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HK$
141.9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HK$
164.8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HK$
74.8

《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售價:HK$
108.9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HK$
86.9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HK$
86.9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HK$
184.8

《
剑桥俄国史 第一卷 从早期罗斯到1689年
》
售價:HK$
269.5
|
編輯推薦: |
从被误解到成为科学研究的宝藏,地衣在生态系统里的作用很关键,不仅能监测污染,还是生态复原的“隐藏王者”。这是一本“地衣小史”,道尽地衣那些打破认知的共生“黑科技”和生存秘密。
地衣是艺术圈的灵感缪斯,既能在艺术家手里妙笔生花,还能当染料染出绝美颜色。本书将带你感受自然、艺术和文化的绝美碰撞。
你能想象地衣变成环保吸音材料,或者成为未来超级食物吗?这本书就带你大开眼界!一起探索地衣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里的无限可能,感受自然生物和科技、环保的紧密联系,读完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多幅震撼全彩跨页大图,一场科学与美学的知识盛宴!
共生思维×材料转化×生态美学×跨界创新×科学可视化,一套思维升级心法,核心素养、前瞻思维悄然形成。今后,知识是无意义的,如何理解未来的生活才是关键。
这是美育革命宣言书,也是认知革命启动器!书中暗藏几十个跨学科知识锚点,用设计思维重构人类世,形成属于Z世代的生物美学世界观,培养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元能力。
|
內容簡介: |
它们不是植物,也不是真菌,而是跨越亿年的神秘共生体——地衣。从古罗马紫色染料的秘辛到博物画师笔下流动的艺术灵感;从极地餐桌的冒险到污染监测的无声哨兵;从地球的拓荒者到未来火星基地的先锋……这是一场颠覆认知的自然之旅,揭开微小生命重塑世界,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翻开此书,触摸地球最古老的浪漫,见证荒野中蛰伏的永恒。
|
關於作者: |
蔡潇: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物设计实验室负责人,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创始人。曾担任多个科学艺术展策展人。著有《不完全人体手册》《想象另一种引力》《微观创想家:细菌的科学艺术之旅》等多部科学艺术类书籍。
崔琳: 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商务系,硕士毕业于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
目錄:
|
地衣辞典
导言
第一章 始于荒原的约定
第二章 画笔下的自然之美
第三章 地衣,让普通人拥有了紫色的使用权
第四章 从杂草到创新吸音材料
第五章 舌尖上的地衣
第六章 化学课上没讲过的故事
第七章 地衣与未来
结语 在未来到来之前
|
內容試閱:
|
导言
从炙热的沙漠到寒冷的北极冻原,从偏远的深山到城市的公园,久经风雨的雕塑上,斑驳生锈的铁门上,甚至是动物的遗骸表面,地衣的身影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静谧地生长,以斑点或团簇的姿态点缀着大地,看似平凡却又充满神秘。那么,地衣究竟是什么?人们对它的认知其实一直在变化。
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植物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创造了“地衣”(lichen)一词,这个词源自希腊语“leprous”,用来描述橄榄树树皮表面的生长物,其所著的《植物史》(Historia Plantarum)一书中提到,地衣是从树皮中生长出来的。这之后长达十几个世纪,有人认为地衣不过是大地岩石或者树木的排泄物,也有人认为它们不过是植物分解的产物,或者是植物汁液形成的某种物质,只是有些纤维组织的雏形罢了。
1694 年之前的地衣,就像个流浪者,没有归属,被杂乱无章地归入藻类、真菌或者苔藓之类里。法国植物学家约瑟夫 · 皮顿德图尔内福特(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却眼光独到,他不仅看见了地衣的独特性,还深入研究了它的生物特性和生态地位,首次将地衣划分为一个独特的植物类别。1753 年,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则更进一步,将形态各异的地衣归为一个属——地衣属,并描述了 100 多个不同的物种。他认为博物学家的任务就是构建一种“自然分类法”,以揭示宇宙中的秩序。为了发掘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他曾步行、骑马、乘船穿越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地,历尽艰险。作为博物学家的林奈给予地衣的关注尽管有限,但也无疑推动了地衣学迈出关键的一步,犹如在广袤的草原上种下了一颗种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片繁茂的森林。
埃里克·阿卡里乌斯(Erik Acharius),17 岁时成为林奈的关门弟子,这位年轻的学者深入山林,细心观察,制订了第一个详细的地衣分类系统,他一生中将3 300多种地衣进行了分类,被誉为地衣学之父。他的努力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地衣的多样性,并且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
但是,通往地衣世界深处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人类的认知范围往往不会超出其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好比对于一个不相信独角兽的人来说,即使真正的独角兽出现在他的面前,那也只不过是一匹普通的白马。科学引导人类文明的进步,但经验主义却也可能禁锢前进的脚步,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比地衣更能体现这一道理。如果想真正开始研究地衣,那就首先要走出“常识”的舒适区。
1867 年,一位叫作西蒙·施文德纳(Simon Schwendener)的瑞士植物学家透过显微镜的窗口,窥探到了地衣微观世界更深处的秘密。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地衣并非单一生物,而是真菌与藻类的结合。真菌将藻类当作奴隶,将其聚集在自己周围,并强迫它们为自己服务。这个观点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地衣学家震惊、质疑,甚至嘲讽。要知道,此时距离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才过去了不到 10 年,生物学界刚刚受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冲击,又横插来一个“共生”的概念,两种不同的生物体如此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的这种模式,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然而,显微镜下的证据无可辩驳,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地衣的真实面目。
地衣总是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和震撼。尽管它们外表低调不起眼,常常被遗忘在生物界的角落,却总能在人们自以为已经了解透彻之时,出其不意地展现出更多的独特之处,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认知。
2011 年,美国地衣学家托比·斯普利比尔(Toby Spribille)又在地衣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发现两种形态相似的地衣中,偏黄色的一种会导致误食它的昆虫快速死亡,而另一种偏深棕色的则不会对昆虫造成伤害。经过 DNA 测序分析,他惊讶地发现它们竟属于同一种地衣。那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经过不断探究,他终于发现了黄色地衣中第三种共生伙伴——担子菌的存在。正是这个会“隐身”的小家伙导致了这种黄色地衣的毒性。后续研究发现,全球主要的地衣属中都包含了属于担子菌门的第二种真菌。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三物种共生的地衣是普遍存在的。自此,或许人类对地衣的认识有了新的视角。
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地衣从被视为杂草、苔藓之类,到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分类地位,再到让生物界的“共生”一词因它而创造。地衣,也许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只等待有人来发现。
正如美国当代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Jane Hirshfield)为地衣所作的一首叫作《给地衣们》(For the Lobaria,Usnea,Witches Hair,Map Lichen,Beard Lichen,Ground Lichen,Shield Lichen)的诗中对地衣的描绘那样:
像那些无名英雄一样,她们不停地绘画、塑造、雕刻,无声无息、无人在意、被人遗忘……一个细胞接一个细胞,一个字接一个字,创造出一个她们能够生存的世界。
无论是否受到赞誉或关注,地衣始终坚守自己的本性,低头做自己该做的事。它们不断地创造和改造着世界,因为这是它们的本能。只有当我们停驻目光,仔细观察它们的身影时,才会发现它们原来是如此的精妙绝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