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HK$
118.8
《
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篇
》
售價:HK$
253.0
《
成为作家(畅销全球90余年,新手写作必读指南)
》
售價:HK$
64.9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HK$
107.8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蒋百里的一生
》
售價:HK$
75.9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HK$
85.8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HK$
151.8
編輯推薦: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起源于欧洲的现代外交概念如何由精英走向大众?这一过程又如何修饰并重构了外交?多方围绕“外交”的讲述和争论既是中国现代外交实践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战争与革命年代的知识、情感、语言;它既有最初西方经典外交学译介的影子,也浸淫在中国的本土现实之中;它既是精英的,也走向更为普遍的公众,与大众运动和知识普及纠缠在一起。外交学在中国的大众化与本土化也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是全球外交学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部分。
內容簡介:
外交学和外交实践原本是精英和职业外交官的专利。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一战之后,外交演变为大众普遍关心、皆可言说的话题。在外交学的基础上,适应大众的外交知识或曰外交常识逐渐形成。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一时期外交知识在普罗大众中传播的历史。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探究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大众媒介了解外交知识,通过分析大众知识读本、外交常识手册、报刊、宣传册、中小学教材、通俗作品等各类日常读物的语言表达、内容架构、叙事手法等,揭示外交在20世纪上半叶从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修饰并重塑了外交概念。
有别于经典的外交理论或外交思想史等研究,本书力图于发掘大众的价值,是有关外交学的社会史、文化史和大众历史。外交知识面向大众传播的历史也是外交学在中国社会扎根的过程。外交学在中国的大众化与本土化也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缺陷,是全球外交学起源与发展的重要部分。
關於作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助理教授,剑桥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对外关系史、外交学科史、边疆问题研究。著有Ruling the Mongols of Manchuria: Language, Literacy, and Power in Late Qing Borderlands(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25)。文章见《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研究》等期刊。主持国家社会基金青年项目“晚清边疆语言文字新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目錄 :
序一:探索外交学中国特色之源
序二
前言
导言 外交:技艺、学科与大众知识
一、外交: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艺的堡垒
二、从精英到公众
三、中国的国民外交时代
四、外交知识的传播与外交学的学科重塑
五、章节介绍
第一章 胜与败:让外交知识流行起来
一、走近公众:从一则有关《尼布楚条约》的儿童作品说起
二、知识精英的外交技艺
三、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外交概念
四、胜利与失败:一种现实的考量
五、胜利与失败:培育大众情绪
六、战争与军事的渗透
七、结语
第二章 激情与纪律:让外交知识运动起来
一、重审“弱国无外交”
二、发动大众力量
三、联合的力量
四、服从领导、严守纪律
五、外交知识的革命运动化
六、结语
第三章 学习国际法:让外交知识规范起来
一、学理:外交的国际法基础
二、矛盾的认知:文明世界抑或强权丛林
三、条约与“不平等条约”
四、外交官与领事的特权
五、外国侨民、舰船与飞机的权利
六、结语
第四章 内与外:外交知识的对内趋向
一、进入公民课程:外交知识的对内趋向
二、作为“人类一分子”的“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
三、以“国民革命”之名重塑个体的公民责任
四、国民党党义教育的指挥棒与公民教育的离场
五、战时忧虑与“外交”的失语
六、“大国公民”身份再造
七、结语
余论 外交的大众化、知识化、本土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