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新版 一部古罗马史 汗青堂丛书022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編輯推薦: |
本书辑录了任继愈对道家及道教的研究成果,对道教的整个发展历程做出了宏观的勾勒,对道教的源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老子尊道、贵无、尚柔、治国等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既肯定了其无为而治的当代价值,也指出了其提倡愚民、反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性。对道家及道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研究任继愈的思想极有助益。
|
內容簡介: |
《任继愈哲学文丛》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任继愈哲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搜集和整理了任继愈先生的全部哲学论著,内容涉及中国哲学史、先秦诸子百家、儒教、道教、佛教、秦汉以后至现当代各时期思想家思想、哲学文献整理等各方面,收录更加全面,其中部分论著未被已出版的文集和单行本收录,同时校勘了文字,按照论著内容分门别类,编为《中国哲学总论编》《天人之际编》《儒家与儒教哲学编》《道家与道教哲学编》《诸子哲学编》《宗教学与无神论编》《佛教哲学编》等7卷,共8册。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道家与道教哲学编》辑录了任继愈先生对道家及道教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道家篇”和“道教篇”两部分。“道家篇”收录30多篇文章,主要研究和阐释了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着重对老子和庄子想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道教篇”包括《道家与道教》《〈道藏提要〉序》《〈中国道教史〉序》等13篇文章。本书梳理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源流和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道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既肯定了其思想的重要价值,也指出了其中的消极部分,对研究道家、道教以至中国传统哲学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儒教和宗教理论。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国儒教史》《中国儒教论》《宗教论》《隋唐三教哲学》《简明儒学史》等。
|
目錄:
|
道家篇
介绍老子的哲学
老子的研究
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唯物主义的王夫之
为什么反对唯物主义的老子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
释《老子》书中的“式”
老子的唯物主义体系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63年初版第四章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简编》1973年初版第二章第四节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1979年版附录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
任继愈哲学文丛 | 道家与道教哲学编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简编》(1984年版)
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
老子哲学是中华民族深沉智慧的结晶
——《老子全译》前言
怎样深化老子思想的研究
《老子》难读
老学源流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
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关于《道德经》
中国思想家人物志·庄子
庄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庄子探源之一
——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
庄子探源之二
庄子探源之三
——论庄周哲学思想的阶级实质
庄子探源之四
——“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庄子探源之五
——庄周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论《齐物论》不代表庄周思想
释《庄子·齐物论》篇的“以明”
郭象《庄子注》与庄子
道教篇
道家与道教
《中国道教史》序
《中国道教史》分编序和结束语
道教经学是隋唐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藏提要》序
《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本序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
金正耀《道教与科学》序
重印《道藏辑要》的意义
要重视道经研究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
《道教图册》序
《老子绎读》前言
《老子绎读》后记
|
內容試閱:
|
介绍老子的哲学*
从古到今关于老子的著作不下几百种,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唯心论或宗教徒的观点来解释的,因而可资参考的并不太多。欧美资产阶级学者关于《老子》的译文和论述,仅最近五十年来,先后用英、德、法各种文字发表的共有一百多种。这些译述也都是从资产阶级的观点写的,没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现代的一些先进的科学工作者,像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都对老子的思想做过系统的研究,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老子思想进行过分析,他们的见解和结论虽然还不一致,但对于今后研究老子哲学的人有极重要的启发作用。
老子的哲学也引起了国际哲学工作者的注意。苏联的《百科全书》中,苏联的《世界哲学史》的讲授大纲中都对于中国的老子的哲学给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唯物论思想的代表人物。苏联杨兴顺教授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一书(目前还没有全部的译文出版),也引起中国哲学界的广泛的注意,最近民主德国的学者正打算把它译成德文。保加利亚学者季连绰已把《老子》一书译成保加利亚文。以上这些研究的成绩和努力都是值得称赞的。
除了我们的朋友所做的工作,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的御用学者,像罗素,像蒋介石的走狗胡适,都千方百计故意曲解老子的学说,借此诬蔑中国文化。
以上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哲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老子哲学,做出科学的评价,另外也要随时注意批判帝国主义分子歪曲中国哲学家的语言。目前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得都还不够。
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从汉代起,就有不同的说法。一派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和孔子同时,略早;一派认为老子的时代比孔子迟,书也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双方很多重要的理由可参看罗根泽编的《古史辨》第四册。
到目前为止,郭沫若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稳妥的。他在《青铜时代》书中说:
由上三种秦汉以前的典籍(作者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可知老子即老聃,曾为孔子之师,在秦汉以前人并不曾发生过问题。
又说:
我的见解,……老子确是孔子之师老聃,《老子》书也确是老聃的语录,就和《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墨子》是墨翟的语录一样。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的手笔,《墨子》虽然不是墨翟的手笔,但其中的主要思想我们不能不说是孔子和墨子的东西。同这一样,《老子》虽然不是老聃的手笔,但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聃的创见。秦汉以前的人都是我们的证人。汉人所提出来的老莱子和太史儋,实在是不能冒牌的。
为什么说老子的哲学是唯物论的而不是唯心论的?目前还有不少学者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而不是唯物论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回溯一下哲学史的发展的必要。
唯物论从来就是和宗教迷信站在对立的地位的,唯物论从来就是给科学开辟道路的,唯物论经常是反映进步阶级的思想意识的。至于唯心论就刚好和唯物论相反。
春秋末期,世袭贵族的势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他们拼命维持旧制度、旧礼教和宗教迷信。他们借宗教迷信,借“天”和鬼神的力量从精神上奴役人民。事实上,“天”和鬼神在很长时期内支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麻醉着人民的反抗意志。
正因为“天”和鬼神在当时是一种思想武器,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哲学家没有一个不对这一问题表明态度的。两派提出了对立看法。唯物论者反对宗教,提出了科学的看法;唯心论者拥护宗教,提出了反科学的看法。反对宗教迷信的哲学家有老子、庄子、荀子、韩非等人;拥护宗教迷信的哲学家有孔子、墨子、孟子等人。古代的哲学思想战线上,就这样展开了宗教与反宗教、科学与反科学的斗争。这就是古代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基本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说,对人民的精神压力最大的不是别的,正是宗教的势力。
老子的哲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运用当时可能达到的科学知识,对“天”(或“上帝”)提出了不信任,并严重地打击了“天”(或“上帝”)在人民中的威胁。“天”不再是神怪化的东西,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志的神,而是自然的“天空”,它是和“地”相对的物质性的东西。“天”也要得到世界发展的总规律才能清明(“天得一以清”);“天”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天”也有它的规律(“天之道”“天道无亲”);“道”的出现远在“上帝”之先(“象帝之先”)。老子的“天”的意义和后来庄子、荀子的“天”的意义是相同的,和孔子、墨子以及后来孟子的“天”的意义是针锋相对的。
老子的哲学的作用,在于打击当时的宗教迷信,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对于进步人类的思想起着解放作用。这是唯物论必然产生的结果,也是唯物论的使命。
也有人怀疑“道”是无形象的东西(“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绳绳不可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甚至不能用言语形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它应当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
以上的怀疑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试把老子的哲学和古代希腊的唯物论相比较,就容易发现古代的唯物论都是素朴的唯物论,有它们共同的特色。古代希腊的米利都斯学派中的安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无限”;安那克西美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气”。至于稍后的赫拉克利图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无限”和“气”固然是看不见的物质,即使是赫拉克利图的“火”也不就是烧饭取暖的火焰,而是指的“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它是一种原素,可以转变为“气”“水”“土”。
恩格斯论古代希腊的唯物论时,他说:
因此,在这里完完全全已经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发生的唯物论了,它一开始便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底统一看作是自明的东西。
根据恩格斯的指示,老子的“道”恰恰具有上述的意义。恩格斯又指出,唯物论的世界观,就是简单地理解自然,按其本来的面目去理解,而无须任何的附加。唯物论的立场和宗教唯心论企图在世界以外去寻找世界规律就是根本不同的。承认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它的物质性,并不是说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算物质。这样就会陷入马赫主义者的错误。马赫主义者正是企图用主观唯心论否认物质存在的客观性,这种错误的见解早已遭到列宁的批判。列宁指出:
因为物质底唯一底“特性”——哲学的唯物论是与承认这个特殊性联系着的——乃是物质之作为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特性。
现在也还有人要问:老子的“道”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存在,它比“上帝”更根本,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如果“道”是精神性的,那么,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而不是唯物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且看老子的“道”的含义。
老子的“道”,虽然用眼睛看不见,但是其中“有物”“有精”。它是最具体、最真实的(见二十一章)。“道”在阴阳二气中得到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先天地生”,它不在万物之外,而在万物之中(“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是和客观唯心论根本不同的。万物生于“道”,又回到“道”(“道常无名朴”,“复归于无极”)。“道”是万物深藏的地方(“道者万物之奥”)。“道”是无限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不以别的更高的存在为法则,以它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道法自然”)。“道”只是万物自己变化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主宰万物,创造万物的超越的力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它只是使万物“自正”“自朴”“自宾”,它只是“似万物之宗”。
根据以上的事实,老子的哲学是依靠当时科学的知识和观察的证明,并以自然的原因解释实际的现象,表示了它对宗教的敌视。因此,我们说老子的哲学是唯物论的,不是客观唯心论的。
老子的书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文字极简单,因而在注解老子的哲学时,从汉魏以来就发生了分歧。到目前为止,中国学术界对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都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以及苏联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者都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就目前的趋势看来,认为老子是唯物的看法,似乎逐渐取得更多的人的相信。至于老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人有任何怀疑的。
老子的辩证法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当深刻的认识。老子指出万物是自己在变化,而不为外力推动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为无为则无不治”);若违反了事物自己的规律,必然失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事物的变化向着它相对立的方向进行(“反者道之动”);事物表面相反,实则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万物由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物的变化,都不是用人力勉强得到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事物永远有变化,永不停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的唯物论和他的自发的辩证的观点,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虽然它还是依靠着非常有限的科学水平,但是它显明地表现了关于世界对立发展、相反相成这一普遍规律的天才的猜测。
恩格斯在评价赫拉克利图的自发的辩证法时,写道:
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宇宙观是古希腊哲学的宇宙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恩格斯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评价,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老子的哲学有着极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原则性的指导意义。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曾指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生动、新鲜、素朴和历史的严整性”。老子的哲学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老子的哲学不像赫拉克利特敌视人民群众,而是同情人民群众;老子不是奴隶主的利益的体现者,而是部分地反映了广大小私有者利益的哲学家。他反对剥削,反对人压迫人的制度,反对周代用来统治人民的道德、法律、礼教和社会制度(“失道而后德”“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以智治国,国之贼”“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他控诉剥削制度的社会的不合理(“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大力主张对人民不干涉的“无为而治”,使人民“自治”“自富”,过着安乐富足的生活。他为了人民的利益,诅咒战争,向往和平。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老子的哲学并不是没有它的严重的弱点的。
老子发现了矛盾对立的法则,但他不是采取迎接矛盾的态度,而是采取消解矛盾、避免斗争的态度(“不敢为天下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知足之足,常足矣”)。由于他的小私有者的阶级性格带来的弱点,使他不敢向前看,只求安于目前现状,因而妨害了他的光辉的辩证法的正常发展。
老子卓越地区别开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同,但老子有轻视感觉经验的偏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后来许多思想的懒汉、“知识里手”都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自夸,这就脱离了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则,而陷于唯心的错误。
和赫拉克利特一样,老子的辩证观点并没有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他的发展观是循环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不是由低级的到高级的。老子无条件地把“柔弱”的作用夸大,他认为“柔弱”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刚强。他把强弱对立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仅仅看作片面决定的关系,这也使他的辩证法受到形而上学的局限。
总体来看,老子的素朴的唯物论和他的自发的辩证法是中国以至全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老子的哲学今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不是偶然的。也有个别的学者(杨荣国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对老子这个人和代表老子思想的这部书根本怀疑,认为《老子》这书是从《庄子》书中摘录、杂凑成的。这种看法证据不足,很难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