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內容簡介: |
《制药化工原理(第三版)》根据制药工业的特点和制药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精选若干个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介绍,包括绪论、流体流动、流体输送设备、液体搅拌、沉降与过滤、传热、蒸发、结晶、蒸馏、吸收、萃取、干燥、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本书力求能全面系统地阐明制药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以及药学与工程学的结合。与上版相比,本书通过数字化方式拓展了教学和学习资源,增加了数字化的目标检测题、教学课件(PPT),为教学和读者学习提供了方便。
|
目錄:
|
绪论1
一、制药过程与单元操作1
二、制药化工原理的性质和任务2
三、单位换算2
习题4
第一章流体流动5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5
一、流体的密度5
二、流体的压强7
三、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8
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10
第二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15
一、流量与流速15
二、稳态流动与非稳态流动17
三、连续性方程式17
四、伯努利方程式18
第三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现象24
一、牛顿黏性定律与流体的黏度25
二、流动类型与雷诺数26
三、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28
四、层流内层28
第四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28
一、直管阻力29
二、局部阻力33
三、管路系统的总能量损失35
四、降低管路系统流动阻力的途径37
第五节管路计算38
第六节流速与流量的测量40
一、测速管(皮托管)40
二、孔板流量计41
三、文丘里流量计42
四、转子流量计43
五、涡轮流量计44
第七节管子、管件、阀门及管道44
一、公称压力和公称直径44
二、管子45
三、管件45
四、阀门46
五、管道连接47
习题48
思考题50
第二章流体输送设备53
第一节液体输送设备53
一、离心泵53
二、其他类型泵70
第二节气体输送设备74
一、离心式通风机75
二、鼓风机78
三、压缩机78
四、真空泵80
习题81
思考题82
第三章液体搅拌83
第一节搅拌器及其选型83
一、常见搅拌器83
二、搅拌器选型86
三、提高搅拌效果的措施87
第二节搅拌功率89
一、均相液体的搅拌功率89
二、非均相液体的搅拌功率94
三、非牛顿型液体的搅拌功率95
习题97
思考题97
第四章沉降与过滤99
第一节重力沉降99
一、重力沉降速度99
二、降尘室103
三、沉降槽106
第二节离心沉降107
一、惯性离心力作用下的沉降速度和分离因数107
二、离心分离设备108
第三节过滤113
一、基本概念113
二、过滤基本方程式115
三、恒压过滤及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118
四、过滤设备122
五、滤饼的洗涤125
六、过滤机的生产能力126
第四节气体净化128
一、机械除尘129
二、过滤除尘129
三、洗涤除尘130
四、洁净空气净化流程及专用过滤器130
习题133
思考题134
第五章传热135
第一节概述135
一、传热基本方式135
二、典型换热器结构136
三、换热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38
四、稳态传热和非稳态传热139
第二节热传导139
一、基本概念和傅里叶定律139
二、平壁的稳态热传导141
三、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144
第三节对流传热146
一、对流传热分析146
二、对流传热速率方程147
三、对流传热系数148
第四节传热计算161
一、能量衡算161
二、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速率方程163
三、总传热系数164
四、平均温度差167
五、设备热损失的计算170
第五节换热器171
一、间壁式换热器171
二、传热过程的强化178
习题178
思考题179
第六章蒸发181
第一节概述181
一、蒸发过程的特点181
二、蒸发的分类182
第二节单效蒸发182
一、单效蒸发流程182
二、单效蒸发的计算182
第三节温度差损失与总传热系数185
一、蒸发过程的温度差损失185
二、蒸发器的总传热系数188
第四节多效蒸发189
一、多效蒸发原理189
二、多效蒸发流程189
三、多效蒸发的计算191
第五节蒸发器的生产能力、生产强度和效数的限制199
一、生产能力和生产强度199
二、效数的限制200
第六节蒸发过程的其他节能方法200
一、额外蒸汽的引出200
二、热泵蒸发201
三、冷凝水自蒸发的利用201
第七节蒸发设备201
一、蒸发设备的结构202
二、蒸发器的选型206
习题207
思考题208
第七章结晶209
第一节基本概念209
一、溶解度209
二、过饱和度211
第二节结晶动力学212
一、晶核的形成212
二、晶体的生长213
第三节结晶操作与控制214
一、结晶操作的性能指标214
二、结晶方式214
三、结晶的操作方式215
四、结晶操作的控制216
第四节结晶计算216
一、物料衡算216
二、热量衡算218
第五节结晶设备219
一、冷却式结晶器219
二、蒸发式结晶器221
三、真空式结晶器222
习题223
思考题223
第八章蒸馏225
第一节概述225
第二节双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226
一、溶液的蒸气压及拉乌尔定律226
二、温度组成图(t-y-x图)227
三、气液平衡图(y-x图)228
四、双组分非理想溶液228
五、挥发度及相对挥发度229
第三节蒸馏与精馏原理232
一、简单蒸馏与平衡蒸馏232
二、精馏原理233
第四节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236
一、理论板及恒摩尔流假设236
二、全塔物料衡算236
三、精馏段操作线方程237
四、提馏段操作线方程238
五、进料热状况和进料方程239
六、理论板数的确定243
七、回流比的影响与选择247
八、理论板数的简捷计算251
九、塔高和塔径的计算252
十、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254
第五节间歇精馏255
一、恒回流比的间歇精馏256
二、恒馏出液组成的间歇精馏257
第六节特殊蒸馏258
一、恒沸精馏258
二、萃取精馏259
三、水蒸气蒸馏260
四、分子蒸馏262
第七节精馏塔266
一、板式塔266
二、填料塔268
习题274
思考题274
第九章吸收277
第一节概述277
一、吸收过程的基本概念277
二、吸收的工业应用277
三、吸收的分类278
四、吸收与解吸278
五、吸收剂的选择278
第二节气液相平衡279
一、溶解度曲线279
二、气液相平衡关系式280
第三节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284
一、传质机理284
二、对流传质与双膜理论291
三、吸收速率方程式292
四、气膜控制与液膜控制296
第四节吸收塔的计算298
一、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298
二、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299
三、填料层高度的计算301
四、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307
五、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309
第五节解吸及其他类型吸收309
一、解吸操作及计算309
二、化学吸收310
习题310
思考题311
第十章萃取313
第一节液液萃取313
一、液液萃取流程313
二、部分互溶三元物系的液液萃取314
三、萃取剂的选择318
四、萃取过程的计算319
五、液液萃取设备324
第二节固液萃取327
一、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及机理327
二、常用提取剂和提取辅助剂328
三、提取方法329
四、提取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332
五、提取设备333
第三节超临界流体萃取338
一、超临界流体338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339
三、超临界萃取剂339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药物成分的优点340
五、超临界CO2萃取装置341
习题342
思考题342
第十一章干燥343
第一节概述343
一、去湿方法343
二、干燥的分类344
三、对流干燥流程345
四、对流干燥过程346
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346
一、湿空气的性质346
二、湿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352
第三节湿物料的性质356
一、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356
二、湿物料中水分的性质356
第四节干燥过程的计算358
一、物料衡算358
二、热量衡算360
三、干燥系统的热效率362
第五节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364
一、干燥速率365
二、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365
三、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时间367
第六节干燥设备368
一、常用干燥器368
二、干燥器的选型374
习题374
思考题375
第十二章吸附与离子交换377
第一节吸附377
一、基本原理377
二、吸附剂的物理性质378
三、常用吸附剂379
四、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线380
五、吸附传质机理与吸附速率385
六、吸附过程的计算387
七、吸附剂的再生393
第二节离子交换394
一、基本原理394
二、离子交换树脂394
三、离子交换设备397
习题398
思考题399
第十三章膜分离技术401
第一节概述401
一、膜分离原理401
二、膜的分类401
三、膜材料402
四、膜组件403
第二节超滤405
一、原理405
二、操作控制406
三、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408
第三节反渗透408
一、原理408
二、流程409
三、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411
第四节电渗析411
一、原理411
二、操作412
三、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413
思考题413
主要参考文献414
附录415
附录1单位换算因数415
附录2饱和水的物理性质416
附录3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417
附录4某些有机液体的相对密度(液体密度与4℃时水的密度之比) 418
附录5某些液体的物理性质420
附录6部分无机盐水溶液的沸点(101.33kPa)421
附录7饱和水蒸气表(按温度排列)422
附录8饱和水蒸气表(按压力排列)423
附录9干空气的热物理性质(p=1.013×105Pa)425
附录10液体的黏度426
附录11气体的黏度(101.3kPa)428
附录12固体材料的导热系数430
附录13某些液体的导热系数431
附录14气体的导热系数(101.3kPa)432
附录15液体的比热434
附录16气体的比热(101.3kPa)436
附录17液体的汽化潜热(蒸发潜热)438
附录18液体表面张力共线图440
附录19管子规格442
附录20常用流速范围444
附录21I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规格(摘录)445
附录22错流和折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度差校正系数447
附录23换热器系列标准(摘录)448
附录24壁面污垢热阻450
附录25几种常用填料的特性数据451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于2005年和2014年问世,两版教材先后受到许多兄弟院校及相关行业的同行、读者的支持和肯定。众多单位的使用实践证明,教材的章节体系、内容、深浅等尚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由于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层出不穷,同时,持续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原教材的某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决定再版修订。
修订时仍保持本书的原有特点,改写了部分章节,特别是与现行标准或规范不相适应的部分;通过数字化方式拓展了教学和学习资源,增加了数字化的目标检测题、教学课件,为教学和读者学习提供了方便。此次再版将使本书的适用性和可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书第三版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主要供全国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制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在再版过程中,一些同行专家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所限,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更趋完善。
王志祥
2025年5月于中国药科大学
第一版前言
1998年根据国家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发生了巨大变革。改革前,高等药学教育共有15个专业,改革后仅保留了药学、药物制剂和中药学3个专业,但在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中却新增加了制药工程专业。在大幅度削减专业的情况下,国家却增设制药工程这一新的专业学科,反映了制药工业对制药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正因为如此,国内的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建专业,因而普遍缺乏适用的制药工程类教材。
2004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战略与规范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上制定了制药工程专业规范,并将制药化工原理定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虽然国内已有多种版本的化工原理教材,但仍缺乏反映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化工原理教材。本教材正是根据长春会议的精神以及制药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而编写的,目的是为制药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较为适宜的教材。
制药化工单元操作的种类很多,每种单元操作均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根据制药工业的特点和制药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本书精选了若干个典型单元操作进行介绍,力求全面系统地阐明制药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方法。全书共分十四章,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设备、液体搅拌、沉降与过滤、传热、蒸发、结晶、蒸馏、吸收、萃取、干燥、冷冻、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等内容。
虽然作者在编写和修改过程中已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该书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本书是作者编著的《制药工程学》教材的姊妹篇,可作为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化工与制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四川大学肖泽仪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曾作祥教授对书稿进行了审阅,中国药科大学姚文兵教授、南京大学张志炳教授给作者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以及所有为本书出版提供过帮助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王志祥
2005年3月于中国药科大学
第二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受到许多兄弟院校及相关行业的同行、读者的支持和肯定。使用实践证明,第一版的章节体系、内容、深浅等尚能满足教学需要。但由于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层出不穷,对人才素质和教材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版的某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决定再版修订。
修订时仍保持第一版的原有特点,精简和改写了部分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以及药学与工程学的结合。为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新版教材各章前均增加了学习要求,包括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章后增加了思考题,更新了部分习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新版教材还通过穿插较多的知识拓展、相关知识介绍以及较多的工程实例(案例),使其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得到显著提高。
新版教材由中国药科大学王志祥教授和黄德春副教授主编并统稿。参加修订工作的人员有王志祥(绪论、液体搅拌、蒸馏、萃取、干燥)、史益强(萃取)、黄德春(蒸发、结晶、蒸馏)、杨照(沉降与过滤、传热、吸收)、崔志芹(吸附与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李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设备)、戴琳(流体输送设备、附录)。
作者为本书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供使用单位索取。
新版教材是中国药科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得到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制药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一些同行专家也对本书的再版提出了宝贵意见。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更趋完善。
王志祥
2014年5月于中国药科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