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美)贾尼斯·卡普兰 身体 幸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配套多媒体视频资源,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融合的新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一)”为例,还原了“学”与“教”的全过程,生动演绎了“知识与能力齐飞,思维共担当一色”,证明了人的主体性一旦得到充分释放会极大地提高育人成效,集中体现了“思创融合生活化”的理念,开辟出一条课程思政与教学创新融合的新路径。主要内容包括:以探索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境界方式打开课程整体格局的“导论课”从学生视角分工协作完成的14篇学习案例,以及案例后附的师生对话;展示学生实际受益度的考察报告;呈现专业课“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价值追求的过程性评价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作为这种价值追求起点的学习案例准备会。本书的受众与用途:一是正在修这门课的本科生,可以从中得到有创意的知识体系和学法启发;二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期待,以便因材施教;三是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从中受到教法启发,触类旁通,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
|
關於作者: |
黎秀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入选首批内蒙古师范大学“我最喜欢的教师”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评论推优一等奖、文学评论“索龙嘎”奖;“现当代文学与教育微课堂”主持人,吸引34位海内外学者参与,涉及文、理、工、医四科,实现了跨校、跨国的教育资源整合与一对一因材施教;“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与生活超话”主持人、“课暖北疆”系列数字化课程和“思想成长录”书系的策划人、国内首门具有完整课程思政体系的“中国现代文学(一)”数字化课程的主讲人。
|
目錄:
|
目 录
引言 一次思想的历险 1
导论课 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三重境界 11
一、学以致用 11
二、学以致知 14
三、学以致思 17
总结 18
优质次阶段性评价:写出特殊时期的真情实感 20
第1讲 百卉萌春,利刃发硎——19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24
一、课前准备—多方面调查与问题分层次解读 25
二、课堂互动—回眸时代浪潮 29
三、课后回顾—思旧发新 33
总结:美丽绚烂的启蒙光辉 35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37
教师感言39
第2讲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狂人日记》文本细读 40
一、课前准备 40
二、课上思维的飞跃和收获 43
三、课后的感悟和升华 47
总结 49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51
教师感言51
第3讲 直面惨淡的人生——《阿Q正传》文本细读 53
一、课前准备:三次阅读文本 53
二、课上参与:探明阿Q的生存困境 56
三、课后延伸与反思 59
总结 60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61
教师感言62
第4讲 探寻新的生路——《伤逝》文本细读 63
一、课前准备:文本细读与自身体会 64
二、课堂互动:深入文本 67
三、课后回顾:走出文本 74
总结:生存·温饱·发展 78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81
教师感言82
第5讲 “人”的双重发现之旅——1920年代小说中的“中国人生” 83
一、课前准备:搭建1920年代小说的框架 83
二、课堂参与:深入1920年代小说中的“人” 86
三、课后整理与反思:触摸1920年代小说的时代温度 88
总结 92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94
教师感言95
第6讲 1920年代新诗中的“中国精神” 97
一、课前准备 97
二、课上参与:有准备地听课,有组织地分享 100
三、课后总结与反思 104
四、课后延伸:你认为最能代表1920年代“中国精神”的人是谁? 105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06
教师感言107
第二次阶段性评价:生活如诗 108
第7讲 做自己和时代的“神”——重读《女神》 112
一、课前准备 112
二、课堂互动 115
三、课后延伸 119
四、回顾与反思 120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22
教师感言123
第8讲 擂鼓声声,共创时代——1920年代散文中的“中国情怀” 125
一、课前准备 126
二、课上参与 129
三、课后延伸与反思 133
总结 135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36
教师感言136
第9讲 “绝望”中的“希望”——细读鲁迅的《野草》 138
一、课前准备 138
二、课堂参与 144
三、课后回顾 148
总结 150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50
教师感言151
第三次阶段性评价:有种骄傲叫“我能背下来” 152
第10讲 1920年代话剧面面观 154
一、课前准备:浅知 154
二、学习过程:深入 156
三、课后总结:浅出 160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62
教师感言162
第11讲 “永远的”与“理性的感受”——《古潭的声音》与《一只
马蜂》 164
一、课前准备 164
二、课堂参与 167
三、课后回顾 172
四、延伸课堂(二)中的问题 174
总结 174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76
教师感言177
第12讲 19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178
一、有备而读,预习新知 178
二、实事求是,行成于思 181
三、温故知新,继往开来 188
总结 189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190
教师感言192
第13讲 1930年代中国小说版图 193
一、延伸课堂(一)中的课前准备 193
二、课堂参与 197
三、课后总结 199
总结 202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202
教师感言204
第14讲 探寻“中国道路”——左翼作家茅盾 205
一、课前预习:必要的延伸 205
二、课堂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 207
三、课后反思: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214
总结 215
学习案例撰写感言215
教师感言216
附录1 学习案例撰写准备会 218
附录2 现代文学教学创新中学生主体性考察报告 219
优质部分 以2022级汉1班为考察对象 219
第二部分 以2022年汉2班为考察对象 235
第三部分 以2022级优师班为考察对象 236
附录3 “中国现代文学(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37
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