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当存钱罐爱上购物车

書城自編碼: 41523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金融/投資/理財理财技巧
作者: [美]斯科特·瑞克 著,阳晓霞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919694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全三册) 》

售價:HK$ 154.0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HK$ 74.8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HK$ 486.0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亲密关系中的金钱决策问题,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内容源自深度心理机制剖析 权威学术背景支撑 原创研究成果。
不仅能够实现伴侣在情感和金钱上的平衡,也助力培养孩子的健康消费观。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作者、私募基金经理王冠亚 ,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曹雪敏,资深财务人钱自严,锐意战略营销咨询创始人汤飞强力推荐。
內容簡介:
金钱问题,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也最伤感情的隐形雷区。密歇根大学行为决策研究博士斯科特·瑞克所著的《当存钱罐爱上购物车》正是为此而生,它并非一本冰冷的理财手册,而是一本深入洞察人性、旨在修复与重塑家庭财务关系的科学指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的核心突破在于,它首/次用“存钱罐”与“购物车”这套生动而科学的概念框架,揭示了消费冲突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存钱罐”在花钱时大脑的“痛觉中枢”真的会被激活,而“购物车”则对消费几乎无感。这种差异并非道德缺陷,而是天生的情感反应模式。理解这一点,是停止互相指责、迈向共情沟通的第yi步。
作者通过原创性研究及跨学科成果,系统解析了“存钱罐”与“购物车”的金钱风格,剖析它们如何影响沟通、冲突甚至亲子关系。从“是否该设立共同账户”到“如何送对方真正喜欢的礼物”,从“如何开一次不吵架的家庭财务会议”到“怎样避免把不良消费观传递给孩子”,本书几乎涵盖了家庭中所有与钱相关的核心矛盾,并给出了基于行为科学的易操作工具和具体行动清单。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财务决策。更重要的是,它为不同性格组合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无论你是正在经营一段亲密关系,还是希望先打理好自己与金钱的关系,本书都将成为引导你走向财务和谐与情感幸福的指南。
關於作者:
【美】斯科特·瑞克
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教授“消费者行为”“判断与决策制定”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在研究和教学方面都曾获得密歇根大学的奖项。
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决策研究博士学位,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生研究奖学金”,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成果已在市场营销、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顶/尖报刊上发表。
研究成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时代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有线电视网、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广泛报道。
目錄
推荐序一 财富与亲密关系的平衡之道
王冠亚
私募基金经理,《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作者

推荐序二 谈爱时,为什么“谈钱”比你想的更重要?
曹雪敏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文版序 开启中国家庭金钱对话的契机

引 言 亲密关系中的金钱与幸福课
拉斯维加斯的故事
你是存钱罐,还是购物车
穿越亲密关系中的金钱雷区

第 1 章 存钱罐的心智大脑
为什么花钱会让人心疼
你是那个舍不得花钱的人吗
吝啬是因为缺钱吗
“我只是一个拥有财富的穷人”
你今天花的钱,明天会后悔吗
贪小便宜吃大亏
为存钱罐正名

第 2 章 购物车的心智大脑
看得到收入,看不到支出
“破罐子破摔”,花得越多越想花
“我宁愿拥有它,而不是寻找它”
为什么购物车会急不可耐地想要消费
他们真的只是爱花钱吗
究竟何时享受美食、畅饮和快乐呢?

第 3 章 给存钱罐与购物车的消费建议
给存钱罐的 4 个消费建议
给购物车的 4 个消费建议
避开消费行为重塑过程中的陷阱
在亲密关系中,谈钱不伤感情

第 4 章 为什么金钱会成为亲密关系的杀手
存钱罐与购物车真的适合在一起吗
财务观念一致总是好事吗
亲爱的,我们负担得起
婚姻是一场冒险之旅

第 5 章 你的、我的、我们的钱
亲密关系中的“共同算法”
创造“平等的假象”
选择个人账户,还是联名账户
你是否应该有一份婚前协议
银行账户结构如何影响日常消费
亲密关系中的财务透明度

第 6 章 别问我,我就不会说谎
“拿铁效应”
恋爱中的消费分歧
恋爱中的“半透明”艺术
保持相互独立的自我审查
恋爱中的“坦诚界限”
警惕关系中的“隐形财务雷区”
善意的谎言有存在空间吗


第 7 章 礼物的秘密语言
为什么不能直接询问伴侣想要什么
如何挑选更好的礼物
牺牲的重要性
送伴侣想收的,而不是你想送的
送出更好礼物的4个建议
做好收到糟糕礼物的准备

第 8 章 存钱罐和购物车的孩子最终会怎样
“照我说的做,别照我做的做”
孩子终将变成父母的样子吗
在物质上吝啬,在体验上挥霍
3 个建议帮孩子与金钱建立健康的关系

结 语 不为金钱,不为爱情,为了幸福而结婚

省下一分钱,就能赢得一个好伴侣吗
我们应该为了爱情而结婚吗
一切都关乎幸福
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加幸福

附 录 增进亲密感的 36 个问题
內容試閱
推荐序

财富与亲密关系的平衡之道

王冠亚
私募基金经理,《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作者

刚拿到《当存钱罐爱上购物车》的预读版时,我立刻被这个惊艳的书名吸引住了。英文版书名Tightwads and Spendthrifts 如果直译的话,是“吝啬鬼与挥霍者”,听起来平平无奇。中文版书名则别出心裁,用“存钱罐”和“购物车” 这两个意象分别指代“吝啬鬼”和“挥霍者”,同时以“爱”为媒,巧妙地解释了这本书的主题:如何把握金钱与亲密关系
的平衡之道。如此画龙点睛般的语言艺术,提纲挈领式的归纳能力,令人拍案叫绝。

存钱罐和购物车都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说到存钱罐的形象,中国和世界文学名著都有这样的人物典型,比如说葛朗台、严监生等。严监生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虽然拥有十万两银子的家产,却极度 吝啬。严监生临死前,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迟迟不肯断气。直至其妾挑掉其中一根,严监生才点头咽气。生而为人,居然可以吝啬到这种程度,读来不禁令人愕然。
说到购物车的形象,我所在的基金行业倒是很常见。无论是《门口的野蛮人》,还是《亿万》,这些纪实文学提到的很多私募股权机构的“大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动辄就是上亿美元的交易。与此同时,他们也过着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生活。比如赛克资本的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en),单单是为了毕加索的一幅画,就豪掷了 1.55 亿美元。可是,不断用金钱去填补自己的物欲,真的会幸福么?
在我看来,存钱罐和购物车是消费观(乃至价值观)的两种极端体现。存钱罐拼命克制自己的物欲,为的是积攒更多的财富;购物车大肆放纵自己的物欲,为的是满足更多的快感。
然而,过犹不及,凡事都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保持良好亲密关系的“16 字决”消费观
当然,吝啬也好,挥霍也罢,本质上都是个人的消费习惯。虽不提倡,但外人也无可指摘。不过,吝啬和挥霍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消费习惯,有一种情况会发生严重的冲突,那就是
亲密关系。
假如有这么一对夫妻,小芳生性吝啬,惜钱如命;小华挥霍无度,一掷千金。那么在很多生活场景中,两人会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加班时困意来袭,小华买了一杯咖啡,小芳会觉得是“拿铁因子”;再比如,盛夏时酷热难当,小芳却舍不得开空调,小华会觉得是“没苦硬吃”……久而久之,夫妻俩的相处就会越来越累,两人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当存钱罐爱上购物车》给出了作者的思考与答案。这本书剖析了存钱罐和购物车这两种人的心智大脑,给他们提供了消费建议,解释了金钱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之“杀手”的原因,解读了夫妻之间互送礼物的秘密语言,提出了增进亲密感的 36 个问题,旨在阐明这样的一个观点:结婚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幸福。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深表赞同。结婚未必是好事,离婚也未必是坏事。如果两个人彼此消耗,那就不如一别两宽;如果两个人相互滋养,双方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这才是婚姻的价值。那么问题来了:当两个人的消费习惯截然相反时,还有没有调整和挽回的余地呢?
在我看来,如果有一把关于消费习惯的标尺――标尺的最左端是吝啬,最右端是挥霍,那么,“吝啬”稍微往右靠一靠,就会变成“节俭”;“挥霍”稍微往左靠一靠,就会变成“大方”。吝啬和挥霍是陋习,节俭和大方却是美德。将“吝啬”和“挥霍”改良成“节俭”和“大方”,我们再试着运用于亲密关系:假设有这样一位男士,他对自己很节俭,一套西装穿了三年又三年;可他对爱人很大方,逢年过节就会给爱人买各种各样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那么你猜,这对夫妻会不会很恩爱呢?
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保持夫妻恩爱的一套原则,甚至它不仅仅是适用于亲密关系的,而是适用于我们所有的人际交往。我把这套原则归纳为“16 字诀”:赚钱有道,花钱有度;
对己节俭,待人大方。

从幸福的亲密关系走向美满的价值人生
我是一名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我多年来研究和学习的偶像。在我看来,在处理金钱和关系的问题上,巴菲特的做法也堪称典范:始终遵循价值投资的原则,阳光投资,清白做人,是为“赚钱有道”。
始终秉承节制资本的态度,该用则用,能省则省,是为“花钱有度”。 始终保持朴素低调的作风,不购豪宅,不买豪车,是为“对己节俭”。 始终怀有兼济天下的善心,热衷慈善,无私捐赠,是为“待人大方”。
在我看来,学习标杆,见贤思齐,是成长最快的路径之一。希望我们都能明白:金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赚取更多的财富,最终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在别 人有困难时可以伸出援手,让世界因为我们而多一点点美好。 愿读到《当存钱罐爱上购物车》的你,也能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以及美满的价值人生。

第 1 章 存钱罐的心智大脑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金钱焦虑症”:总觉得自己囊中羞涩,尽管并非如此。理智告诉我,我完全有能力外出享用午餐,豪气地点上一份 17 美元的汉堡,而且钱包里还剩下大把钞票。但即便我真的这样做,坐在餐桌旁的我,心中还是会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万一哪天我需要这笔钱呢?这种扭曲的现实感,源自我对未来的种种恐惧。比如,害怕自己会回到那个阴暗潮湿的小公寓,担心无力支付账单,抑或是更糟糕
的情况—不得不依赖一个男人。
—莫娜·沙拉比(Mona Chalabi)
人类学家观察发现,因纽特人拥有数十种丰富的词汇来描绘雪的不同状态和特性。当你必须判断冰面是否足够坚固,能否安全地支撑你通过时,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可能会关乎生
死,变得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那些在金钱上精打细算的人,英语中同样存在着丰富多彩的词汇来形容他们,而且有些词汇听起来可能并不那么悦耳。例如:stingy(小气鬼)、cheap(不值钱的、小气的)、skinflint(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人)、tightwad(存钱罐)、miser(守财奴)、scrooge(斯克鲁奇)。其中,scrooge 一词来源于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中的一个角色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他是一个极其吝啬和冷酷的守财奴。这些词并非只是在描述人们对金钱的同一种执着态度,还揭示了人们在金钱观念上存在的细微差异。
历史上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数极端保守消费者,他们的行为模式与狄更斯笔下的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在马利的鬼魂造访之前)如出一辙。这些人对财富的执着追求极大
地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哪怕这会对他们自身或周围的人造成极大伤害。以海蒂·格林(Hetty Green)为例,她可能是20 世纪初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但她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誉为“世界上最吝啬的人”。这里有一个极端夸张的故事:她年幼的儿子内德腿部受了严重的伤后,最终竟然因为迟迟找不到免费诊所而不得不截肢。在许多经典小说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乔治·科斯坦扎(George Costanza)为了省钱,买了最便宜的婚礼请柬,结果因为请柬信封上用的是有毒胶水,导致他的未婚妻不幸身亡;富有的波特(Potter)先生拒绝了乔治·贝利(George Bailey)绝望中的小额贷款请求,并冷血地告诉他,他死了比活着更有价值。我认为,将这类行为定义为“吝啬”是恰如其分的。
实际上,保守的消费观念并不总是源于那种看似枯燥乏味,只为积累和守护财富的行为。通往节俭消费的路径多种多样。有些人热衷于寻找省钱的妙招,他们可能会使用优惠券,
会耐心地抵制升级或更换现有产品的冲动,还会将旧产品赋予新功能。有些人只是对大多数新产品不感兴趣,这往往是出于对环境的考虑。还有些人因为手头拮据,没有太多钱可供挥
霍。这些情况都不是本章核心角色—存钱罐的核心特点。对存钱罐来说,他们觉得花钱是一种痛苦。然而,真正让存钱罐与众不同、令人着迷的是,他们在理智上明白自己应该比实际
花费更多。每次花钱时所经历的痛苦,导致他们最终花费的比他们认为应该花费的要少。这种情况对于存钱罐本人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来说,都可能会令人感到相当痛苦。
在探讨存钱罐为何花钱会如此痛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支付之痛的本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花钱会让人心疼
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提出,无论是身体感受、情绪还是特定情感,都能帮助人们解决自我控制的难题。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直觉:的确,当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比如欲望和愤怒,
它们就可能会让人们变得有些失控。但在适度的范围内,情感可通过提供最佳行动方案的信息来发挥作用。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曾提出,情感能够帮助我们“将未来的潜在收益转移到当下”。设想一下,你在孩子的生日派对上,面对第二块蛋糕诱惑时的心情。吃下这块蛋糕对健康的影响是遥远且不明确的,但你对蛋糕的渴望却是及时且具体的。幸运的是,想到要吃下第二块蛋糕,可能会让你在心底里生出一种“预期性”的内疚感。在放纵之前即刻涌现的这种内疚感,有助于将那些遥远且不明确的健康成本拉回到此时此刻,为你提供克服当下渴望的动力。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内疚感”这把火来对抗“渴望”这把火。
同样,人们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会出现类似的心理过程。1998 年,两位行为经济
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德拉森·普雷莱茨(Drazen Prelec) 和 乔 治· 洛 温 斯 坦(George Loewenstein,后者后来成了我的博士生导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支付之痛”可能是一个普 遍存在的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从纯粹的认知经济学角度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以20世纪80年代家庭电话用户面临的选择为例:是支付固定的月费享受无限通话,还是先支付较低的月费,每次需要通话时再支付额外小额话费。电信研究人员发现了所谓的“套餐费率偏见”:大多数选择固定月费的用户,如果选择按通话次数付费,那么他们可以节省更多费用。研究人员指出了产生这种偏见的几个可能原因,如不确定一个月内会通话几次。普雷莱茨和洛温斯坦还指出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与不断增加的账单相关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可能在每次电话响起时都会变得尤为明显。这就像坐在一辆因交通堵塞而停
滞不前的出租车里,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计价器无情地跳动时,就会感到痛苦无比。
我们不妨再以 20 世纪 80 年代的另一个生活产物——客人们用来在地中海俱乐部喝酒的珠子为例,感受一下人们的“支付之痛”。记者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最著名的作品是与特朗普合著的特朗普自传《交易的艺术》(Art of the Deal),他曾深刻地指出:“我坚信,珠子存在的真正原因,与赌场使用的筹码一样:当你使用现金替代品时,这感觉并不像是在花钱。”这些珠子能有效地分散客人在饮料消费上的注意力,从而减少消费带来的痛苦。除此之外,珠子为地中海俱乐部带来的另一个商业价值在于,它们在度假村的狂欢氛围中极易丢失,客人们常常不得不因为丢失而购买新的珠子。
有个观点自提出以来,就十分具有吸引力,因为它非常直观:花钱会带来“肉疼”的感觉,而预期中的痛苦会抑制消费冲动。对此,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质疑,支付之痛是否可以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一种真实的体验,还是应该像“心碎”一样,去体会它的引申义。这是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在 21 世纪初的前几年里,围绕着“神经经济学”,人们进行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探讨。神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利用神经数据,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这个领域的思想是,如果你能在人们做出经济决策时测量出他们的神经活动,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决策的。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询问人们在做出这些决策时的感受。像神经经济学一样,这些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但在当时,正确的方法似乎十分明确:在人们购物时扫描他们的大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