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一代枭雄,千古无二,带你重新认识曹操这位千古奇人。
☆从不羁游侠成长为北方霸主,讲述曹操如何于乱世称雄的非凡人生历程。
☆解读人性的复杂,深入挖掘曹操的野心与才能,用人之道和处世之法。
☆书中出场的众多三国英雄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图文并茂,印制精良,32小开本,方便携带。
☆故事丰富、语言生动、结构紧凑,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文治武功齐备,无论是政治、军事才能,还是文学、书法造诣,在历史上都不可低估,即便在当下仍具有广泛影响力。本书以恢弘的历史视角和生动的叙事手法,还原了曹操从少年任侠到统一北方的传奇一生。通过展现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与政治上的老谋深算,深入剖析其性格的复杂性: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理想;既有“宁我负人”的争议,也有“唯才是举”的胸襟。透过本书,读者可以探究曹操在乱世中崛起、受挫与重生的深层逻辑,汲取逆境破局的智慧,领悟领导力的核心本质,继而获得在现代竞争中“乐观进取、革新务实”的精神力量。
|
關於作者: |
董延寿,南开大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洛智库专家,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馆长,深耕历史文化,尤其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关键人物,颇有研究,笔耕不辍,著有《卧龙军师诸葛亮: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千古女皇武则天:权谋天下,智驭乾坤》等多部著作。
|
目錄:
|
第一章 不羁少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放荡不羁的少年
天下无难事,唯坚韧者胜之
要成事,必先造势
有才能,就要适时展示自己
在历练中精进自己
洞察大势,方能顺势而为
第二章 乱世崛起: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拉班底,从打造口碑开始
荥阳一战,虽败犹荣
管理者要有大格局
明确目标,灵活应变
第三章 号令天下:南征北讨,出师有名
奉天子以令不臣
组建曹氏集团
有除患的决心,也要有容人的雅量
面对困难,逐个击破
煮酒论英雄,一场心理博弈
第四章 官渡之战:出奇制胜,一统北方
攘外必先安内
声东击西,解除白马之困
按兵不动,比的是耐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出击就要做到稳准狠
以少胜多,事在人为
后患要根绝
第五章 赤壁之战:雄心壮志,巅峰对决
抓住机遇,快速取荆州
判断要敏锐,行动要果敢
一封开战信的震慑力
急于求成要不得
大江东去,怀恨赤壁
失败之后要懂得复盘
第六章 鼎三而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巧用离间计
强者懂得敬畏对手
人贵在知足
智解襄樊之围
第七章 治世能臣:天地间,人为贵
修耕植,蓄军资
打击豪强,减轻民负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巧妙调和团队关系
善于纳谏,虚心接受批评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第八章 乱世枭雄:性情率真,乐观豁达
真性情才是必杀技
胜败乃兵家常事
道不尽的建安风骨
一代枭雄,千古无二
曹操大事年表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汉末,有一人携雷霆之势,从混沌乱世中脱颖而出,以不羁之才、万世雄心,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作“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便是曹操。
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水墨画卷,历史人物亦不是非黑即白的。
曹操或许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野心勃勃、不甘人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乱世枭雄,是对手口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汉贼”,亦是天下人眼中亦正亦邪、老谋深算的诡诈之徒。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同样也是心怀苍生黎民、身负建安风骨的治世能臣、浊世明主;是雄才大略、杀伐果断、莫定北方和平的千古豪杰;更是横槊赋诗、字字珠玑、写尽人生苍凉的一代文学巨擘。
从浪荡洛阳、不按常理出牌的不羁游侠,到坐镇许昌、纵横捭阖的霸道魏王,这一路上,曹操始终在不断地拓展眼界、突破格局、积蓄实力。想当年官渡一战,他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何等自豪!只可惜赤壁鏖兵,数十万大军付之一炬,野心一夜间幻灭。大江东去,如一碗烈酒浇在心头。胜也罢,败也罢,真正的强者,既能以乐观通达之心洞穿世事浮沉,更懂得顺势而为,从败局中淬炼真知灼见,静等时机,蓄势而发。纵观曹操的一生,其胸中回荡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悲凉,亦流淌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残酷与狠厉。他深谙崛起之道、造势之机、驭人之术,有除患的决心,也有容人的雅量;他亦不乏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谋略,更兼具审时度势、洞察大局的智慧,这才在群雄逐鹿的乱世纷争中掌握先机,并终成“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的霸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始终对曹操褒贬不一,但正是这种争议,才让曹操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真实而立体。而穿越千载风云,曹操的处世哲学与战略智慧对于今人而言,亦有着超越时代的启示。
以少胜多,事在人为
当曹操领兵偷袭乌巢时,袁绍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粮仓被曹军围攻的消息。袁绍军中的将领张邻,急忙提出建议,让袁绍调集重兵火速增援被围的乌巢,只有将曹操击退保住乌巢,他们才能继续拥有和曹军一决雌雄的资本,否则问题可就严重了。
谋士郭图却劝说袁绍将重兵用于攻击曹营。郭图告诉袁绍,曹操这次袭击乌巢,肯定倾巢而出,大营的防守必定虚弱无比,如果袁绍能派人拿下曹军大营,曹操将不战自乱,纵使偷袭乌巢得手,也是得不偿失。
郭图的点子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馊主意”,袁绍却根本分不清孰轻孰重,竟然点头同意了郭图的计谋,或许此时他的心里也想“赌上一把”,因此才贸然认同了郭图的建议。做出决定后,袁绍立即派大将高览、张邻领重兵攻击曹营,试图让曹操无家可归。而对于火烧眉毛的乌巢,袁绍仅仅派出了少量骑兵前去救援,然而这点可怜的兵力根本无济于事。
当高览、张邻领兵前来攻打曹军大营时,不出所料,他们遇到了顽强的阻击,曹操在夜袭乌巢前就已经料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将曹洪、夏侯惊等大将留下应对敌人的强攻。虽然曹军人数少,但都是身经百战的死士,他们左右配合,悍不畏死,高览、张邻两人的进攻迟迟没有效果。
再说乌巢,曹操对于这次偷袭志在必得,一上来就猛冲猛打,打得淳于琼难以招架。战斗到关键时刻,袁绍的轻骑兵赶来增援,曹操给将士们下了死命令,必须将增援的敌军全部消灭,否则他们将陷入前后夹击的死地之中。
生死攸关之际,曹军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一个个好似猛虎下山一般,悍不畏死地向袁绍的援军发起了反冲锋,很快就将原本就不多的援军给消灭了。大势已去,淳于琼无法抵挡,乌巢粮仓被曹军攻破,随即被付之一炬。
乌巢被曹操占领的消息也传到了围攻曹营的高览、张邻这里,两人顿时心灰意冷,识时务者为俊杰,再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他们果断地做出停止进攻的决定,带领手下投降了曹军。
乌巢被烧,张邻等人投降,袁绍得知消息后彻底崩溃,剩余的袁军也陷入一片哀号之中。慌乱之中,袁绍和长子袁谭为了保命,直接舍弃部下夺路而逃,曹操一方获得辉煌的胜利。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官渡之战开战初期,袁绍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辎重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因为他刚腹自用,昏招频出,一步步让己方走入了覆亡的深渊,十余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曾经称雄一时的袁氏集团也即将走向灭亡的末路。
反观曹操,最初与袁绍实力悬殊,在僵持不下、缺少粮草之际,甚至一度有退兵的无奈打算,最终却通过屡屡奇袭扭转战局,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大大增强了己方实力,为统一北方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事情贵在分清主次
曹操带领大军火烧乌巢,袁绍的粮仓危在旦夕,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愚蠢的袁绍却放弃了眼前紧要事务,反而异想天开地想要去偷袭曹军的大营。做事分不清主次的他,最终一败涂地,输得彻彻底底。
很多时候,机遇相同,资源类似,为什么有人能取得成功,有人却一事无成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成功之人在做事的时候,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仔细分析事情、目标、任务,分清主次,将迫在眉睫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其次是将大部分精力、时间和资源分配给最为紧要的事情,以求尽快取得成效。最后是避免干扰,心无旁骛地直奔主要目标,以超高效率完成任务。
事在人为,努力一定会有奇迹出现在官渡之战开战初期,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曹操,也不相信他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鉴于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所得出的结论。但令人惊讶的是,曹操在整场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不畏艰难,从善如流,拿出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再次证明了“事在人为”的正确性。
事在人为,贵在坚持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事情首先要有所为,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惧不前的退缩心理,在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敢想敢为,有一往无前的强大行动力。其次,要对目标任务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它当作真正的事业来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下去,誓要做出一番成就来。最后,要有承受失败打击的心理准备,心态要积极,一两次失败不算什么,只有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吸取经验教训,并且积极调整状态,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才能收获想要的结果。
后患要根绝
官渡之战袁绍惨败,狼狈地逃回了他的根据地冀州。取得大捷的曹操决定一鼓作气,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斗志,将袁氏集团彻底消灭,以防对方死灰复燃,以实现他一统北方的宏大战略。
其实对于袁绍来说,凭借他占有的幽州、冀州、并州、青州等广大地盘,如果能用心经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卷土重来也大有可能,可惜袁绍心眼窄,器量小,这场惨败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深感抑郁烦闷的他没多久就一病不起,最终于建安七年(202年)五月病重而亡。
公允地说,在东汉末年乱世中,袁绍还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他能够较好地推行德政,善待百姓,因此袁绍的死也令治下的百姓痛哭流涕,可见袁绍还是比较得民心的。
袁绍的死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袁绍生前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在三个儿子当中,袁绍最偏爱的是三子袁尚,认为袁尚和自己的性情为人非常相像,暗地里也有将袁尚立为继承人的打算。
但袁绍做事向来犹豫不定,在至关重要的继承人问题上也是如此,他想要立三子袁尚,但又不忍心废长立幼,于是迟迟没有做出决定。随着袁绍的死去,袁氏集团内部也因为继承人的问题闹起了分裂。
长子袁谭深得人心,也符合古人立嫡长子的传统,大多数人也比较赞同扶立袁谭上位,如辛评、郭图等人,他们力主立袁谭为继承人。
然而对于其他一些谋士、将领来说,他们倾向于立袁尚为继承人,一方面袁绍生前有这样的意愿,另一方面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和袁谭有矛盾,如审配、逢纪就是如此。平日里他们两人的行事作风不被袁谭喜欢,他们担心一旦袁谭上位,他们就没有好日子了,因此在袁绍死后,两人就假传袁绍的遗命,在第一时间就宣布袁尚为继承人,不给袁谭反应的时间。
木已成舟,赶回来奔丧的袁谭看到弟弟袁尚坐上了正位,也只得接受既成的事实。不过袁谭并不甘心,随后他自称车骑将军,在黎阳驻守。
实际上,袁谭的大本营在青州,他担任青州刺史多年,在当地根深蒂固。之所以来到黎阳,是因为弟弟袁尚对他心存戒备,将他调离青州大本营,使得他失去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所有兵马调遣都需要看袁尚的脸色。
为了监视袁谭的一举一动,袁尚还让自己的亲信逢纪担任监军。袁谭到任黎阳后,看到手下没有多少兵马,很难防备外敌的进攻,就请求袁尚给他增派人马。袁尚当然不同意,袁谭大怒,一气之下将逢纪处斩,自此兄弟俩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