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多维透视抗战奇迹,一部解锁抗战与发展“双重使命”的里程碑之作!
以多元珍贵史料熔铸战略视野,首次系统揭示中共如何以“一盘棋思维”统筹生死存亡的军事斗争与团结军民的根据地建设
——从自筹枪炮的智慧到游击斗争的密码;从“减租减息”凝聚民心的社会革命到跨越大洋的统战联络网络。以深厚史学功力,将碎片化历史锻造成缜密叙事链:既见“全民皆兵”的烽火坚韧,更见“以人民为堡垒”的政治意志!
三大必 读价值,直击本质
深挖“弹药困境”破局史:直面“没有枪没有炮”的绝境,再现中共打造游击战争弹药支撑体系的惊世创举,破解持久战背后的物质密码;
解剖“社会动员”基因:通过情感动员、社会救助等微观案例,诠释“赢得人心即铸就铜墙”的真理;
重构“中流砥柱”新认知:以国际视野印证中共以抗战救国建国之路的艰苦奋斗,揭示14年浴火如何淬炼出引领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一部重现抗战立体图景的力作,更是一把理解“人民何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金钥匙!??
在史料瀚海中锚定历史主脉,让细节的血肉与思想的锋芒交相辉映——读懂这场“救亡图存”与“社会再造”的双重胜利,方能真正领悟中华民族崛起的基因裂变!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多维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党在抗战时期如何统筹抗日救亡与根据地发展的双重任务,围绕军队弹药来源、游击队生活、社会救助等领域详细叙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领导抗日战争,加强自身建设,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深刻揭示了党的战略思想、组织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通过整合多元视角与多源史料,避免碎片化叙事局限,兼顾历史细节的生动性,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对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价值与意义。
|
關於作者: |
张太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长期承担校(院)省部级干部、厅局级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民族干部培训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修班等主体班次教学任务。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现代中国的主义与政治》《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理想与革命:多重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等著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
|
目錄:
|
1 导论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章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战
第一节 率先举起抗日救国旗帜
第二节 支持、援助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第三节 组建游击队进行广泛的抗日游击战
第四节 组建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联坚持抗战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共游击队的战斗与生活
第一节 大时代中的个体命运:杨思一与浙东游击队
第二节 游击队的奔走与流动
第三节 游击队的统战策略与对手的反制
第四节 变动不居的情报
第三章
情感动员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斗争
第一节 1944年前的华北减租
第二节 组织引导下的群众情感酝酿
第三节 情感在斗争中升温
第四节 群众大会
第五节 斗争延伸与新情感的确立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
第一节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第二节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第三节 实行精兵简政,加强法治建设
第四节 改造二流子和巫神,加强社会救助
第五节 严禁种食鸦片,净化社会风气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二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救助工作
第三节 中共领导社会救助的重要特点
第六章
抗日根据地的开明士绅
第一节 “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第二节 “可以吸收开明的有威信的坚持抗战的士绅参加县政会”
第三节 “一个具有一般战略意义的工作”
第七章
抗战时期中共的华侨工作
第一节 借助“衣联会”争取美洲洪门致公堂
第二节 以《美洲华侨日报》为中心推进统战工作
第三节 参与美洲洪门致公堂组建政党的核心工作
第八章
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
第一节 “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及运用
第二节 中共早期的中华民族观及民族政纲
第三节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调整
第四节 从“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的转变
第九章
蒋介石日记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一切组织宣传训练皆比不上共党”
第二节 “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
第三节 “人人以今后国事”非中共“无法收拾”
第四节 苏美共同反对国民党“制裁中共”
第五节 美苏要求“容纳中共加入政府”
第十章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对召开国民大会的应对
第一节 修改国民大会法规
第二节 取消旧国大代表
第三节 斥之以“伪”
结语 抗日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宝贵遗产
附录 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弹药支撑
后记
|
內容試閱:
|
游击队的统战策略与对手的反制
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采取强硬态度,不论对土豪还是对国民党,通常只有进攻,不采取谈判联合。长征时,红军向粤军“借道”,政策趋于灵活多样。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确立,中共更加积极地与各方势力接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 路军、新四军在各种势力之间纵横捭阖,对敌伪顽既打又拉,边拉边打,不断寻求最有利战机。如陈毅对国民党军李明扬、李 长 江的统战,即属精彩案例。浙东游击纵队隶属新四军,直接受陈毅领导,亦有精彩表现。但必须指出的是,合纵连横是一个彼此较量的过程,中共纵横捭阖,对手亦非木偶。 从生存角度理解各方策略,也许比单纯的指责顽伪不讲信义更有意义。
敌后根据地日、伪、顽势力混杂,利益多元,这是合纵连横的基本背景。 第一次反顽战役前,谭启龙就与国民党杂牌军魏显庭、顾小汀、孙运达建立 联系,说服他们保持中立,以集中力量打击艾庆璋的“忠义救国军”,浙东统战 初次告捷。但需要注意的是,统战并不是中共单方面将敌人玩弄于股掌,必须充分估计被统战对象的主体性。中共既打又拉,虽高明,但对手并不呆傻,甚至偶尔还留有后手,反将一军。浙东统战的典型案例是浙东游击纵队与田岫山的反复纠葛,双方互有胜负,但就策略变化而言,田岫山甚至更“灵活”、选择余地更大。
田岫山,河北人,1928年从军入伍。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其所在的国民党军第四十五旅被打散。田岫山收拾散兵游勇,盘踞浙东四明山区,过起占山为王的生活。国民党计划以武力解决之。浙东游击纵队司令何克希早年与田岫山有过一段交往,趁机说服争取,但田岫山认为浙东游击纵队力量单薄,不足为依靠,最终投降日本,得到大批钱财和武器。浙东游击纵队第一次统战失败。
田岫山投敌后,出任“浙东剿匪安民纵队”司令,浙东游击纵队仍派人与之联络,暗通消息。1943 年 4 月,田岫山发现日本方面对其起疑心,他先下手突袭,击毙日军尉官7名、翻译官1名、士兵1名,后又将日军警备队一个小分队 30 余人歼灭。②经此一役,田岫山名声大噪,俨然成为抗日英雄。日军为报仇雪恨,连续追击。中共浙东游击纵队奋力掩护,付出重大牺牲。6月12日、14日,田岫山两次致函何克希表示感谢,但对是否加入革命不置一词。实际上,田岫山仍是两手准备,即一方面与国民党改善关系,争取合法名义,取得物资;一方面与中共保持联系。田岫山左右逢源,两面甚至三面手段灵活自如,中共很难将其完全“统”过来。从生存角度看,此种策略使其在短期内大为获益。
第二次反顽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共产党都在争取田岫山,而田岫山也是两面讨好。一方面,他积极与中共联络,求得互惠。1943年 6月 22日,何克希向上报告称,浙东游击纵队在梁弄与田岫山开联欢会,田亲自参加,态度友好,且许诺“我有何行动他决拼全力共同应付,以完成我们共同生存之目的”。为表示亲近,田岫山还请求中共派员到部队帮助工作。另一方面,国民党为剿灭浙东游击纵队,亦在拉拢田岫山。大约同时期,顾祝同派员送去大量武器弹药,田岫山照单全收。中共摸不准田岫山倒向何处。6 月 24 日,陈毅、饶漱石、赖传珠致电谭启龙、何克希:“你们估计田部是否已接受或是否可能为国民党收编,如可能时则让其去收编,我仅与其保持一种秘密友好联系就行了”;若不能被收编,“我们对田部基本方针是:争取为我之外围军,而不是争取改变为我军。因此,同意在我边区一隅划一地区给其活动范围,并在政治、经济上给予秘密帮助他”。
大势力搏斗,小势力首鼠两端、中间渔利,自古如此。虽然国共对田岫山都优容至极,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国民党重在收编,中共则明确强调“不是争取改变为我军”,而是将其变为外围军。外围军表面“白”,内里“红”,更好开展工作。中共不愿灰色力量过早反正,一是担心引来敌顽注目,遭受打击;二是保持灰色,既可避免其他杂牌军疑忌,又可通过其获得情报,一举两得。对于田岫山部,中共显然期待他明投国民党,暗通革命,而这也正符合田岫山的意图。
1943 年 7 月,田岫山与国民党谈妥,改编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四纵队。与此同时,中共人员仍驻扎其部。田岫山非常清楚,国民党欲借其手消灭中共,连带用以毒攻毒的手段,将其一并消灭。因此,他表面上进攻浙东游击纵队,实际上仍与中共暗通消息,并希望浙东游击纵队帮助消灭国民党军。应该说,中共与田岫山、国民党嫡系军,都在相互博弈,企图借力打力。1943年 8月 11日,华中局明确告诫浙东指挥部:田岫山打击顽军,你们应积极配合。这样既可以加深田与国顽之间的矛盾,又可便利我争取田合作。但田系中间势力,“必须随时警惕与注意他的动态之发展”。华中局还提醒说,如果敌顽势强,我不能有效抗击,田岫山极可能变化。从后来的事实看,此担心不无道理。
浙东第二次反顽战役中,国民党军主要有田岫山的挺进第四纵队、张俊升的挺进第五纵队、贺钺芳的挺进第三纵队和罗觉元的突击纵队。田、张为一体,属杂牌军;挺进第三纵队和突击纵队是主力军。1943年11月,战斗打响前夕,田岫山把国民党军兵力部署、战斗命令一一相告。11月14日,田岫山甚至派黄源 (中共驻田部人员) 告诉谭启龙、何克希:战斗打响后,他守中立,浙东游击纵队若能迅速解决贺钺芳部,他就撤出前线阵地,甚至可以反戈一击。国民党费尽苦心收编田岫山,却不想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
虽然田岫山不断表忠心,但中共摸不准其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战斗打响后,杨思一部与田岫山部相距甚近。杨思一记载:“中饭后,得情报知田岫山部到岩头。我为提高警惕性拟移上庄。盖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虽然有警惕,但中共在战略部署上仍然选择相信田岫山,准备集中兵力进攻贺钺芳部。1943年11月19日,浙东游击纵队与贺钺芳部激战。眼见浙东游击纵队迟迟不能取胜,加之国民党第三战区反复催促,田岫山必须作出抉择。关键时刻,田岫山权衡之后,向浙东游击纵队发起攻击。驻扎其处的黄源严正指责:这是不讲信义的行为。田岫山拿出贺钺芳的电令,说:“你叫我有什么办法,等不到何司令的捷报呀 (意指消灭挺进第三纵队)。”田岫山临阵反戈,致使浙东游击纵队两面受敌,被迫后撤。顽军长驱直入中共根据地,田岫山伺机公开抢劫。中共后方机关如印刷厂、修械所、医院、《时事简讯》 社等单位损失惨重。
田岫山反咬一口,导致浙东游击纵队陷入被动局面。谭启龙晚年反省称,当时“对田岫山、张俊升的两面性本质认识不足,没有估计到在战斗的紧要关头,他们会变卦,反过来配合顽军夹击我军,袭击我后方基地”。事实上,华中局早就提醒过要警惕,浙东游击纵队也做了防备。谭启龙等人判断失误的重要原因在于田岫山之前提供的情报都是真的,他最后发起的攻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浙东游击纵队迅速消灭贺钺芳,田岫山必定按兵不动。司令员何克希当时就讲:“只要我们积极打击顽方,取得胜利,田、张尚可稳定一时。”中共边拉边打,随机应变,寻求最有利战机,对手其实亦如此。
当然,田岫山并非要与中共死战到底。一击得手后,他一边向国民党邀功请赏,一边立即后撤,重新向中共示好。11 月 24 日,田岫山电告谭启龙,称将撤回原地。杨思一当时就判断:“田似尚未改变其两面应付的两面政策。”在其看来,“田从贺钺芳那里骗取弹药,从我们及民众这里抢去财物,他也许认为很得计,很聪明的了,现在是三面进益,将来是会三面落空的。因为从此他在顽我及民众面前都将孤立了。所谓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者,即此辈两面分子也”。杨思一所料不差,田岫山最后的确沦落为孤家寡人。
面对示好,中共表面回应,实际上已暗中决定将其铲除。12 月 8 日,华中局明确指示浙东指挥部:如与田岫山仍有关系,则可表面联络,“声明我们只要他能放弃联顽反我,真诚与我合作,并有实际行动的表现,则我们可以不咎既往等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麻痹和分化他们,以达到各个击破之”,“不要幻想他们真有好转可能”。中共对田岫山的策略完全符合理性原则——敌人力量远强于我时,即便吃哑巴亏,亦不感情用事。
浙东游击纵队与田岫山的纠葛,是中共统战政策的一个具体运用案例。抗战时期,各方势力都在运用合纵连横手段,以求得利益最大化。国共两党和日军都在争取田岫山;反过来,田岫山也利用敌、我、顽之矛盾,四面讨好。敌后战场上,共产党、国民党、日伪军三大势力各占一边,任何一方都难以取得完全统治权。因为有外在竞争压力,所以各方都保持着“宽容”,以求得更多盟友。三者之中,中共绝对力量最弱,但统战意识最强。仅从华中局看,从事敌军工作和联络的部门,在地方上就有情报部、社会部、城工部、统战部及敌区工作部,在军队系统中则有敌工部、联络部、民运部、锄奸部、宣传部。根据中央指示,各区党委、地委、县委还成立有敌伪工作委员会。拉关系、交朋友,是中共军队在敌后生存的重要手段。两国交战,三方势力相互竞逐,原有统治体系被颠覆,中共因此获得广阔空间。当然,此时也是各种灰色势力生存的最好时期。合纵连横的机会各方均等,以后见之明观之,中共无疑最成功。但这种成功是总体上的,具体到个别事例,其复杂性需详细探讨。浙东游击纵队与田岫山的纠葛即是一例,至少从短期看,浙东游击纵队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