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碳中和管理与技术概论(鞠美庭)

書城自編碼: 415217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鞠美庭、宋欣、刘泽珺 等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86882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HK$ 81.4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HK$ 105.0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HK$ 92.0
中国蝉科图谱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HK$ 125.6
清学沉思录
《 清学沉思录 》

售價:HK$ 188.0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自传)
《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笔自传) 》

售價:HK$ 108.9
社会正义谬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 社会正义谬误: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重要 》

售價:HK$ 75.9
汗青堂丛书152·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
《 汗青堂丛书152·草原帝国: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 》

售價:HK$ 165.0

內容簡介:
《碳中和管理与技术概论》结合“双碳”目标,重点介绍了碳排放与碳中和的基础知识,梳理了碳中和管理的国际经验,全面总结了碳中和相关工程技术,深入阐述了地球碳库及自然碳汇,提出了城市碳中和规划思路,系统分析了能源、石油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的发展现状、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路径。《碳中和管理与技术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普及碳排放相关知识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碳排放管理相关培训教材使用,同时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目錄
第一章碳排放与碳中和基础知识1
第一节碳达峰与碳中和概念 1
第二节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4
第三节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8
一、要把碳达峰与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8
二、碳达峰的峰值越低,越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8
三、要兼顾经济和民生实际情况,推进“双碳”目标达成 9
四、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9
第四节我国的“双碳”政策 10
一、国家层面“双碳”政策 10
二、省市层面“双碳”政策 11
思考题 12
第二章地球碳库及自然碳汇13
第一节碳循环及其途径 13
一、碳循环 13
二、碳循环的内涵 13
三、碳循环基本过程 14
第二节地球的主要碳库 15
一、大气碳库 15
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 15
三、海洋碳库 16
四、地质碳库 16
第三节自然碳汇及其分类 17
一、陆地碳汇 17
二、地质碳汇 20
三、海洋碳汇 20
思考题 23
第三章碳中和技术概述24
第一节零碳电力技术概述 24
一、传统发电节能提效技术 24
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25
三、储能技术 27
四、核能发电技术 28
五、输配电技术 28
第二节氢能利用技术概述 29
一、制氢技术 29
二、储氢技术 31
三、氢能应用 33
第三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34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34
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35
第四节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 35
一、二氧化碳制备化学品 36
二、二氧化碳制备燃料 37
三、二氧化碳制备高性能材料 37
四、二氧化碳矿化利用 38
第五节生物质能源技术 39
一、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 39
二、生物质制备燃气 40
三、生物质制备化学品 41
四、生物质制备大宗材料 42
思考题 43
第四章城市碳中和规划思路44
第一节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4
第二节重点碳源与碳汇的识别 45
一、重点碳源识别 45
二、重要碳汇识别 48
第三节碳排放与碳汇的预测 48
一、碳排放预测 49
二、碳汇预测 51
第四节碳中和实施方案制定 51
思考题 52
第五章能源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53
第一节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53
一、我国能源生产现状 53
二、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54
三、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现状 55
四、我国能源碳排放现状 56
第二节碳排放法律、法规及标准 57
一、国家层面 57
二、地方层面 61
三、管理技术标准 62
第三节能源行业的碳减排潜力 65
一、化石能源分质利用的碳减排潜力 65
二、清洁能源替代的碳减排潜力 67
三、能源消费电力化的碳减排潜力 68
第四节能源行业的碳中和路径 69
一、推动能源双控制度的转变 69
二、推动能源消费电能替代 70
三、优化能源生产清洁替代 71
四、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72
思考题 74
第六章石油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75
第一节我国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 75
一、石油化工的行业地位 75
二、石油化工行业的布局现状 77
三、石油化工行业的经营现状 78
第二节我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特点 80
一、石油化工行业的用能碳排放 81
二、石油化工行业的工艺碳排放 82
三、石油化工行业的火炬燃烧碳排放 82
四、石油化工行业的产品碳排放 82
五、石油化工行业的碳回收利用 85
第三节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85
一、优化石油化工行业产业布局 85
二、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结构调整 86
三、提升石油化工行业创新水平 86
四、推动石油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 87
五、加快石油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87
第四节我国石化行业碳中和路径 88
一、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 88
二、石化全过程节能管理 89
三、加强低零负碳技术研发 90
四、积极参加碳市场交易 91
思考题 92
第七章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93
第一节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现状 93
一、钢铁工业的行业地位 93
二、钢铁行业的布局现状 93
三、钢铁行业的结构现状 94
第二节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特点 94
一、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 94
二、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 95
三、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核算 95
四、钢铁行业的碳减排潜力 98
第三节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99
一、严控钢铁产能的政策 99
二、优化产业布局的政策 100
三、推进绿色低碳的政策 100
四、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 101
第四节我国钢铁行业碳中和路径 102
一、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 102
二、压缩粗钢产量和产能 102
三、优化工艺流程和原料 103
四、强化全系统能效管理 104
五、推动钢铁业技术创新 104
思考题 105
第八章建材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106
第一节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现状 106
一、建材工业的行业地位 106
二、建材行业的布局现状 106
三、建材行业的结构现状 108
第二节我国建材行业碳排放特点 109
一、水泥工业的碳排放 109
二、石灰石膏工业的碳排放 110
三、墙体材料工业的碳排放 110
四、卫生陶瓷工业的碳排放 111
五、建筑玻璃工业的碳排放 112
第三节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114
一、淘汰落后产能的导向 114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 115
三、新旧动能转换的导向 115
四、绿色智能高端导向 116
第四节我国建材行业碳中和路径 118
一、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118
二、推动建材低碳技术研发 118
三、加强产业链节能管理 119
四、促进产业碳排放标准制定 119
思考题 120
第九章有色金属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121
第一节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现状 121
一、有色金属工业的行业地位 121
二、有色金属行业的布局现状 121
三、有色金属行业的结构现状 122
第二节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特点 123
一、有色金属采选过程碳排放 123
二、有色金属冶炼过程碳排放 124
三、有色金属加工过程碳排放 126
第三节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127
一、调减低端产能的导向 127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 128
三、新旧动能转换的导向 129
四、绿色智能高端导向 129
第四节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中和路径 130
一、严控铜铅锌冶炼产能 130
二、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 131
三、有色金属的再生利用 132
四、绿色减碳技术的研发 132
思考题 133
第十章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134
第一节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 134
一、货运业务规模现状 134
二、客运业务规模现状 136
三、邮政业务规模现状 139
第二节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特点 140
一、公路客货运碳排放 142
二、水路客货运碳排放 144
三、铁路客货运碳排放 147
四、航空客货运碳排放 147
第三节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149
一、综合发展导向 150
二、绿色发展导向 152
三、安全发展导向 153
四、智能发展导向 154
第四节我国交通行业碳中和路径 155
一、交通制造业碳减排 155
二、清洁能源交通建设 156
三、数字智能交通建设 158
四、绿色公共交通建设 158
思考题 159
第十一章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160
第一节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 160
一、支柱产业地位现状 160
二、市场准入监管现状 160
三、建筑技术水平现状 161
四、工程管理水平现状 162
第二节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特点 163
一、建筑物建造的碳排放 164
二、建筑物运行的碳排放 165
三、建筑物拆除的碳排放 165
第三节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166
一、建筑业工业化升级导向 166
二、建筑业数字化升级导向 167
三、建筑业智能化升级导向 168
四、建筑业绿色化升级导向 169
第四节我国建筑行业碳中和路径 170
一、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170
二、推动用能的电气化 170
三、推动原材料低碳化 171
四、建筑绿色节能运行 172
思考题 172
第十二章农业的碳排放及碳中和173
第一节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173
一、农业制度现状 173
二、农业技术现状 175
三、农业市场现状 176
四、农业投入现状 177
第二节我国农业碳排放特点 178
一、种植业碳排放 179
二、养殖业碳排放 181
三、林业的碳排放 182
四、废弃物处置碳排放 184
第三节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185
一、科技创新的发展导向 185
二、产业升级的发展导向 185
三、绿色农业的发展导向 186
四、基础设施现代化导向 187
第四节我国农业碳中和路径 187
一、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88
二、化肥农药薄膜源头减量 188
三、节地节水节能模式推广 189
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89
思考题 190
第十三章碳中和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191
第一节美国的碳减排政策及成效 191
一、美国的碳中和政策 191
二、美国碳中和政策取得的成效 195
三、美国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196
第二节欧盟和英国的碳减排历程 198
一、欧盟碳减排历程 198
二、英国低碳政策与倡议 201
三、欧盟绿色发展的前景分析 203
四、碳中和目标下的中欧气候合作 204
第三节日本碳减排的目标与举措 205
一、碳中和目标的演变与设定 206
二、日本碳排放现状 208
三、日本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209
第四节国际碳减排管理经验借鉴 210
一、美国碳减排的经验与启示 210
二、欧盟碳减排的经验与启示 212
三、英国碳减排的经验与启示 213
四、日本碳减排的经验与启示 213
思考题 214
附录215
附录一附图 215
附录二附表 217
参考文献232
內容試閱
2020年9月22日,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为延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的重要承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组织编写这本《碳中和管理与技术概论》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给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碳排放、碳中和相关知识。
本书介绍了碳排放与碳中和的基础知识,梳理了碳中和管理的国际经验,全面总结了碳中和相关工程技术,系统分析了能源、石油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交通、建筑、农业等行业的发展现状、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路径。
本书由鞠美庭、宋欣、刘泽珺任编委会主任,漆新华、宋少洁、殷培杰、毕涛、李智强任编委会副主任。各章编写分工分别为:第一章由刘泽珺、宋欣(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方区域总部)编写;第二章由殷培杰编写;第三章由漆新华编写;第四章由刘泽珺、李智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方区域总部)编写;第五章由陈玉龙、毕涛[华测生态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编写;第六章由刘泽珺、张义昊编写;第七章由何泳绰、毕涛编写;第八章由郭凤娟、李智强编写;第九章由吕帅、李智强编写;第十章由李奇伦、毕涛编写;第十一章由李程、李智强编写;第十二章由陈庆斌(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宋欣编写;第十三章由宋少洁编写。鞠美庭、宋欣和刘泽珺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审定。以上未标注单位的编写人员的工作单位均为南开大学。
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教材的编写指导和出版支持。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领域的著作、文献和标准文件,引用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机构发表的研究成果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致以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还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编者
2025年5月于天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