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流动研究:特征、机制与启示

書城自編碼: 41521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陈晨、赵民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601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9.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HK$ 97.9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新民说·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

售價:HK$ 96.8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宇宙(第二卷) 科学元典丛书 》

售價:HK$ 107.8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了不起的创作者:保持创造力的10堂启发课 》

售價:HK$ 64.9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爱得太多的父母:14组家庭,20年追踪的家庭教育调查实录 》

售價:HK$ 65.8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人偶游戏(东野圭吾竟然写过这种惊悚悬疑之作) 》

售價:HK$ 65.8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自然、权利与正义(重思古典自然法 探索人类生活的永恒根基) 》

售價:HK$ 74.8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汗青堂丛书155·糖与现代世界的塑造:种植园、奴隶制与全球化 》

售價:HK$ 118.8

內容簡介:
我国城镇人口中包含大量的城乡周期往返、非制度性的流动人口,这使得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经常偏离西方理论和经验规律。因此,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流动进行研究,既是为了认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也是为了深化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和策略探讨。基于这样的目标,本书采用“特征分析—机制解释—理论建构—政策启示”的研究框架,在辨识结构性因素的前提下,着重从人口流动的微观动力机制角度解释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包括与西方经验的比较,并诠释偏离原因,进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归纳我国城镇化的建树和意义。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导,现任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兼)。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分会青年委员、兵团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口学会理事、上海市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协会理事等。
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退休)、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1993—1999)、系主任(1999—2006),国家级教学团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主持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第2、3届),澳洲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1988—1989)。曾任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第2、3届),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第1、2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工作顾问,云南省规划委员会顾问。
目錄
目录contents
序言/1
前言/1
1人口流动与中国城镇化/1
1.1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概念内涵/1
1.1.1城市化与城镇化/1
1.1.2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5
1.2从人口流动视角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6
1.2.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大规模人口流动/6
1.2.2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特征及既定政策导向/7
1.2.3既有理论和研究解释的述评/8
1.3从人口流动视角研究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0
1.4从人口流动视角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框架/11
1.4.1从微观视角切入构建概念框架/11
1.4.2多元视角的理论创新/13
2西方的城市化研究与我国的研究进展综述/16
2.1城市化发展的经验研究与理论阐释/16
2.1.1城市化发展的经验/16
2.1.2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相关理论模型/24
2.2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阶段与拐点/27
2.2.1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和动力机制/28
2.2.2我国城乡发展中的“刘易斯拐点”/29
2.3小结/34
3人口流动的研究进程与展望/35
3.1近30年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热点演变/36
3.1.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36
3.1.2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发文量分析/38
3.1.3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热点分析/38
3.1.4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热点演变分析/41
3.2近30年国内人口流动研究的热点演变/45
3.2.1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45
3.2.2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45
3.2.3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46
3.2.4流动人口的流动和定居行为/47
3.2.5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47
3.3近30年国外人口流动研究的热点演变/48
3.3.1人口流动的地域分布特征与演替/48
3.3.2流动人口特征群体的形成与解释/49
3.3.3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49
3.3.4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与权利表达/50
3.3.5人口流动的影响和政策干预/51
3.4小结/51
3.4.1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的共性、差异及未来展望/51
3.4.2面向城乡空间规划实践的应用价值探讨/53
4人口流动的城乡空间格局演化(1987—2020)/55
4.1全国总量层面:人口流动的城乡分布状态/55
4.1.1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总人口转移的“不对称性”(1987—2010)/56
4.1.2不对称性现象逐渐强化(2000—2020)/59
4.2城镇体系层面:人口流动的城乡分布状态/60
4.2.1向城镇体系的“首末两端”集聚(1987—2010)/60
4.2.2城镇体系迈向“顶端簇群”的新格局(2000—2020)/66
4.3区域层面:人口流动的城乡分布状态/67
4.3.1人口流动两端地区差异扩大,本地化态势加强(1987—2010)/67
4.3.2人口流动两端地区差异扩大,本地化态势加强(2010—2020)/73
4.4小结/79
5全国层面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发展的悖论解释:“经济家庭”行动策略/82
5.1研究假设:从“经济人”到“经济家庭”/82
5.2关于典型人口流出地省份的微观调查/85
5.3离开农村地区的收益与成本/86
5.3.1农村地区异地城镇化现象显著/86
5.3.2普遍存在的“工农兼业”现象及其成因/88
5.3.3“农业户籍红利”凸显,“进城不转户”成为理性选择/89
5.3.4县域城镇人口强势增长/91
5.4进入城镇地区的收益和成本/95
5.4.1流动人口群体获得劳务收入,但未能分享城市住房增值红利/96
5.4.2城乡居民资产性收入差距扩大/98
5.5延伸讨论:中国特色的“拐点”及其对城镇化的意义/101
5.6小结/103

6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分异:“功能家庭”的行动策略/105
6.1县域城镇化与微观家庭策略/106
6.1.1新时期的我国县域城镇化/106
6.1.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微观家庭策略/107
6.2理论视角:从“经济家庭”到“功能家庭”/109
6.2.1“功能家庭”视角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情景/109
6.2.2“功能家庭”的三重属性和实践特征/110
6.2.3“功能家庭”的典型实践形态/113
6.3功能家庭视角下的我国县域城镇化/116
6.3.1功能家庭实践的县域城镇化效应/116
6.3.2对我国县域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初步实证/119
6.4小结/122
7对区域层面人口迁移动态平衡的解释:家庭视角下的个体“生命周期”考量/125
7.1研究假设:家庭视角下的个体“生命周期”考量/125
7.2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模型配置/126
7.2.1数据样本说明/126
7.2.2流动和定居意愿的概率模型/127
7.3概率模型结果/130
7.3.1主要流出地现存劳动力的流动意愿/130
7.3.2主要流入地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133
7.4延伸讨论:“拐点”的出现、工农兼业与城镇化水平的统计/136
7.5小结/138

8对人口流动向城镇体系两端集聚的解释:社会流动性、家庭与定居偏好/140
8.1研究假设:社会流动性、家庭团聚、定居偏好等因素影响/140
8.2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142
8.3对向城镇体系顶端集聚的解释/143
8.3.1我国城乡经济阶层的划分/143
8.3.2城镇增长与进入中产阶级的社会流动性的改善/147
8.4对人口流动本地化及向城镇体系末端集聚的解释/150
8.4.1空间因素作用下的流动人口群体差异/150
8.4.2个体、家庭、空间因素对流动和定居行为的影响/160
8.4.3对“定居”策略与人口流动本地化的解释/166
8.5小结/170
9人口流动家庭化、本地化和高等级城市导向的驱动机制:子女教育因素/172
9.1总体认知/172
9.2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174
9.2.1结构制度视角下的定居意愿解释/174
9.2.2能动者视角下的定居意愿解释/175
9.2.3结构制度因素与能动者因素的互动机制/177
9.3数据来源和方法/178
9.3.1数据/178
9.3.2变量/179
9.3.3模型优度检验/182
9.4概率模型结果/182
9.4.1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182
9.4.2文化资本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影响/187
9.5小结/193
10人口流动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化:理论创见、政策思考及前沿议题/197
10.1理论基点与创见/197
10.1.1关于结构主义:刘易斯模型的适用性与修正/197
10.1.2新古典主义——一般均衡理论的适用性和修正/199
10.2全国层面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政策思考/200
10.2.1重新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政治愿景到理论情景/200
10.2.2流动人口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202
10.2.3认清城镇化的行为主体及政府的角色/203
10.2.4科学看待城镇化发展速度,更为重视城镇化质量/204
10.3对区域性城镇化发展差异的解释和政策思考/205
10.3.1区域性城镇化的“对偶性差异”解释/205
10.3.2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思考/206
10.4城镇体系层面的流动人口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启示/209
10.4.1城镇体系层面的治理策略/209
10.4.2大城市层面的治理策略/211
10.5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与前沿议题/212
10.5.1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212
10.5.2面向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前沿研究议题/213
参考文献/215
附录/255
后记/259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