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重磅主编,专业团队
领衔主编崔希亮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我国汉语情态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学者;联合主编王咸慧、王新,均是中国语言学界的青年新锐力量。优秀团队保证了本书的专业性、前沿性。
★视野广阔,前沿进展
崔希亮教授等精选19篇优秀论文,结集成书,所选篇目均为汉语情态领域观点新颖、原创性强、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成果,集中呈现十多年来情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新热点。
★海量文献,便捷查找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大量该领域核心文献、中英文期刊、图书,出处明晰准确,随查随看。一书在手,便捷查阅关键文献,对研究者拓展眼界和思路、把握研究重点、构思论文写作,均是一大助力。
|
內容簡介: |
情态(modality)初源于传统模态逻辑对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中情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情态和立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汉语来说,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副词、特殊句式之外,句末语气词也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语言学研究首选书目。著名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教授领衔主编,精选19篇代表性论文,全方位、深层次呈现中国学者在汉语情态研究上的丰硕成绩和前沿热点。本书汇集了国内最近若干年内发表的典型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描绘出关于汉语情态和立场研究的大致面貌。本书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汉语情态问题的探讨上,包括不同的情态类型、情态和句类的关系、语气词情态意义的提取、语气词与立场表达、语气词与情感表达、言语行为理论和情态意义研究,以及一些具体语气词的情态分析。
|
關於作者: |
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熟语、国际中文教育、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等。
王咸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于现代汉语情态语气研究、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语法研究。
王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语用和国际中文教育。
|
目錄:
|
崔希亮
前 言
第一辑 理论和方法
崔希亮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气词的功能意义
张秀松
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二辑 认识情态
崔希亮
汉语语气词“~嘛”的情态意义
崔希亮
汉语“算了”的情态意义及语法化动因
彭利贞
非意愿与“非 Vp不可”的认识情态表达
第三辑 动力情态
彭利贞
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
范晓蕾
“会”和“能”的能力义辨析
第四辑 道义情态
任 荷
从积极评价到情态:汉语形源助动词的语义探源——兼论道义情态的语义本质
林刘巍 张寒冰
论现代汉语中表示道义情态的“不敢”——兼论表示道义情态的“敢”义词句法分布的蕴含共性
第五辑 语气与情态
邵敬敏
论语气与情态、语气词与句类的关系
崔希亮
语气词与言者态度
徐晶凝
普通话口语中语气助词“呀”与“啊”的功能分离
赵春利 杨 娟
遂愿副词“总算”的话语关联与情态结构
王咸慧
语气词“嘛”背景信息共识化功能初探
王咸慧
论语气词“呗”的降量表达功能
第六辑 立场与情态
方 梅
从引述到负面立场表达
方 迪
“嘛”的认识立场调节功能及其规约化
王 新
国内立场研究概貌及相关思考
王 新
新兴句末语气词“耶”的情感立场表达功能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是浙江大学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近期的重要工作。中心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于2015年5月成立,经过六年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以“周有光语言文字学”整理与研究为主题的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向语言文字学相关领域拓展和纵深发展的目标,2020年12月,中心正式更名为“浙江大学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考察中华文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语言文字研究所起到的巨大的、基础性的作用。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现在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大好时机,近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体现了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汉语研究者应该更多地立足和回应社会需求,更加积极有为地投身语言文字研究和文化建设。
有鉴于此,我们中心新的发展目标是:响应国家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增进民族认同的号召,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语言学研究重镇的影响力,汇聚全国语言学研究力量,强化语言学全方位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打造具有前沿性、权威性、引领性的语言学研究品牌。为此,中心决定启动以学术传承为基调的“浙大学派语言学丛书”和以学术发展为基调的“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两个项目。现在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第一辑,正是这一规划的首批成果。
中国语言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传统的中国语言学根据汉语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的特点,形成了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三个学科,统称为“小学”。正如马提索夫所说:“世界上没有别的语言像汉语研究得这么深,研究的时间有那么长。”(《藏缅语研究对汉语史研究的贡献》)可以说,系统总结、反思汉语言文字一直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优良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语言学思想传人中国,与传统语言学发生碰撞,有识之士便在比较的视野下,开始对中国传统语言学进行反思与总结。比如章太炎先生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中认为,“小学”这一古称应当改为“语言文字之学”:“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合此三种,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墒切。”这种观念体现出当时学者对传统语言学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也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研究观念不断拓展、理论不断创新、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这些都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基础。秉承着梳理、总结与审视学术历史发展的传统,我们也需要回顾这一阶段,总结我国语言学研究又有哪些新的起点、新的成果。推出“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展现当代中国语言学诸领域专家学者的经典论文,让我们重温经典;集中呈现某个领域的进展,让我们深化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引入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新的学科,让我们视野更开阔。我们的做法是:邀请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有独到见解的专家,挑选并汇总一批在本领域、本选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这既是对既往研究的回顾总结,也是为新开端扬帆蓄力,正所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通过集中呈现前沿成果,读者能够了解、掌握该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和代表性成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得参考借鉴之利。
本丛书编选有三个标准:创新性、前沿性、专题性。这三点同时也是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更是我们编纂此丛书的难点。编选之难,首先在于鉴别是否具有创新性。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研究成果必须具备相当的深度和水准,可以代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学术研究贵在有所创造,周有光先生曾说:“学问有两种,一种是把现在的学问传授给别人,像许多大学教授做的就是贩卖学问;第二种是创造新的学问。现在国际上看重的是创造学问的人,不是贩卖学问的人。贩卖学问是好的,但是不够,国际上评论一个学者,要看他有没有创造。”创造绝非无源之水、向壁虚构。创造之可贵,正在于它使得人类已有认知的边界再向前拓展了一步。
编选之难,其次在于如何鉴别前沿性。前沿代表了先进性,是最新的经典研究。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知识总量呈指数级增长,更兼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便利,使人应接不暇。清人袁枚已经感叹:“我所见之书,人亦能见;我所考之典,人亦能考。”如今掌握学术动态的难点主要不在于占有具体的资料,而在于如何穿越海量信息的迷雾,辨别、洞察出真正前沿之所在。我们请专业研究者挑选自己本色当行的研究领域的经典成果,自然可以判断是否具有前沿性。
前 言
崔希亮
近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中,情态和立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话语分析等分支学科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问题进行分析,尽管各家对什么是情态的看法并不一致,但这并不妨碍各家有各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汉语来说,情态表达手段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副词、特殊句式之外,句末语气词也是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我们周边的一些语言,例如日语、韩国语和越南语也有同样的情态表达手段,但是句末语气词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是很罕见的,所以已有关于印欧语言的情态研究较少关注到这种语法手段。近年来,国内研究汉语的学者开始注意到句末语气词与情态和立场之间的关系,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汇集了最近若干年内发表的典型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描绘出关于汉语情态和立场研究的大致面貌。
什么是情态(modality)?这个概念在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模态逻辑中有不同的内涵,学术界对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情态概念最初源于传统模态逻辑对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讨。从逻辑学的角度可以区分出以下一些模态意义类型:
第1个是涉及可能性与必然性概念的真值模态;
第2个是与知识和信仰有关的认识模态;
第3个是涉及时间概念的时间模态;
第4个是表达希望、欲望和遗憾等概念的意愿模态;
第5个是与义务、许可、禁止等概念有关的道义模态;
第6个是涉及好坏等概念的评价模态;
第7个是关于因果概念的使因模态;
第8个是表达推量的能性模态。
在语言学领域,情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句法语义范畴而为很多研究者所关注。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的句子是由命题和情态两部分组成的:
S=P M(S代表句子,P代表命题,M代表情态)
语言中的句子不仅仅可以表达命题意义,还可以表达情态意义。可见情态是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句法语义范畴。以往关于情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为载体的“可能性”(probability)与“必然性”(necessity)的探讨上,这些情态意义大多与言者对命题的看法有关。在语言学领域,情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句法语义范畴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涉及我们的知识系统和主观认识,比如推测、判断、推断、假设、疑信、商量、征求同意等,我们称之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例如“今天不会下雨”,这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主观判断做出的推测。
第二个方面涉及社会的道义和规约,比如可否、义务、权限、许可等,我们称之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例如“和尚不能结婚”,这是根据社会规约得出的结论。
第三个方面涉及能力和意愿,涉及事件或事件构件的真实与虚构,同时还涉及事件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我们称之为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例如“公鸡不能下蛋”,这是从物力论的角度来说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自然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