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HK$
1177.6
|
編輯推薦: |
◇1955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手令”形式,下令编纂一套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
◇1956年,《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开始着手本套书的编纂工作。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成。
1974年9月,修订委员会成立,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这套书进行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这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横跨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4600年,覆盖3000多场战争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细节。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550万字,每册附带一册地图,共700余幅战争地图。左
|
內容簡介: |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全书依时间顺序(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分为18册,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的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套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本套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套书第10册涵盖了五代十国时期的主要战争。包括后梁开国,后唐开国、平蜀,契丹灭唐兴晋、灭晋,后汉开国,郭威代汉,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等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
|
關於作者: |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1956年成立。委员会囊括了众多文史、军事、地理专家,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1974年9月,在原编委会班子基础上,又成立修订委员会,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本书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
目錄:
|
第十三卷 五代
第一章 五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后梁开国之战
第三章 后唐开国之战(一)
第四章 后唐开国之战(二)
第五章 后唐平蜀之战
第六章 契丹灭唐兴晋——晋安寨之战
第七章 契丹灭晋与汉开国
第八章 后汉开国及讨关西三叛之战
第九章 郭威代汉及周汉高平之战
第十章 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之诸战役
|
內容試閱:
|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古代战争的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全书一共18册,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18个时代,上起于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本覆盖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战争。
具体到每一时代,先是对此一时代大背景的综合论述,如地理地缘、政治形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辟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对这一时代战争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以探讨交战双方的成败得失。
``````
在本书之前,有关战争史的史料,多散见于历代各种史籍当中。本书编纂人员先精选历代典籍五百余种,之后仔细摘选与战争相关的史料,无一遗漏,最终经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审核订正之后,才开始撰写。因此,本书对中国史学体裁的开拓,有开创之功。作为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虽然本书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复盘,但其中的宏观战略分析,对我们用以指示现代战争,预判当代国际局势,制定军事与政治斗争策略等等,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际上是围绕战争主题展开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都有着有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随书附送。因此,本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有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在出版之际,关于本书的编辑过程,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1.受当时的研究视野、学术积淀乃至编者立场的影响,本书的个别表述,难免有不妥之处。虽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但为保持原貌,也尽量保留,未做改动。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自行甄别。
2.原书为繁体竖排,为适应大陆读者阅读习惯,此次出版改以简体横排呈现。
3.原书数字全为汉字,按大陆出版规范,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其余大部分一仍其旧。
4.原书各分册页眉标有全书总页码,此次出版各分册页码单独排列,不再标示全书总页码。
5.原书第一册书前和第十八册结尾有编委名录、参考书目录、序言、体例、跋等诸多辅文,此次出版,全部整合至第十八册结尾。原书第一册书前有全书总目录,各分册结尾有索引,此次出版,予以删除。
6.原书地图装订于各分册之后;为方便读者查阅,此次出版,将地图摘出,单独成册。原书地图全书统一编号,现改为各分册单独编号,以两组数字标示,分别为册数和图号。原书地名和图例、图示均为手写繁体,全部改为简体印刷体。
7.本书全部地图已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审核,并申领审图号。根据地图编制出版的有关规定,对边界模糊、线索不清或内容不妥的地图,酌情予以删改。
8.原书正文和地图地名,均沿袭自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近百年来,中国行政区划和地名变更频繁,为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忠实呈现地图原貌,以及出于对原编者的尊重,此次出版,全书地名大部分一仍其旧,未做改动。
9.原书中多字、漏字、错字等明显笔误,均直接修改,不另加说明。
本书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虽历时数年,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博集天卷
岳麓书社
史称,唐亡后迭据中原之梁、唐、晋、汉、周为五代;而长江、浙江、珠江、闽江流域,又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九国,加以太原之北汉,又称十国,总之,皆唐代藩镇割据之延续也。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亦最黑暗之时代。
唐藩镇割据之延续 唐藩镇割据,起于代宗(豫)广德元年(763年)。嗣后愈演愈烈,历德宗、顺宗,而至宪宗曾一度统一。自穆宗以后,复呈割据之局,历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至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而唐亡。又历五代五十四年,迄于宋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中国始复归于统一。综计此种割据局势,前后相延二百余年之久。
造成割据历史之主因,大言之有五:一、五胡长期乱华,外裔举族内徙,华北早成戎狄混合杂居区域。经两晋南北朝长久涵化,一般心灵上夷夏敌视观念已甚轻弱。二、杨隋李唐皆出怀朔血裔,本身即是混血儿,安有夷夏界限?故杨隋李唐多用番将,本甚自然,而李唐为尤甚,故影响甚大。三、唐太宗既称天可汗,造成世界大帝国,乃参用番将番官,提倡番教,文化上虽放异彩,而外族力量则日渐增大。迨及五代建国称帝者,竟居其三。四、唐初,国防线上边将边吏有“不久任,不遥领”之规制,玄宗改为久任遥领,于是大将久任兼统数道者,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安禄山之叛由此、藩镇之祸由此、唐代大帝国之瓦解由此,演成二百余年分崩离析之历史,亦莫不由此。五、唐帝之信任宦官。唐自玄宗始,即宠任宦官,干预朝政,因此朝政败坏,导致安史之乱。代宗遵其覆辙,致令藩镇离心,各谋自保,形成割据局面。宪宗虽曾短暂统一,而仍宠宦官,卒遭宦官之弑,统一之局,亦因而瓦解。自此以后,唐帝生死废立之权,尽操诸宦官之手矣。以上五因,前二因是民族历史演进之自然趋势。第三因乃国家局势开拓至超民族超国家之阶段所必有的发展,未可厚非。特后来继承者对此多种民族之发展未能善尽融化之道耳。第四因,由于玄宗晚年过分自信,徒知巩固国防及御敌之方,而忽于内外防制及军权过大之弊,此皆谋国者,筹思不密,缺少远见之过也。其第五因,因宠任宦寺过于东汉,尤为唐代崩溃与二百余年割据黑暗之总因,此则专制帝王专断自私之结果也。其事已详本史第十二卷。
燕云割让之影响 五代时期,又有一事造成中国遭受外患历数百年之久者,即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是也。其事另详本卷第六章。此十六州如下:
幽州(今河北省北平市)
蓟州(今河北省蓟县)
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县)
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
涿州(今河北省涿县)
檀州(今河北省密云县)
顺州(今河北省顺义县)
新州(今察哈尔涿鹿县)
妫州(今察哈尔怀来县)
儒州(今察哈尔延庆县)
武州(今察哈尔宣化县)
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县)
应州(今山西省应县)
寰州(今山西省朔县)
朔州(今山西省右玉县)
蔚州(今山西省灵丘县)
此外,尚有燕山山脉东端中国国防线上之营平二州(今热河朝阳县、河北省卢龙县),二者均在石晋之前已失于契丹,营州为刘仁恭遗于契丹,平州为后唐周德威失于契丹。又寰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并于应州,故十六州中,亦有平州列入者,亦有以寰州列入者。当时又将幽、蓟、瀛、莫、涿、檀、平、顺,称为山前八州;新、妫、儒、武、云、应、朔、蔚,称为山后八州者。而应、朔、寰、云、蔚,在古史中亦有称代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