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宝石之书
》
售價:HK$
173.8

《
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
售價:HK$
94.6

《
非暴力沟通·人性化医护(比起药物,连结人心的沟通更具治愈生命的力量)
》
售價:HK$
57.2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HK$
118.8

《
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篇
》
售價:HK$
253.0

《
成为作家(畅销全球90余年,新手写作必读指南)
》
售價:HK$
64.9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HK$
107.8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语境,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涵盖农民工融合、产业升级、土地制度、教育公平等关键领域,以扎实的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
內容簡介: |
《城乡发展评论》是由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致力于探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该刊第二辑分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土地”“乡村教育”四个栏目,共收录10篇学术论文。本辑内容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镇化进程与乡村发展,涵盖新市民群体社会融入、农民工市民化路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及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等热点议题。
|
關於作者: |
吴方卫,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
严飞,博士研究生学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J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不一样的社会观察”联合发起人,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目錄:
|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的新市民群体——群体结构与价值实践 / 田园 严飞
城市新兴职业农民工的职业分层与社会融合——基于外卖骑手的个案研究 / 黄思奕
“强省会”战略对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万道侠 蔡雨 周贻凡
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困难、问题与对策/ 郭王玥蕊 杜小强
获取危机下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徐杰 赵霞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茶叶贸易格局演化研究/ 熊云 陈江华 李道和
浅谈农业审美产品市场的培育/ 罗凯
乡村土地
农地调整真的会降低农地利用效率吗?——基于湖北省沙洋县的实地调研 / 冯华超
促进共同富裕的城乡土地利用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刘 进 熊长江 饶清玲
乡村教育
自愿性辍学: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理论探讨/ 祝宇清
《城乡发展评论》 征稿启事
|
內容試閱: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新时代新征程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奋斗,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有机整合形成城乡互补互促、互利互融的新型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客观要求,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创办了《城乡发展评论》集刊,由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方卫教授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严飞副教授担任主编。本刊暂定每年出版2辑,国内、国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原则,以“推动与繁荣新时代新征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研究,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宗旨,坚持时代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咨政性,主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新型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领域话题,跟踪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创新,启发政策实践,以期为推动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研究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城乡发展研究领域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者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服务,积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贡献力量。
本刊所收文章的主要体裁有:学术性论文、案例研究、调研报告、观点荟萃、学术书评等。凡是城乡发展研究领域内有价值、有思想、有格局、有深度的研究性论文均可在本刊发表,特别欢迎关于国际国内城乡发展研究领域前沿性、开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深刻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下中国新型城乡关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大胆地假设未来,小心地求证现在。”本刊初创,或存不足,恳求读者的批评和帮助;并欢迎各位高明踊跃投稿、惠赐大作,分享最新原创性学术成果,共同为我国学术出版物繁荣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实现了显著突破,城镇化进程的质量与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以当前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发展格局为背景,为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平台经济、零工经济、非正规经济势必成为今后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领域。鉴于相关从业者(新市民群体)在城市分工中扮演的新角色及其自身展现的新面貌,有必要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并提供更多政策法规支持。 第一,从“软包装”与“硬保障”两条路径,提升新市民相关职业的“社会声望”。鼓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进入该领域并在该领域扎根奋斗,需要提升该职业群体的“社会声望”,而这需要从“软包装”与“硬保障”两个维度协同推进。在“软包装”方面,应鼓励媒体——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对该群体进行更多正面报道,鼓励学术机构的研究向该领域倾斜,提升全社会对该群体的关注度与认同感。在“硬保障”方面,应从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等多个维度,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坚实的支撑。尤其是在就业、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以及子女教育等关键领域,应确保该群体在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过程中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第二,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条路径,改善新市民相关职业的“就业环境”。在“供给侧—就业者”方面,应重点关注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护理等劳动力供需矛盾显著的领域以及网络配送、直播电商等新兴就业形态,通过全日制 业余班教学、全科目 专业化教学、线上 线下教学等方式,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培训与教育渠道,使新市民群体有更多机会并以更强的竞争力在社会上找到体面的工作。在“需求侧—平台方”方面,应通过增加新市民的工作收入与福利来强化相关职业的吸引力。 第三,从“宏观政策”与“具体法规”两方面,强化新市民相关职业的“制度保障”。首先,应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代表的法律中,与时俱进地增加面向新市民相关职业的法律保障。其次,应由国家主导,制定面向平台企业用工制度的具体法律法规,通过立法调节“平台商—从业者”的劳资关系,保障新市民群体享有与其他群体平等的职业权益。再次,应推进户籍制度创新,优化人口管理机制,在除少数特大型城市外的区域实施更加开放的落户政策,探索实施常住地户籍登记制度,确保新市民群体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化的权益并承担相应义务。最后,应全面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参保覆盖率,为新市民群体实现城市安居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从“职业伦理”与“行业组织”两方面,促进新市民的“职业现代化”。新市民目前从事的相关行业属于由数字平台支撑和支配的新型经济,该经济形态本身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属性。在此背景下,以新市民为主体的职业群体建设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强化该主体的职业伦理与行业组织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监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