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HK$
96.8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HK$
53.9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HK$
140.8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HK$
140.8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1 超强作者阵容,权威科普平台官方出品:7位院士领衔,中国科学院、顶级学府及科研机构的53位专家倾力创作;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格致论道」诚意出品。
2 物理、古动物、博物、国之重器、生命健康5大领域全面启蒙:亿万年前古动物的奇妙生活、魔法一般的物理世界隐藏玩法、惊叹世界的中国“超级科学装备”、成长中身体与情绪的困惑与真相,以及博物学家和艺术家们的自然情趣,53个精彩主题,带领孩子们先一步站上科学前沿。
3 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每册均有200 幅插图,直观易懂,孩子喜闻乐见。
4 一线科学家真实经历,榜样零距离: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我们的科学家都在做什么,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树立求学志向。
5 院士作序,科普教育顶流大V推荐: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徐星院士作序,李永乐老师、不刷题的吴姥姥、毕导等联名推荐。
|
內容簡介: |
《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 丛书》是一套中国科学家群星写给中国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套丛书的第二辑荟萃了中国科学院推出的“格致论道”讲坛上科学家的演讲内容,共53位作者的53篇文章,配以1000余幅图片,面向初高中阶段的广大青少年,精心编撰而成。
丛书第二辑包括5个分册,涵盖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5个主题:古动物篇、物理篇、博物篇、国之重器篇、生命健康篇。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非枯燥的概念堆砌或深奥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口语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丰富多彩的插图,把某一个科学主题讲解地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精彩纷呈、贴近生活。此外,在每一篇文章的文后,每位科学家都留给了小读者几个拓展思考题,旨在锻炼孩子的科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这套书以极具吸引力的方式,不仅能打开青少年的眼界、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创造爱上科学的契机,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树立学习志向,萌发从事科学事业的愿望。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愿这套书能够成为中国少年们的科学启蒙读物,成就更多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
關於作者: |
作者:由7位院士领衔,53位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顶尖高校或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曹臻院士、徐星院士、蒲慕明院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江颖、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包爱民、著名科普作家曹天元,等各领域的一线专家和科普明星。
编者:“格致论道”,由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演讲,由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邀请来自各领域的嘉宾登台分享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
|
目錄:
|
《物理篇:薛定谔猫的生死之谜》
如何科学地炸掉月球
天上和地下的“电”
初识声音
摩擦能消失吗
薛定谔猫的生死之谜
量子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室温超导之梦
陌生又熟悉的水世界
低温制冷“屠龙技”
给电网装上空气“充电宝”
《古动物篇: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
看山水,找恐龙
寻“龙”记:到 2亿年前寻找中国龙的原型
恐龙蛋里藏着什么秘密
寻找 5亿年前人类由来的证据
人类,超级改进版的鱼
探秘史前“飞行怪兽”:翼龙
象牙,解锁生死梦幻的大象演化
琥珀,时光胶囊
远古奇虫
《国之重器篇:捕捉来自宋朝的超新星能量》
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FAST建成记
我给天眼造瞳孔:当机器人遇到“中国天眼”
捕捉来自宋朝的超新星能量:超越时空的“拉索”天阵
解开“幽灵粒子”变身之谜:中微子探测器进化史
看见宇宙最强磁场:目光如炬的“慧眼”卫星
海底万米大冒险:“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在天上做量子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
锻造世界最大“金属呼啦圈”:金属构筑成形技术
“驾驭”原子核:为什么要建重离子加速器
在太空插一根“定时神针”:空间冷原子钟
中国散裂中子源:粒子打靶显“微”力
《生命健康篇:为什么快乐会“断电”》
认识疼痛,远离痛苦
表观遗传:为什么基因“记得”父母
抗衰超能力:神奇的远古病毒和自愈因子
别小看了睡眠:生物钟的运转奥秘
再生医学打造“人体4S店”
“百年孤独”的阿尔茨海默病
从理解大脑到模仿大脑:脑科学的未来
失控的进食,一场与身体的斗争
天才也会得的病:躁郁症不是你的错
为什么快乐会“断电”:抑郁症的科学真相
噬菌体,超级细菌的克星
细菌和人,谁的智商更高
《博物篇:虫虫都是艺术家》
昆虫唤我来巡山
虫虫都是艺术家
蚂蚁和它们的食物罐子
那些我按照观察的邻居
猿迹迷踪
黑水中的奇特精灵
寻獭迹
昆虫昆虫,你不要怕
关于螃蟹,你不知道的事
来自天空的明信片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一)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仅在航天领域,就实现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比如“嫦娥工程”、“天问一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空间站等。这些成就不仅让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也向世界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已经能够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这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科技领域,成为我国发展的中流砥柱。
我从事的是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研究,就是因为少年时代被广播中的“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深深地打动,于是下定决心学习地质学,为国家寻找宝贵的矿藏,为国家实现工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1957年,我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副博士研究生。在这一年,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航天时代。我当时在阅读国内外学术著作和科普图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太空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这使我坚定了自己今后的科研方向和道路,于是我的研究方向从“地”转向了“天”。可以说,科普在我人生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做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义务和使命。要想做好科普,就要将人文注入大众觉得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中,让科学知识与有趣的内容相结合。作为科学家,我们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还要普及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承优良传统的民族,好的精神会代代相传。我们的下一代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力,以及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格致论道”推出的《少年中国科技·未来科学+》丛书是一套面向下一代的科普读物。这套书汇集了100余位国内优秀科学家的演讲,涵盖了航空航天、天文学、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通过阅读这套书,青少年将深入了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感受科学的魅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我相信,这套书将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帮助他们打开视野,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感 受榜样的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将来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自远
推荐序(二)
近年来,听科普报告日益流行,成了公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也出现了许多和科普相关的演讲类平台,其中就包括由中国科学院全力打造的“格致论道”新媒体平台。自2014年创办以来,“格致论道”通过许多一线科学家和思想先锋的演讲,分享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在这些分享当中,既有硬核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有展现科学精神的事例介绍,还有人文情怀的传递。截至2024年3月,“格致论道”讲坛已举办了110期,网络视频播放量超过20亿次,成为公众喜欢的一个科学文化品牌。
现在,“格致论道”将其中一批优秀的科普演讲结集成书,丛书涵盖了多个热门科学领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的瑰丽多彩,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了解当代中国科学家的风采,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者,我有幸在“格致论道”上做过几次演讲,分享我的科研经历和科学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和现场观众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公众对科学的热烈关注,也感受到了年轻一代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其实,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对科普日益增加的热情,我不仅在“格致论道”这一个新媒体平台上,而且在一些其他的科普演讲场所里,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回想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在国内社会平台上做科普演讲,到场听众只有区区几人,让组织者感到很尴尬。作为对比,我同时期也在日本做过对公众开放的科普演讲,能够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听科普报告、参加各种科普活动作为家庭活动的一部分。这样的变化是许多因素共同发力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像“格致论道”这样的平台持续不断地向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产品。
再回想1988年我接到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连这个专业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甚至我的中学老师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是研究什么的。但今天的孩子对各种恐龙的名字如数家珍,我也收到过一些“恐龙小朋友”的来信,说长大以后要研究恐龙。我甚至还遇到这样的例子:有孩子在小时候听过我的科普报告或者看过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长大后选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说明,我们日益友好的科普环境帮助了孩子的成长,也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给现在的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年轻一代对科普产品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何把科学更好地推向公众,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和了解科学,依然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希望由“格致论道”优秀演讲汇聚而成的这套丛书,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让孩子在学到许多硬核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科学方法,建立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