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战争中反思、进步。如何认识战争、对待战争,是军事史研究的首要问题。作为近年来西方军事史研究的重要著作,迈克尔·奥汉隆的《现代战略家*读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Military History for the Modern Strategist—Americas
Major Wars since 1861)一书,对美国建国以来参与的十余场主要战争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思想观点。然而,限于作者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立场,该书未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军事历史问题,得出的不少结论是偏颇甚至错误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准确把握战争的政治本质
自古以来,战争——这个人类相互残杀的“怪物”,始终是人们聚焦关注的话题,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战争观,譬如神学战争观、人性战争观、民族利益战争观、文明冲突战争观、人口战争观、经济利益战争观,等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一步鲜明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就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奥汉隆在本书中也谈到,政治逻辑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在分析美国内战时指出,南方邦联为了政治上的诉求(维护其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有奴隶制等)才决定脱离联邦,并采取军事手段试图占领北方地盘扩大政治影响力;而北方联邦为了解放奴隶制对南方邦联进行军事进攻,也是出自政治上的决策。然而,奥汉隆在总结美国主要战争的三大教训时认为,战争的结果不是注定的;战争通常比想象的更残酷、更血腥;等等。这些观点没有真正触及战争的政治本质,避而不谈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未能从政治动机、政治目的反思战争教训,特别是没有对美国自内战之后所发动战争背后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进行反思,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人类战争史深刻昭示,发动战争的任何美好说辞都不能掩饰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真正诉求。只有把战争放在社会政治这个宏阔范畴里加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一切战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