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75.9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96.8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65.9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万卷长图,升沉起伏,看文明互动是祸是福
沧海一粟,浮生千古,思身份认同是有是无
|
內容簡介: |
《世界简史:变迁与延续的主要模式(第8版)》以1450年为历史分界线,将全球联系交往分为六个主要时期,以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互动与身份认同为发展主线,围绕世界史的主题和模式,从人类的诞生、文明的起源和嬗变,直到21世纪初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未来,勾画了世界主要文明的全貌,重点讲述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全球背景下个体社会之间的交往联系,比较并探讨了其在漫长岁月中的变化和延续。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作者不断把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吸纳进来,以一种较浅易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一本优秀的通史读物。
|
關於作者: |
【美国】(美)彼得·N.斯特恩斯
----------------------------
彼得·斯特恩斯(Peter Stearns,1936— ),当今世界史领域知名学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AP世界史委员会创始主席,美国历史协会教学副主席。2006年获得国际教育协会颁发的AHA大奖,表彰其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曾任教于哈佛、芝大、卡内基·梅隆等著名学府,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历史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推广的工作。
杨兰鋆
----------------------------
杨兰鋆,译家人翻译公司资深翻译,CATTI英语二级笔译、NAETI英语一级笔译,主要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的英语笔译工作,译著多为对外文化输出项目。
|
目錄:
|
第一部分 世界史早期:从起源到农业和人类的新组织形式
第 1 章 从史前时期到农业兴起
第 2 章 早期文明(公元前3500—前1000)
第 3 章 游牧社会
第一部分 回顾 农业兴起和农业文明
第二部分 古典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500)
第 4 章 古典文明:中国
第 5 章 古典文明:印度
第 6 章 古典文明 :地中海(希腊 — 罗马)和中东(波斯)
第 7 章 古典文明(多方向、多元化):公元 500 年宣告终结
第二部分 总结 古典时期(公元前 1000—公元 500)
第三部分 后古典时期(500— 1450)
第 8 章 伊斯兰教崛起:中东文明的标志
第 9 章 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印度和东南亚
第 10 章 非洲与伊斯兰教
第 11 章 东欧文明:拜占庭与罗斯
第 12 章 中世纪的西欧文明
第 13 章 中国的影响与东亚文明的传播
第 14 章 美洲文明中心
第 15 章 蒙古人的短暂兴起与后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三部分 回顾 后古典时期(500—1450)
第四部分 新世界经济(1450—1750)
第 16 章 西欧与世界:地理大发现、殖民和贸易
第 17 章 现代早期西欧文明的转变
第 18 章 俄国崛起
第 19 章 伊斯兰帝国
第 20 章 东亚:政治及贸易的重大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 回顾 新世界经济(1450—1750)
第五部分 世界第一次工业化(1750—1914)
第 21 章 西方社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1780 — 1914)
第 22 章 世界经济与西方帝国主义:非洲和南亚
第 23 章 定居殖民社会:开拓边疆
第 24 章 拉丁美洲文明的发展
第 25 章 帝国主义时期的中东和中国
第 26 章 俄国和日本:西方之外的工业革命
第五部分 回顾 漫长的 19 世纪画上句点
第六部分 当代世界(1914 年至今)
第 27 章 当代西方国家 .
第 28 章 苏联与东欧
第 29 章 20 世纪至 21 世纪早期的东亚
第 30 章 印度与东南亚
第 31 章 当代中东文明
第 32 章 当代拉丁美洲
第 33 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从殖民地到新国家
第 34 章 21 世纪至今的当代世界历史主题
第六部分 回顾 当代世界
|
內容試閱:
|
如何在多元化社会保持身份认同
对世界历史中的联系交往和身份认同而言,现代早期是一段引人入胜的章节。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模式加速改变。更多社会比以往更强烈地受到世界贸易的影响,它们中自然是有盈有亏。在全球联系日渐强化的过程中,各国也在努力保持民族身份认同,这也是难以辨明这段时期真正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文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新兴陆上帝国扩张引发的问题过去也曾出现过。新统治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他的领地?我们先由中亚说起。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阿拉伯人的领土,令他们处于陌生的外族人统治之下。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成了印度教信徒的隐忧,尤其是当统治者不再推行宗教宽容政策之后。萨非帝国的崛起强化了波斯人或伊朗人的身份属性。沙俄帝国吸纳了新的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民族(大多是穆斯林)保持了原有身份。但是处于俄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的处境又如何?乌克兰人和俄国人有着相似的宗教和语言,这两个民族能否形成广义上的俄国人身份?
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广义上的身份认同问题:美洲印第安人的身份受到了欧洲人和基督教传教士的深刻影响。欧洲人不仅推行新的宗教信仰,还改造了原住民的性别关系标准,比如他们认为美洲印第安妇女过于独立,她们应该对丈夫言听计从。这个例子表现了联系交往引发的重大转变。然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土著居民则设法保持了自己的身份属性。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将传统艺术形式和基督教信仰合二为一并维持着传统的村社结构。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一个融合欧洲和土著影响的新拉丁美洲文化,非洲人对此也有不少贡献。
由于模仿其他文化的缘故,俄国的西方化过程就是修正民族身份的过程。俄国统治者小心翼翼地选择要模仿的对象,同时保留传统身份的重要特征,包括东正教在内。普通民众受外来影响较小,面临的身份挑战也较小。就连精英阶层也很快便认识到,抵制某些西方影响至关重要,应该保持尽可能纯粹的罗斯身份。这在俄国内部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和西方化的辩论,并以各种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更多关于身份转化的事例表明,在国家贸易联系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很多社会拒绝改变自己的传统身份。日本就是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例子,它认为外部联系过多会破坏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独立性。日本领导人把菲律宾视为前车之鉴:菲律宾被西班牙控制,受到天主教的广泛影响。日本人还非常在意他们的社会身份:政府之所以不支持使用枪炮,首要目的就是想要捍卫武士的价值和社会威望。但是日本也没有拒绝所有联系,后来还在 18 世纪放宽了锁国政策,因为它意识到西欧的科学和医学知识或许有用。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日本相对孤立的立场始终坚定不移:身份认同比大范围互动更重要。
中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朝廷支持对外贸易,很多中国人从中赚取了大笔财富。长途贸易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商人主要活跃在东南亚一带并定居于此。中国统治者认为新的商业联系不会破坏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他们甚至欢迎少数基督教传教使团前来中国(部分原因是想获取欧洲的技术装备),很多传教士也接受了中国的传统习惯。但是到了 18 世纪,中国统治者对外国人的宽容态度开始发生转变,这表明他们对身份认同有所顾虑,虽然皈依基督教的中国人依然寥寥无几。
和中国统治者一样,莫卧儿皇帝起初也对外来影响持开放态度,后来则变得不再宽容。奥斯曼帝国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国际风范,与其他社会联系广泛,但它同样限制文化输入,这也是印刷业在当地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
就连西欧也对过去的选择性模仿失去了兴趣。尽管如此,欧洲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认识却是变得比以往更加全面。他们进口亚洲的产品和动物,尤其是中国的瓷器和印度的棉布。中东人对喝咖啡情有独钟,咖啡馆在十七八世纪蔚然成风。但是很多欧洲人觉得没有学习其他社会的必要。他们视大部分非欧洲人为异类、下等人或异教徒。欧洲人过去曾对灿烂的伊斯兰科学和哲学成就推崇备至,如今却是兴趣全无;欧洲学者曾经如饥似渴地借鉴穆斯林文化,如今他们则羞于承认这一点。 换言之,独立的身份认同感占了上风。
在现代早期,最大限度保持身份认同的客观条件并不稳定。一边是贸易日益增长,一边是坚守对文化差异的自豪感,想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委实不易。但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却是很有意思,它们企图鱼与熊掌兼得:在确保利润的同时限制交往带来的影响;就是在今天,这种做法也依然随处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