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美)贾尼斯·卡普兰 身体 幸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詹姆斯·马尔登 著 聚焦AI产业链底层 技术伦理 社会观察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76.9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刷脸支付”、“智能家居”、“云办公”、“大语言模型”先后成为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热词,说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推动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浪潮。但信息技术究竟有哪些门类?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如今?它们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大部分人还不甚了解。而信息技术类的专业书籍和课程普遍内容深奥、公式繁杂、门槛较高,往往让大家敬而远之……所以,本书主要针对大学新生和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以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信息技术的背景知识和前沿应用,提升人们的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优质位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为关键的。这并不是说具体的理论与技术细节不重要,而是当读者有了兴趣、转变了思维方式之后,更有利于学习和钻研。
|
內容簡介: |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事物和新理念层出不穷,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产和生活带来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了解信息科学和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本书主要围绕编码、芯片、软件、网络、数据、计算、安全、智能8个专题,介绍相关领域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以及发展趋势,涉及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入门知识。本书是在计算机专业导论课和信息技术前沿通识课的教学资源上加工而成的,也是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信息技术导论”“计算机导论”“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爱好者自学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曹健,男,博士,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主讲信息安全、算法与数据结构、信息技术前沿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及参与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3部,科普书1部。李静远,男,博士,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讲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荣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李海生,男,博士,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讲计算机图形学、软件测试与质量、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等课程。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图学学会科技工作者(2021年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3部。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信息技术的本质2
1.2信息科学的支柱4
1.2.1信息论4
1.2.2控制论5
1.2.3系统论6
1.3信息活动的演变7
1.3.1语言的突破7
1.3.2文字的诞生9
1.3.3印刷术的出现12
1.3.4电磁波的应用14
1.3.5计算机的发明15
1.4信息时代的浪潮16
第2章编码19
2.1为什么要用二进制20
2.1.1摆脱思维的惯性20
2.1.2制定运算的法则24
2.2如何度量信息26
2.2.1字符编码的原理26
2.2.2揭示信息的本质28
2.3理论指导实践30
2.3.1信息冗余与信息压缩31
2.3.2信道容量与带宽拓展33
第3章芯片37
3.1飞速的技术迭代38
3.1.1从继电器到晶体管38
3.1.2集成出来的奇迹41
3.2精妙的制作工艺44
3.2.1设计44
3.2.2加工46
3.2.3封测47
3.3未来的发展趋势50
3.3.1片上系统50
3.3.2AI芯片52
3.3.3可重构芯片53
第4章软件56
4.1软件的种类划分57
4.2强大的操作系统59
4.3PC时代的主角65
4.3.1抢占生态位66
4.3.2安迪比尔定律69
4.4软件工程的困境71
4.4.1软件危机71
4.4.2质量73
第5章网络79
5.1基础结构与服务80
5.1.1网络协议81
5.1.2网络服务87
5.2互联网的进化92
5.2.1互联网1.0时代92
5.2.2互联网2.0时代94
5.2.3移动互联网时代97
5.3物联网99
5.3.1给万物打上标签100
5.3.2全面深入的感知104
5.3.3点亮智慧的地球109
第6章数据112
6.1科学方法的产生114
6.1.1站在前人的肩上114
6.1.2事实胜过雄辩116
6.1.3提高质量的法宝118
6.2数据管理的技术122
6.2.1数据的批量处理122
6.2.2数据库的基本思想126
6.2.3挖掘数据中的金矿130
6.3大数据134
6.3.1大数据的特征134
6.3.2大数据的思维138
6.3.3大数据的挑战146
第7章计算151
7.1计算工具的历史152
7.1.1手工式计算工具152
7.1.2机械式计算工具154
7.1.3近现代的计算机155
7.2计算理论与结构156
7.2.1抽象的模型157
7.2.2系统的结构159
7.2.3不同的种类161
7.3云计算164
7.3.1云计算的概念165
7.3.2云计算的实现169
7.3.3云计算的应用173
第8章安全180
8.1密码学基础181
8.1.1古典密码的思想181
8.1.2现代密码的技术184
8.2完整性技术187
8.3身份认证189
8.3.1用户所知道的189
8.3.2用户所拥有的191
8.3.3用户生物特征193
8.4网络攻防196
8.4.1计算机病毒196
8.4.2黑客技术199
8.4.3网络安全防御201
第9章智能204
9.1人工智能的诞生205
9.2人工智能的探索208
9.2.1知识表示与推理209
9.2.2神经网络与学习213
9.2.3环境感知与交互216
9.3技术前沿与应用218
9.3.1GPT是怎样炼成的219
9.3.2AI的机理和能力222
9.3.3用好你的AI助理224
9.4智能时代的隐忧227
9.4.1“机器上岗”之利227
9.4.2“失业危机”之痛229
9.4.3“奇点临近”之惧231
附录AIT产业的定律234
A.1摩尔定律235
A.2安迪比尔定律236
A.3702010定律236
A.4诺威格定律238
A.5基因决定定律240
附录B信息时代的创业242
B.1挖掘“优质桶金”243
B.2站到“风口浪尖”245
B.3创新“商业模式”247
参考文献252
|
內容試閱:
|
七八十年前,普通民众的识字率非常低,替人读书写信是一门职业,随着我国的文盲率逐渐降低、趋近于零,该职业也在不知不觉中消亡了;三十多年前,拍照摄影是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而今大多数人都可以操作影像设备随时记录自己和周围的事情,甚至可以使用软件进行编辑;二十多年前,几乎只有专职司机才会开车,现在很多人高中刚毕业就报考驾照,准备载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十几年前,维护计算机、录入文字是信息化的一道门槛,各个机构争聘信息专业的学生从事这项工作,现在连退休的大爷大妈都能在跳广场舞时发一篇微博、转一个朋友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要想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后还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掌握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提升信息素养,才能保障未来的生活质量。这个大趋势无法避免,每个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所说: “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与之对应的中国谚语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信息技术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如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电子信息、自动控制、心理学、社会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异乎寻常的快,科研工作者刚发掘的新成果到成书时往往就不是最前沿的知识了。例如,就在作者整理此稿件的过程中,国内外的芯片技术持续升级,AI模型也迭代了数轮。这些对信息专业的导论课的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近年来,市场上关于信息技术概论或信息技术导论的教材已有很多,我们团队的教师在近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翻阅过几百本不同文献。其中,多数文献都使用了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数学知识,这对于信息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基础扎实的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没有问题,但对于低年级的普通本科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
为了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信息领域人才,我们教学团队整理近几年教学和科研的相关材料,编写了这本适合普通大众理解,能供大一新生轻松入门、从零学起的信息技术的导论教材,并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以下有益的尝试。
(1)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了解背景开始。知道了事物的由来、应用和意义,与个人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引发读者的兴趣,理解起来才更加容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优质位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为关键的。这并不是说具体的理论与技术不重要,而是当读者有了兴趣、转变了思维方式之后,自然会去学习和钻研。
(2)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接触了很多信息技术,只不过是零散的、片面的,缺少系统化的整理。本书立足于捋出信息学科的主线脉络,忽略一些技术细节和旁支侧叶,以免读者因为信息冗杂而产生认知负担。毕竟,搭起一个简易的主框架之后,对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将会变得轻松。
(3) 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什么专业门槛。只要着眼于理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技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哪怕仅有中学的基础也一样可以掌握大多数内容。本书正文中需要深入解释的部分,都放在了扩展阅读、脚注或附录里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阅读,直接跳过这部分也不会影响对整体的理解。
非常感谢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鼎力支持,使得三位教师能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余完成编撰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很多教材与科技图书,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和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缺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和指正。
曹健李静远李海生2025年7月于北京工商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