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59.7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HK$
141.6

《
中国官箴
》
售價:HK$
120.0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HK$
115.6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HK$
198.2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HK$
151.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HK$
219.5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HK$
94.4
|
編輯推薦: |
45年,深圳何以创造奇迹未来,深圳以何续写奇迹 ·深圳之所以比其他城市更早、更多地产生了科技型企业,就是因为它有着相对完善和优化的创新和产业生态。 ·创业投资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深圳成长为创新型城市不可磨灭的基石。 ·当我们回顾40多年来深圳政府的实践时不难发现,在关键的时候,对关键的事项“出手”,是深圳政府的一个特点,它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保鲜和弘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移民,依赖现有的和将要开办的好大学。 ·正是创新、务实、包容的城市文化,影响并驱动着深圳不断前行。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1980~2025年)以来如何 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之城的力作,全书从经济体制、发展动力、产 业生态、融合创新、城市发展五个维度,采用翔实的事实、充分的数据和有趣 的故事,结合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分析来展现深圳45年来的发展巨变与世纪跨 越。同时全书还指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设立经济特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培育创新和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创新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 “20 8”产业集群,这些举措促成了深圳从边陲小镇飞跃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 城。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深圳是如何将创新的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成 为强城时代下新质生产力标杆之城的。
|
關於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原执行院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和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的社会兼职是中国市场协会的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的副会长。近年来他也非常关注创新创业、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等改革与发展问题,曾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做了题为“经济企稳、动能转换与双创发力”的发言。
|
目錄:
|
推荐序 敢于引领时代前 言第一章 体制:建立经济特区是关键一招1第一节 遏制“逃港潮”终于有解2第二节 成立经济特区的“序章”:深圳设市5第三节 经济特区:从酝酿到实施7第二章 动力:市场经济带来根本改变11第一节 一开始就植入市场经济的“基因”12第二节 贸易和工业同时启动的“贸工技”路径15第三节 从比较优势中“长出”竞争优势23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25第三章 生态:竞争优势的“底座”51第一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不二选择53第二节 创新和产业生态的基本架构55第三节 创新和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59第四节 深圳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具有标杆性90第四章 创新:城市永动的不竭源泉101第一节 转型升级要从创新中寻求新动能103第二节 深圳正在发生融合创新的积极变化105第三节 深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径109第四节 深圳成为大湾区创新融合的核心引擎118第五章 产业:从一张白纸到“20 8” 产业集群123第一节 深圳产业发展的脉络124第二节 深圳产业发展的成就143第三节 深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征161第四节 深圳正在培育发展壮大“20 8” 产业集群180第五节 深圳产业发展的“危”与“机”183第六章 城市:从边陲小镇到一线城市191第一节 经济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跃迁192第二节 深圳城市空间及体制的“蝶变”196第三节 深圳城市建设的大事要事225第四节 深圳的城市文化256附录272如何系统地激发创新273我为什么认为“双创”如此重要?284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若干视角295参考文献310后记313
|
內容試閱:
|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的历史大约有6000年。对于一座城市而言,45年是极其短暂的,但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在1980~2025年的这45年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深圳在这45年里,经历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仅在自身历史上,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乃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深圳都有值得记载的内容。可是,要以一己之力,比较完整地撰写这座城市45年的发展历程,注定力有不逮。《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从一个经济学者的视角,依凭个人的观察和研究,选择若干角度,如经济体制、发展动力、产业生态和融合创新,将这些内容嵌入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的城市发展脉络中,讲述深圳从1980年到2025年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变迁。这种写法难免取舍不当、挂一漏万。我少小离家,20年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出生地上海。过去10多年我常来深圳,直到2024年移居深圳。在观察和研究深圳时,我总是下意识地拿它与上海比较。最近,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数十年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城的上海,已完成了从产业型城市向综合功能型城市的转型,是目前我国城市功能最为齐全、实力最为强大的城市,没有‘之一’。仅仅用时40多年,就从边陲小镇成长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仍然是产业型城市。但由于其超强的产业创新能力,并正在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深圳正在从产业型城市向综合功能型城市转型。可以预见,这个转型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这算是我对深圳研究的一个尚不成熟的观点。2025年初某日,我在南山图书馆看书时产生了写作《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的想法。为了赶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纪念日前后出版,留给我的写作时间也只有3个月左右。我一直冥思苦想于如何写这本书。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由六个章节(包含一些图表数据和专栏文章)和一个附录(三篇文章)构成。我翻阅了以往一些有关深圳的著作,这些图书大多由人文学者所著,书中往往数据图表比较少。其实,城市的发展与国家、企业的发展一样,需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在书中我引用了统计数据来诠释深圳的发展,并将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其他一线城市进行比较,从而来揭示深圳奇迹的密码。这样写的基本考虑是试图让书中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读性。也许专栏和图表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的结构不够规整和体系化,但我希望这个缺憾不至于给读者的阅读造成太大的影响。深圳的历史不长,但今天的深圳人,特别是新深圳人对它的知晓或许并不充分,尤其是深圳早年间发生的故事。历史是连续的。认识现在的深圳,展望未来的深圳,都需要了解过去的深圳。写下《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是想和读者分享关于深圳的往事,并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和统计分析,以期增加读者对于深圳认知的广度和厚度。我很喜欢深圳,它的环境和气候比上海好很多,生活很方便。年逾古稀还能完成一次迁移,而且是移居到一座自己喜欢的城市,乃一大幸事。尽管不知道还能在这里生活多久,但我仍然想为这座城市做点儿什么—写《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就算其中一件。陈宪2025年3月于深圳南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