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约翰·巴勒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
》
售價:HK$
74.8

《
东线有战事1914一战爆发与帝国崩溃 与西线无战事遥相呼应的一战东线战事探寻帝国时代崩塌的根源
》
售價:HK$
96.8

《
奇岩馆事件(“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获奖作者高野结史颠覆你的推理常识)
》
售價:HK$
54.8

《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
售價:HK$
96.8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HK$
107.8

《
近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售價:HK$
118.8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HK$
174.9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
售價:HK$
327.8
|
編輯推薦: |
本教材由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充分融入药学、药品生产、生物检验等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把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医药充分融合。同时,各章节内插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微课视频、科学典故与课程思政、生化与健康,生化与医药、执业药师考点提示等拓展知识,课程内容充分融入执业药师、生物药品制造工、生化检验员、疫苗制造工和血液制品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对接生物技术赛项等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岗课赛证融通。各章末还附有课后习题记参考答案。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共分为4 个部分,共17 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介绍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维生素与辅酶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生物分子与医药学的关系,相关代谢疾病及药品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生物分子的代谢与途径,主要介绍生物氧化,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疾病;第三部分为专题生物化学,主要介绍肝脏生物化学、血液生物化学、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转化、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等内容;第四部分为生物分子合成,主要介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全书结合药学类、药品生产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校企共同编写,全书内容翔实,理实结合,充分融入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要求、专业课程思政以及岗课赛证创职业技能要求,具有较好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特色。本书可作为职业本科药学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技术、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等专业教材,以及高职高专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制药技术类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药学、药品生产及生物医药相关科研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目。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1
一、生物化学概念 1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
三、生物化学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3
第二节 生物化学的应用 5
一、生物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 5
二、生物化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6
目标检测 7
第一章 糖类化学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概述 9
一、糖的概念与分布 9
二、糖类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9
三、糖的分类 10
第二节 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1
一、单糖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11
二、常见低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15
三、常见多糖的结构与性质 17
第三节 糖类药物概述 23
一、糖类药物来源及作用特点 23
二、多糖药理活性 25
三、糖类药物的设计与应用 25
目标检测 26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9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29
二、蛋白质的分类 29
三、蛋白质的水解 30
四、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31
五、肽和肽键 44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48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48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50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53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4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4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5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58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61
一、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性 61
二、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61
三、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63
四、蛋白质的两性电离与等电点 64
五、蛋白质的变性、复性与沉淀、凝固 65
六、蛋白质沉淀技术 66
七、蛋白质的免疫学性质 68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68
一、蛋白质的提取 69
二、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69
三、蛋白质的应用 73
第六节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概述 74
一、临床常用氨基酸类药物 74
二、临床常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74
目标检测 76
第三章 脂类化学
第一节 脂类概述 79
一、脂类的分布与分类 79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80
第二节 脂肪的结构和性质 83
一、脂肪的结构 83
二、脂肪的性质 83
第三节 类脂的结构与性质 85
一、磷脂 85
二、糖脂 88
三、胆固醇和胆汁酸 88
第四节 脂质体、脂质体药物与脂肪替代物 89
一、脂质体 89
二、脂质体药物 90
三、脂肪替代物 92
目标检测 93
第四章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核酸概述 95
一、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95
二、核酸的化学组成 95
第二节 核苷酸的结构与功能 100
一、DNA 的结构与功能 100
二、RNA 的结构与功能 104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109
一、核酸的物理性质 109
二、核酸的化学性质 110
三、核酸的分离纯化与测定 113
第四节 核酸类药物概述 118
一、核酸类药物的定义 119
二、核酸类药物的分类 119
三、临床常见的核酸类药物及其药理作用 119
目标检测 122
第五章 酶化学
第一节 酶的概述 125
一、酶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 126
二、酶的催化特性 126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 128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组成、结构与作用机制 132
一、酶的分子组成 132
二、酶的分子结构 133
三、酶原与酶原激活 134
四、同工酶 136
五、酶的作用机制 137
第三节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40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0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3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3
四、pH 值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3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4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144
第四节 酶的分离纯化与酶活力测定 148
一、酶的分离纯化 148
二、酶活性的测定 149
第五节 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150
一、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150
二、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153
目标检测 153
第六章 维生素与辅酶
第一节 维生素概述 157
一、维生素概念与生物学功能 157
二、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 157
三、维生素药物 158
四、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159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辅酶 159
一、维生素B1 和硫胺素焦磷酸的功能 159
二、维生素B2 和黄素辅酶及功能 160
三、维生素B5 和辅酶A 及功能 161
四、维生素PP 和辅酶Ⅰ、Ⅱ及功能 161
五、维生素B6 和磷酸吡哆醛及功能 163
六、维生素B7 和羧化酶辅酶及功能 164
七、叶酸和叶酸辅酶及功能 164
八、维生素B12 和辅酶及功能 165
九、维生素C 和辅酶及功能 166
第三节 脂溶性维生素 168
一、维生素A 168
二、维生素D 171
三、维生素E 172
四、维生素K 173
第四节 其他辅酶和辅基 174
一、α-硫辛酸 174
二、铁卟啉 175
三、金属辅基 175
四、辅酶Q 176
第五节 维生素和复合维生素药物概述 177
一、维生素药物 177
二、复合维生素药物 178
目标检测 178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182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182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 182
三、生物氧化的特点 182
四、参与生物氧化的酶类 183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184
一、呼吸链的主要成分 184
二、线粒体内重要的呼吸链 186
三、线粒体外NADH 的氧化 187
第三节 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生成、利用与储存 189
一、高能化合物 189
二、ATP 的生成 190
三、能量的利用、转移和储存 194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195
一、微粒体加氧酶系 195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 196
三、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酶类 196
第五节 生物氧化中H2O 和CO2 的生成 197
一、H2O 的生成 197
二、CO2 的生成 197
目标检测 197
第八章 糖类代谢
第一节 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201
一、糖类的消化 201
二、糖类的吸收 202
三、糖类消化、吸收后的糖代谢概况 203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204
一、糖的无氧分解 204
二、糖的有氧分解 211
三、磷酸戊糖途径 221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224
一、糖原合成 224
二、糖原的分解 225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227
四、糖原代谢的调节 227
第四节 糖异生作用 229
一、糖异生途径 229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230
三、糖异生的调节 232
第五节 血糖及其调节 233
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234
二、血糖水平的调节 234
三、血糖水平异常及疾病 236
目标检测 239
第九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脂类代谢概述 241
一、脂类的消化 242
二、脂类的吸收 243
三、脂类的运输和血浆脂蛋白 243
第二节 脂肪的氧化分解 248
一、脂肪动员与脂肪细胞分化 248
二、甘油的分解代谢 249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250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254
一、3- 磷酸甘油的生成 254
二、脂肪酸的合成 254
三、甘油三酯的合成 256
四、激素对甘油三酯代谢的调节 257
第四节 酮体的代谢 257
一、酮体的生成过程 257
二、酮体的氧化 258
三、酮体生成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259
第五节 类脂代谢 260
一、磷脂代谢 260
二、胆固醇的代谢 263
第六节 脂类代谢紊乱与药物科学 269
一、高脂血症 269
二、脂肪肝 269
三、动脉粥样硬化 269
四、肥胖症 270
五、调节血脂的药物 270
目标检测 271
第十章 蛋白质分解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275
一、氮平衡 275
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需要量 276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 277
一、蛋白质的消化 277
二、肽和氨基酸的吸收 279
三、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280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282
一、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282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83
三、氨的代谢 287
四、α-酮酸的代谢 295
第四节 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 295
一、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95
二、一碳单位代谢 299
三、个别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与代谢疾病 301
四、肌酸和肌酸磷酸的代谢 306
目标检测 307
第十一章 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核苷酸代谢概述 311
一、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311
二、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312
三、核酸酶及核苷酸分解代谢 312
第二节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313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13
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15
第三节 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316
一、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17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18
第四节 核苷酸代谢异常疾病和抗代谢药物概述 319
一、嘌呤核苷酸代谢异常病 319
二、嘧啶核苷酸代谢异常病 320
三、嘌呤核苷酸抗代谢药物 320
四、嘧啶核苷酸抗代谢药物 320
五、叶酸及氨基酸类似物 321
目标检测 323
第十二章 肝脏生物化学
第一节 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26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326
二、肝脏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329
三、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329
第二节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330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及反应类型 330
二、生物转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33
第三节 胆汁酸的代谢 334
一、胆汁酸的种类 334
二、胆汁酸的生成及其肠肝循环 335
三、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337
第四节 胆红素的代谢 338
一、血红素的合成代谢 338
二、血红素的分解代谢 339
目标检测 344
第十三章 血液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组分含量 346
一、蛋白质 347
二、非蛋白质含氮物 348
三、不含氮的有机物 349
四、无机盐 349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功能 349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与分离方法 349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50
三、疾病与血浆蛋白质 351
目标检测 352
第十四章 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
第一节 水盐代谢概述 355
一、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生理功能 355
二、体液的含量和分布 356
三、体液平衡及其调节 357
四、水盐代谢紊乱 360
第二节 酸碱平衡概述 362
一、体内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362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363
三、酸碱平衡紊乱 366
目标检测 367
第十五章 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转化
第一节 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 371
一、药物的吸收 371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 373
三、药物分布 374
四、药物排泄 375
第二节 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 377
一、药物代谢转化概述 377
二、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377
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384
一、药物相互作用 384
二、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86
第四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387
一、清除外来异物 387
二、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387
三、灭活体内活性物质 387
四、阐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388
五、寻找新药 388
六、解释某些发病机理 389
七、提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依据 389
目标检测 389
第十六章 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物药物制备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393
一、生物药物制备方法的特点 393
二、生物药物制备的主要生物化学方法 393
三、生物合成技术 395
四、生物技术 395
第二节 药理学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396
一、药物作用的生物化学基础 397
二、新药筛选的生物化学方法 402
第三节 药物设计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404
一、酶与药物设计 405
二、受体与药物设计 405
三、药物代谢转化与前体药物设计 406
四、生物大分子药物设计 407
五、药物基因组学与药物研究 407
六、系统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和发现 408
第四节 药物质量控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409
一、药物质量控制的常用生化分析方法 409
二、生物药物质量控制的生化分析方法 411
第五节 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 414
目标检测 415
第十七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
第一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概述 418
一、基因的概念 418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中心法则 418
三、蛋白质合成的分子基础 421
第二节 DNA 的复制与修复 425
一、DNA 复制 425
二、DNA 逆转录合成(RNA 指导的DNA合成) 433
三、DNA 突变(损伤)与修复 433
四、DNA 生物合成与药物科学 438
第三节 RNA 转录与加工 439
一、转录的条件 439
二、参与转录的酶类及蛋白因子 439
三、转录过程及转录后加工 440
四、RNA 的复制 443
第四节 蛋白质翻译、转运与加工 444
一、氨基酸的活化 444
二、合成阶段 444
三、蛋白质的转运 446
四、翻译后蛋白质前体的加工 447
第五节 蛋白质代谢病及药物对蛋白质合成体系的影响 448
一、异常蛋白质与分子病 448
二、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448
三、其他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 450
目标检测 451
附录 教材内容对应国家职业工种名称与相应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2014年5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同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2021年12月,《“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培养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生物医药领域的原始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本科教育正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技术、药学、合成生物技术、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等高职本科专业和药学类、药品生产类、生物技术类及相关医药学专业等高职专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教材编写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修订),充分考虑职业本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充分融入药学、药品生产、生物检验等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把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医药充分融合。教材内容选取大量生物医药典型案例进行生物分子结构、性质与生物学功能,生物分子代谢及代谢疾病,以及肝脏生化、血液生化、药物代谢转运等知识讲解。各章节内插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微课视频、科学典故与课程思政、生化与健康,生化与医药、执业药师考点提示等拓展知识,课程内容充分融入执业药师、生物药品制造工、生化检验员、疫苗制品工和血液制品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对接生物技术赛项等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岗课赛证创融通,并很好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专业课程思政,并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章末附有目标检测及参考答案。
教材编写人员均来自职业院校从事多年生物化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和企业从事生物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编写团队体现校企双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共17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介绍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维生素与辅酶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生物分子与医药学的关系,相关代谢疾病及药品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生物分子的代谢与途径,主要介绍生物氧化,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合成与分解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疾病;第三部分为专题生物化学,主要介绍肝脏生物化学、血液生物化学、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转化、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等内容;第四部分为生物分子合成,主要介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
绪论、蛋白质化学和蛋白质分解代谢由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李玉珍副教授编写,糖类化学和糖类代谢由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肖怀秋教授和王斌讲师编写,脂类化学和核酸化学由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胡亚泽讲师编写,酶化学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由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李楠讲师编写,维生素与辅酶、生物氧化和药物在生物体内转运与代谢转化由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彭必武讲师编写,脂类代谢、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由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刘磊和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王婧讲师编写,核酸与核苷酸代谢由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孙百虎教授和张丽媛副教授编写,肝脏生物化学由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蒋叶军讲师编写,血液生物化学由东北师范大学宫磊教授编写,药物研究的生物化学理论基础由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朱京童正高级工程师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曹慧君副教授编写。全书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文教授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和学生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