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天津工人:1900—1949(海外汉学家贺萧代表作)
》
售價:HK$
107.8

《
加密货币与金融大变局 稳定币重塑金融体系
》
售價:HK$
86.9

《
莆田南少林武术桩功功法
》
售價:HK$
184.8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售價:HK$
151.0

《
分职文昌:中国古代尚书省及六部体制研究
》
售價:HK$
115.6

《
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一部传记
》
售價:HK$
221.8

《
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拿破仑更伟大的西庇阿
》
售價:HK$
69.6
|
編輯推薦: |
◇1955年,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手令”形式,下令编纂一套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
◇1956年,《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开始着手本套书的编纂工作。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成。
1974年9月,修订委员会成立,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这套书进行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这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横跨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4600年,覆盖3000多场战争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细节。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550万字,每册附带一册地图,共700余幅战争地图。左
|
內容簡介: |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全书依时间顺序(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分为18册,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清朝的宏观战争和微观战役的具体情况。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中国历代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代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在本套书中都有着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套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本套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套书第6册涵盖了刘裕代晋建立刘宋,北方政权北魏则在拓跋氏的统治下四处征战、日渐强大,一直到北周统一中原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
關於作者: |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1956年成立。委员会囊括了众多文史、军事、地理专家,由徐培根任主任编委,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历史大家担任审校与指导。1974年9月,在原编委会班子基础上,又成立修订委员会,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对本书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告结束。
|
目錄:
|
第十卷 南北朝时代
第一章 南北朝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第三章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
第四章 南北朝之战争一——宋北伐之战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战争二——魏宋相互攻伐战
第六章 宋内乱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七章 南北朝之战争三——魏伐齐之战
第八章 南北朝之战争四——魏梁之战
第九章 魏末内乱诸战
第十章 东西魏之战役
第十一章 侯景乱梁之诸战役
第十二章 周统一中原——灭北齐之战
|
內容試閱:
|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套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古代战争的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全书一共18册,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18个时代,上起于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本覆盖了中国古代的所有战争。
具体到每一时代,先是对此一时代大背景的综合论述,如地理地缘、政治形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辟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对这一时代战争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以探讨交战双方的成败得失。
``````
在本书之前,有关战争史的史料,多散见于历代各种史籍当中。本书编纂人员先精选历代典籍五百余种,之后仔细摘选与战争相关的史料,无一遗漏,最终经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审核订正之后,才开始撰写。因此,本书对中国史学体裁的开拓,有开创之功。作为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虽然本书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复盘,但其中的宏观战略分析,对我们用以指示现代战争,预判当代国际局势,制定军事与政治斗争策略等等,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际上是围绕战争主题展开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的利弊分析、名将用兵的长短等等,都有着有系统的叙述与论断。此外,本书对军事地理、地形地势的展现也相当重视,绘制了700余幅全彩地图,独立成册,随书附送。因此,本书堪称一部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有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在出版之际,关于本书的编辑过程,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1.受当时的研究视野、学术积淀乃至编者立场的影响,本书的个别表述,难免有不妥之处。虽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但为保持原貌,也尽量保留,未做改动。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自行甄别。
2.原书为繁体竖排,为适应大陆读者阅读习惯,此次出版改以简体横排呈现。
3.原书数字全为汉字,按大陆出版规范,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其余大部分一仍其旧。
4.原书各分册页眉标有全书总页码,此次出版各分册页码单独排列,不再标示全书总页码。
5.原书第一册书前和第十八册结尾有编委名录、参考书目录、序言、体例、跋等诸多辅文,此次出版,全部整合至第十八册结尾。原书第一册书前有全书总目录,各分册结尾有索引,此次出版,予以删除。
6.原书地图装订于各分册之后;为方便读者查阅,此次出版,将地图摘出,单独成册。原书地图全书统一编号,现改为各分册单独编号,以两组数字标示,分别为册数和图号。原书地名和图例、图示均为手写繁体,全部改为简体印刷体。
7.本书全部地图已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审核,并申领审图号。根据地图编制出版的有关规定,对边界模糊、线索不清或内容不妥的地图,酌情予以删改。
8.原书正文和地图地名,均沿袭自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近百年来,中国行政区划和地名变更频繁,为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忠实呈现地图原貌,以及出于对原编者的尊重,此次出版,全书地名大部分一仍其旧,未做改动。
9.原书中多字、漏字、错字等明显笔误,均直接修改,不另加说明。
本书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虽历时数年,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博集天卷
岳麓书社
拓跋魏自道武帝珪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魏登国元年(386年)复兴,迄梁敬帝太平二年,西魏恭帝四年(557年),为宇文觉所篡,历时凡一百七十二年。在此百余年期间,就其国势之兴衰,概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为复兴时期:自登国元年,拓跋珪定都盛乐(今绥远和林格尔县),至登国十年(395年)大破后燕慕容宝军于参合陂(山西大同县东),此十年间,是为魏之复兴期。
第二期为扩张时期:自道武帝皇始元年(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取后燕之并州(治晋阳),东克常山(今河北正定县)、中山(今河北定县),至明元帝嗣泰常八年(宋废帝义符景平元年,423年),取宋河南许昌、汝阳等地,此二十八年间,是为魏之扩张期。
第三期为鼎盛时期:自太武帝焘始光元年(宋景平二年,424年),太武帝南征北伐,东攻西讨,统一长江以北整个北方之中原,至孝文帝宏太和二十三年(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孝文帝殂,国运转衰。此七十六年间,是为魏鼎盛期。
第四期为衰乱时期:自宣武帝恪景明元年(500年),朝政渐衰,至永平元年(梁天监七年,508年),有杀彭城王勰之政变。正光元年(梁普通元年,520年)又有侍中元义杀清河王怿幽胡太后之政变。又三年有六镇叛乱,尔朱氏、高欢专政。至孝武帝修永熙三年(梁中大通六年,534年),分为东西魏。此三十五年间,为魏衰乱期。
第五期为东西分争时期:自永熙三年宇文泰据关中拥孝武帝,高欢拥孝静帝善见于邺,始分为东两魏。
至西魏恭帝四年(557年)为宇文觉所篡,两魏亡(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为高洋所篡,东魏亡)。此二十四年问,为东西魏及北齐分争期。又以后之二十年(558年~577年,是年高齐为宇文周所灭),则转入周齐之分争。再以后四年(581年),周为杨坚所篡,周亡。后七年(589年),隋灭陈,再恢复大一统之局。
拓跋魏之起源拓跋魏之先,是鲜卑种族,起源于西伯利亚,今“贝加尔湖东南,黑龙江之西,现在布利雅特蒙古地方。”(见劳干先生著《魏晋南北朝史》)。张傧生教授之《魏晋南北朝史》,根据《魏书》卷一言“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为证,“大鲜卑山在(今)俄属伊尔吉斯省北,通姑斯河南(大鲜卑山所在),今蒙古以北之地,两人皆称悉比利亚。悉比即鲜卑转音,以其地皆鲜卑人种所分布故也”。张氏又据《魏书?序纪》记载:“宣皇帝推演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考证为拓跋氏第一次“迁于大泽”,即今兴安省之嫩江、额尔古纳河、俄境之贝加尔湖,及蒙古之色楞格、鄂尔浑两河下游地区。又根据《序纪》记载:“献帝(邻立)命南移……历年乃出,居于匈奴故地。”考证为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北匈奴逃走后(按永元元年,窦宪击北匈奴,永元三年再击北匈奴于金微山,单于走死。皆已详于本史第七卷东汉时代战争史),拓跋氏作第二次迁移,“自贝加尔湖和额尔古纳河地区南下,而至于匈奴故地”。
拓跋氏迁居匈奴故地后,逐步南移,至檀石槐时(东汉顺帝永建六年,至灵帝光和四年,136年~181年),部帅有推演者为西部大人。别部侵之,众散。其裔孙力微依附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率部居长川(古于延水,即今察哈尔东洋河——万全、宣化县等地)。至魏齐王芳正始九年(248年),力微杀宾二子而并其部众,遂为鲜卑大帅。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绥远和林格尔县),是为拓跋魏始祖神元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