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道德偶然研究
》
售價:HK$
105.0

《
中国古代史三论:政治·地域·族群
》
售價:HK$
90.0

《
走向现代:东亚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
》
售價:HK$
115.6

《
蜉蝣国度
》
售價:HK$
73.2

《
中国兰花名品珍品鉴赏图典(第四版)
》
售價:HK$
410.6

《
老年
》
售價:HK$
115.6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HK$
107.8

《
短线猎金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1955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手令”形式,下令编纂一套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
◇1956年,《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开始着手本套书的编纂工作。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成。
1974年9月,修订委员会成立,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这套书进行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这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横跨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4600年,覆盖3000多场战争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细节。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550万字,每册附带一册地图,共700余幅战争地图。左
|
內容簡介: |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全书依时间顺序(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分为18册,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的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套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本套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套书第1册涵盖了从中国上古时期到春秋时期的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包括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夏朝后羿之乱、商代开国和远征战争、西周开国之战、周公东征,以及春秋时代的齐桓公称霸,宋楚、晋楚、晋秦、晋齐争霸等内容。
|
關於作者: |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1956年成立。委员会囊括了众多文史、军事、地理专家,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1974年9月,在原编委会班子基础上,又成立修订委员会,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本书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
目錄:
|
前言
第一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二卷 春秋时代(上)
第一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古代战争的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全书一共18册,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18个时代,上起于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本覆盖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战争。
具体到每一时代,先是对此一时代大背景的综合论述,如地理地缘、政治形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辟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对这一时代战争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以探讨交战双方的成败得失。
????????????
在本书之前,有关战争史的史料,多散见于历代各种史籍当中。本书编纂人员先精选历代典籍五百余种,之后仔细摘选与战争相关的史料,无一遗漏,最终经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审核订正之后,才开始撰写。因此,本书对中国史学体裁的开拓,有开创之功。作为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虽然本书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复盘,但其中的宏观战略分析,对我们用以指示现代战争,预判当代国际局势,制定军事与政治斗争策略等等,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际上是围绕战争主题展开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都有着有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随书附送。因此,本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有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在出版之际,关于本书的编辑过程,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1.受当时的研究视野、学术积淀乃至编者立场的影响,本书的个别表述,难免有不妥之处。虽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但为保持原貌,也尽量保留,未做改动。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自行甄别。
2.原书为繁体竖排,为适应大陆读者阅读习惯,此次出版改以简体横排呈现。
3.原书数字全为汉字,按大陆出版规范,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其余大部分一仍其旧。
4.原书各分册页眉标有全书总页码,此次出版各分册页码单独排列,不再标示全书总页码。
5.原书第一册书前和第十八册结尾有编委名录、参考书目录、序言、体例、跋等诸多辅文,此次出版,全部整合至第十八册结尾。原书第一册书前有全书总目录,各分册结尾有索引,此次出版,予以删除。
6.原书地图装订于各分册之后;为方便读者查阅,此次出版,将地图摘出,单独成册。原书地图全书统一编号,现改为各分册单独编号,以两组数字标示,分别为册数和图号。原书地名和图例、图示均为手写繁体,全部改为简体印刷体。
7.本书全部地图已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审核,并申领审图号。根据地图编制出版的有关规定,对边界模糊、线索不清或内容不妥的地图,酌情予以删改。
8.原书正文和地图地名,均沿袭自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近百年来,中国行政区划和地名变更频繁,为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忠实呈现地图原貌,以及出于对原编者的尊重,此次出版,全书地名大部分一仍其旧,未做改动。
9.原书中多字、漏字、错字等明显笔误,均直接修改,不另加说明。
本书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虽历时数年,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博集天卷
岳麓书社
原始人类,在茫茫之宇宙岁月中,忽然能创造出入类特有之文化,于浑沌洪荒之世界里透露人类智慧之曙光,是为人类世界之开始。其中能出类拔萃,率先卓异于其侪辈者,首推生活于尼罗河流域之古埃及民族,生活于黄河流域之我中华民族,与生活于印度恒河流域之卉印度民族,此即史学家所谓文化曙光时代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之世界三大文明是也。创造此三大文明之各民族,各有其独特之智慧,自不待言。但在此世界之三大文明中,惟有我中华民族所创造之文明,独能维系数千年绵延不断,光辉照耀,奕叶熙隆;至今更益光大发扬,蔚然成为东亚文化之支柱,此则实为我民族先民持续奋斗之功。吾人追维我民族先民在此绵长之历史过程中,克服天灾人祸种种不断之艰难,且能民胞物与,融洽同化其他各民族,使其共同发荣滋长,开辟广大土地,创造灿烂文化,成为今日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广阔,历史悠久之国家,良由于我民族先民自始即有高度之智慧,博大之精神,恢弘之气度,与夫坚毅不挠之秉赋,以及长期奋斗,辛勤经营,历久弥永努力之所致。故研究中国历史,首先即须研究中国民族之起源。对此种先民特有之精神有所认识,斯能了解我民族之源远流长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伟大贡献。
原始人类之生活,无日不在与自然斗争之中。对于寒暑气候之侵袭,则创为衣服;对风雨霜雪之侵袭,则开辟洞穴;对猛兽毒蛇之侵袭,则发明战具与战法。吾人今日于发掘地层之所见,多为此种器物之遗留。由此可窥见古代先民生活之艰难;亦由此可窥见先民首先创造之文化,实皆为战斗文化。故欲研究中华民族之战争史,必须先明了我民族史前生活战斗之状况。
中华民族之祖先,素称神农黄帝,但因年代久远,典籍记载多含有神话成分,难于稽考。西方学者,一度盛倡中华民族“西来”之说,我国学者,亦有附和之者。但最近数十年来,中国史前时期文化遗迹,不断从地下陆续发现,于是中国人起源于中国本土之说,似乎更为近于事实。
我国史前文化之发掘与研究,为时虽不过数十年,但已著有辉煌之成绩。调查发掘之地区,截至1949年为止,除华北外,兼及东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各省;遗迹年代自五十万年前至殷周时代均有发现。以上之地层发掘与研究,就时期论,以属于新石器时代[ 学者对史前人类远古文化,分为旧石器与新石器两时期,以陶器及研磨器之出现以前,为旧石器时代,出现以后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分为曙石器(亦称始石器),旧石器,新石器三期。有的亦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期。]者为多,旧石器时代之遗迹较少;就区域论,以华北之文化为早,华南各省较晚。由此可推想中华民族之发展,当系由北而南,由黄河流域渐次趋于长江与珠江流域。兹以发掘研究之结果,依其文化先后之顺序,择要列举于后。
北京人 所谓“北京人”系指在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所发现之猿人骸骨而言,为考古家在我国所发现最早之猿人。周口店洞穴之考古工作,开始于奥人师丹斯基(Dr.O.Zdansky)与瑞典人安特生博士(Dr.J.G.Andersson)。彼等于民国九年(1920年)曾发现猿人牙齿化石两个,嗣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白步林(Dr.Bohlin)、杨钟健、裴文中诸氏再度发掘,又发现保存良好之左下臼齿一个,经步达生博士(Dr.D.Black)之研究,确定其为中国猿人所有。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掘时,又发现下牙床两个,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十二月二日发掘,始发现第一个猿人头骨,此后发掘工作继续进行,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止,计共发现头骨十四件,牙齿一百四十七枚,此外尚有腿骨、腕骨及破锁骨等,此等骸骨即世界人类学家所称之“北京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