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108.7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HK$
52.8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HK$
63.8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书注重纵向脉络与主题剖析相结合的思路,力图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对1928—1949年上海民众教育馆展开多维度的历史考察。全书系统探讨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兴起、发展和演进过程,深入考察上海民众教育馆的运行及管理、目标定位指向、主要内容建构和多维实践路径,并对上海的市立民众教育馆和俞塘民众教育馆进行深度的城乡个案比较,揭示了上海民众教育官的复杂样貌、独特风格及其当代启示。
|
關於作者: |
刘海燕,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教育管理》《教育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引 言
第一章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兴起
一、域外观念与传统教化的交互融合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持续推动
三、政策法令的强力助推
第二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演进
一、上海民众教育馆前身期——通俗教育馆(1912—1928)
二、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建立与发展期 (1928—1937)
三、上海民众教育馆的衰落与恢复期 (1937—1949)
第二章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运行及其管理
第一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运行的组织管理
一、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组织设置
二、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组织运行
第二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运行的人员管理
一、馆长的聘任资格及职责
二、职员的任职资格及职责
第三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运行的经费管理
一、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经费来源
二、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经费分配
第三章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目标定位与内容建构
第一节 促进民众全面发展: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目标指向
一、扫除文盲 ,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
二、改善生计 ,增进民众生产知识技能
三、改良风俗 ,培养民众优良行为习惯
第二节 体贴民众生活需要: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内容建构
一、语文教育:普及民众文化知识
二、生计教育:提高民众生产效率
三、公民教育:培养民众民族意识
四、健康教育:增强民众体能素质
五、休闲教育:丰富民众日常生活
第四章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多维实践路径
第一节 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活动
一、开设民众学校
二、举办职业补习学校
三、设立问询代笔处
四、组织农田合作社及提倡副业
五、成立医疗问诊处及实施防疫
第二节 兼具广泛性与便利性的宣传活动
一、口头演讲
二、书报传播
三、标语提醒
四、艺术浸染
第三节 兼具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比赛活动
一、健康比赛
二、农产比赛
三、娱乐比赛
四、知识竞赛
第四节 兼具直观性与形象性的展览活动
一、农事展览
二、科学展览
三、健康展览
四、公民知识展览
第五章 案例比较: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城乡之别
第一节 上海城乡民众教育馆创办方式之比较
一、城市改进实验: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
二、乡村建设实验:俞塘民众教育馆
第二节 上海城乡民众教育需求之比较
一、提升文化素质:上海市区民众教育需求
二、缓解生计压力:沪郊农村民众教育需求
第三节 上海城乡民众教育馆教育活动之比较
一、塑造新型城市生活: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教育活动
二、创建新的乡村生活:俞塘民众教育馆的教育活动
第六章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特点、意义及创获
第一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特点
一、扎根基层的民众教育内容
二、灵活多维的教育实践路径
三、内外联动的知识精英引领
第二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的意义
一、推动民众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实施民众教育的中心机构
三、政府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桥梁
第三节 上海民众教育馆运行中的若干创获
一、民众教育馆场所布局的整体建构
二、民众教育馆受众对象的广泛性与适切性
三、民众教育馆传播方式的多元开放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精彩书摘
序 言
伴随着“新国民”意识和“开民智”观念的日益涌动,一种以自由平等与科学民主为旨归的新式教化方式成为社会主流,旨在造就新国民与建设新国家。在此意义上,如何培植“健全国民”便成为民国建立后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社会教育因此受到民国政府的重视。1928年后,社会改造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民众教育作为社会改革新的方式被纳入国民政府的施政举措。上海作为快速崛起的近代城市,在整合传统与西方理念的进程中,民众观念亟待塑造、市民文化程度亟须提升、沪郊农村生存状况亟欲改善,民众教育更亟待全面实施。民众教育馆作为规模较大兼施民众社会教育和民众学校教育的综合机关,对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取纵向脉络与主题剖析相结合的思路,力图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对1928—1949年上海民众教育馆展开多维度考察。先是系统梳理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兴起与历史进程,接着对民众教育馆内部的教育管理、目标、内容、实践路径展开深入考察与逻辑分析,以彰显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复杂样貌、独特风格与历史影响。
作为思想基础与政策保障,域外观念与传统教化的交互融合、民众教育思潮的持续推动、政策法令的强力助推,三者共同孕育上海民众教育馆的兴起。依据当时社会发展大势与民众教育馆内在演化脉络的双重变奏,上海通俗教育馆改组为上海民众教育馆;依据其内在变迁逻辑,本研究将其分为建立与发展期、衰落与恢复期。
完善的内部组织管理有利于组织运行的优化,上海民众教育馆内部主要通过完善的组织设置、人员管理及经费管理,推动整个民众教育事业发展,进而在基层社会实施“播扬”。上海民众教育馆内部组织通过各种机构设施、人员设置、会议举办、与外界联络等方式展开动态的教育过程。馆长和职员作为民众教育馆的主要人员,在聘任和资格考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馆长作为馆内的重要领导者,是德行并重的典范,对馆内事业发挥着统领作用。各部主任与干事作为馆内的职员,其资格体现了术业专攻的特色。在经费层面,上海民众教育馆采用经费分级承担制,来源较为多样,既有地方拨款,也有各种税收,还有地方自筹和馆内自营,在经费使用上较为规范,旨在提高馆内经费的使用效率。
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引性,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有与此相应的教育内容建构,就有与之配套的教育实施路径。上海民众教育馆的教育目标指向促进民众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促进民众文化知识的增长、生产技术及生产率的提高、公民素质的提升、健康生活的养成,从而达至改造民众生活,实现社会愿景。在此目标指引下,各民众教育馆根据上海民众生活实际需求,着力建构和提升馆内教育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且各教育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系统的现代知识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上海民众教育馆长期开展兼具系统性与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活动、广泛性与便利性的宣传活动、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比赛活动、直观性与形象性的展览活动,形成了灵活多维的民众教育实践网络和有效路径。
基于上海城乡差异化的实际,本研究还对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和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两个案例进行深入考察和细微比较。上海市区与沪郊各县民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上海市区民众比较在意市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而沪郊各县民众更关注农民普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习得。民众教育就是要满足民众的需求,民众教育馆作为基层社会中的“播扬者”,实施民众教育着眼于广大民众,对于上海市区居民与沪郊乡村民众的不同需求,两馆颇能抓住关键,施以相应的民众教育。
上海民众教育馆在整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教育内容根植于基层、教育路径多样灵活以及受益于知识精英引领的独特风格,全面有效地促进着上海民众教育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式民众教育组织机构的民众教育馆,其与学校式民众教育机构共同构建较为体系化的民众教育系统,并作为整个实施系统的中心机构,在政府与基层社会中架起了互动桥梁。同时,民众教育馆在运行中突破场所的限制,采取多元开放、适切民众生活需求的传播方式,不断彰显其独具特色的社会教育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