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HK$
486.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人工智能
》
售價:HK$
55.0

《
宝石之书
》
售價:HK$
173.8
|
編輯推薦: |
深度剖析融媒困境,提升中国主流媒体传播效能用“非主流”的话语体系,提升主流价值传播效能以AI解放碳基人类、催化硅基人类“智”的跃升作者依据大量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研究,对十多年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和传播力进行了梳理,层层剖析了当下主流媒体和媒体生态圈的种种困惑,从政策愿景、系统变革、技术革命、媒体人角色变化等层面,瞭望未来的媒体趋势,就主流媒体发展提出了思辨模式。 这本书来自一位在主流媒体奔跑了20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兼备的资深媒体人。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资助项目,本选题聚焦融合传播力建设的实践与观察,剖析作为媒体融合评价标准的传播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评价标准的探索,重点分析“两微一端”模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发展历程、自建客户端价值标准和误区,探讨纸媒在网络传播初兴阶段的内容生产应对策略、内容创新、呈现形态变化,分析用户意识在内容生产中的持续强化、目标用户和流量入口的选择以及机构媒体内职业媒体人角色的再定位,透视主流媒体经营转型的早期形态、如何借力政务自媒体深化垂直领域运营,全方位、多视角地详尽剖析融合传播力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做法、问题以及作者作为参与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观察。
|
關於作者: |
曹苏宁,高级编辑,“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副会长,《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曾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集团传播力建设小组负责人、集团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广州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主任、新媒体编辑部负责人、大洋网总编辑。
|
目錄:
|
第一篇 标准之惑/001
第一章 作为媒体融合评判标准的传播力/002
第一节 传播力被作为评价标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002
第二节 融合传播力评价标准的探索/008
第三节 广义传播力标准的其他维度/015
第四节 新技术对传播力标准的扩展/022
第二篇 渠道之争/029
第二章 从“两微一端”到“N端合一”/030
第一节 “两微一端”模式的现实和历史意义/030
第二节 判断自建客户端价值的四个标准/033
第三节 自建客户端应该避免的四个误区/039
第三章 “中央厨房”在生产流程再造中的是与非/045
第一节 局限:未完成的日常报道流程再造/045
第二节 缺憾:未成形的智能生产传播图景/048
第三篇 叙事之变/053
第四章 纸媒在网络传播初兴阶段的内容生产应对策略/054
第一节 直接基于传播对象需求的内容创新/055
第二节 在内容呈现形态上“浅”和“深”的波动/058
第三节 主流媒体对用户内容需求的辩证认识和实践/063
第四节 让受众参与报纸内容生产的探索和局限/066
第五章 内容价值的再认识及视听新媒介的兴起/068
第一节 对移动传播平台内容价值的再认识/069
第二节 视听新媒介在传播中的突出地位/075
第六章 新媒介叙事美学中的具象媒介精神/081
第一节 日常美学在新媒介作品中的应用/082
第二节 新媒介内容产品的“表现主义”基因/089
第七章 扩展现实对身体媒介的扩展/096
第一节 扩展现实对“体验真实”的扩展/097
第二节 扩展现实对叙事美学的扩展/100
第三节 扩展现实对传播场景的扩展/105
第八章 AIGC对媒体传播的改写/110
第一节 AIGC对传播主体的改写/112
第二节 AIGC对传播方式的改写/116
第三节 具身主体性的“逆改写”/121
第四篇 经营之苦/127
第九章 主流媒体经营转型的早期形态/128
第一节 从“卖版面”到“卖内容”“卖品牌”/128
第二节 关于经营转型“为”与“不为”的思考/133
第十章 借力政务自媒体深化垂直领域运营/137
第一节 借鉴县级融媒体中心整合县域政务资源的经验/138
第二节 破除政务自媒体之间的有形无形壁垒/142
第三节 避免政务自媒体运营的“路径依赖”陷阱/146
第十一章 重构“二次售卖”,兼顾“两级传播”/149
第一节 注意力经济“二次售卖”理论的再审视/150
第二节 在新的传播规律下重构“二次售卖”模式/152
第三节 抢抓第二级传播的尝试和需要关注的问题/156
第五篇 用户之需/159
第十二章 用户意识在内容生产中的突出地位和持续强化/160
第一节 新媒介开放式内容生产的四个维度/161
第二节 媒体自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的关系/166
第十三章 目标用户和流量入口的选择/172
第一节 网络传播和用户群体的“非主流”特征/172
第二节 构建“非主流”传播的话语体系/177
第十四章 用户运营和社群构建的探讨/183
第一节 把“非主流”作为社群运营重点/184
第二节 通过社群运营扩大传播圈的迫切性/186
第三节 通过社群运营推动基层再组织化 /190
|
內容試閱:
|
科技进步打破媒体传播的等级
和地域格局
李婉芬
国内主流媒体迈向当今融媒传播形态的步履,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人民日报办起了人民网,广州日报办起了大洋网,它们成为国内首批互联网新闻信息网站。
广州日报是一个城市的地方媒体,从此,在大洋网发布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瞬间就可以跨洋出海。科技的进步,首先冲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的等级和地域格局,今日回望,这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智能手机即一个媒体”的信息传播生态的早期细胞。当年的新闻网站,把新闻等信息电子化,使之具备了快速、海量的发布、检索、储存、无限次利用等特性,网络上的互动性极大超越了传统媒体,用今天的话来说,揭开了新闻行业信息数字化的大幕。当年大洋网发布的信息,有的来自广州日报及其十多家子报子刊,有的来自大洋网自己团队的采编制作,有的是从具有公信力的媒体上整合转载。从内容、运营和管理方式来说,已具备了媒体融合的雏形,只是当时还没有“媒体融合”这个词。
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之路,科技进步是最大的推手,而媒体人自身对传播价值的执着追求则是最真切最具韧性的动力。还是以广州日报为例,伴随着她所开创的厚报时代和内容变革,特别是对传播价值和影
响力的追求,使报纸在报业辉煌年代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与此同时,广州日报十分注重探索和拓展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形态和新的运营模式。
2010年,广州日报开办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是第一批开办的纸媒之一;之后陆续开办了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和商营客户端等,2014年又最早建立了实质性运营的全媒体中央编辑部,并不断地改造和重构媒体,步步紧追科技进步的步伐,遵循着传播趋势进行深度变革。
十几年来,媒体融合大潮极其澎湃,后浪覆盖前浪,从某些视角来说甚是悲壮,而主流媒体在这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许多传播新理念、新模式,它们是与科技进步融合发展、与社会生活变革相适应的产
物。例如当下智能传播所标举的社群传播、精准传播、互动传播等,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探索中都可以找到高度契合的基因。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多年来媒体融合的探索,无疑是当今智媒形成与成长的优质土壤,这也是今天谈论《融媒传播力》一书、探讨主流媒体发展趋势的意义所在。
2001年,本书作者曹苏宁硕士毕业,走进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报纸的一线采编人员做起,在多个线上线下岗位上工作至今。在这里,曹苏宁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直接的参与者、探索者。在这本《融媒传播力》里,他依据大量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研究,对十多年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和传播力进行了梳理,层层剖析了当下主流媒体和媒体生态圈的种种困惑,从政策愿景、系统变革、技术革命、媒体人角色变化等层面,瞭望未来的媒体趋势,就主流媒体发展提出了他的思辨模式。
这本书来自一位在主流媒体奔跑了20多年,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兼备的资深媒体人,开卷有益。
我之所以补充人民网、大洋网最初的情况,因为那是媒体融合最早的一缕晨光。
作者系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自 序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媒体融合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融掉别人,一个是被别人融掉。
媒体融合貌似是“重新洗牌”,更像是“大浪淘沙”。“重新洗牌”是排序问题,我们也常说哪些媒体走在了前面、取得了优势。“大浪淘沙”是生死问题,有些媒体将迎来扩张传播版图的机会,有些媒体
将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传播力的比拼,不是期末考试,考砸了下学期再来;而是升学考试,没能“上线”,可能就要准备“下线”了。
这在2022年4月以来的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验证。2022年4月,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遴选60家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两年后的2024年11月,全国已有197家地市级融媒体中心挂牌,在330多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中占比接近六成。而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要求,地市级融媒体中心显然并非系统性变革的终局。
媒体价值的再评估、重排序,同样也体现在市场的晴雨表上。2024年12月,某知名车企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预热海报中,品牌方公布的“媒体传播矩阵”中,85家合作媒体仅有11家是“主流媒体”,而《齐鲁晚报》是唯一一家都市报。媒体观察者“观媒·传媒大观察”不无唏嘘地追忆:在报业鼎盛时代,媒体大多开设了汽车专版、专刊,汽车广告一直是传统媒体的主要营收来源之一。但经历了十年“光速版”的沧海桑田,甚至已有人预言90%的汽车媒体即将在未来5年内消失。类似的“消失体”造句还有:报纸正在“批量消失”,地产媒体正在“消失”,新闻评论人正在“消失”,深度报道正在“消失”……不只是传统媒介,新媒介曾经的宠儿——政务自媒体也在批量“消失”。形形色色的“消失”,本质上正是媒介形态、媒体机构的巨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绝不是什么“一个都不能少”、集体“凤凰涅槃”的“洗牌”。变革的最终结果,就是先发者、坚定者在系统性变革后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而落后者、摇摆者则必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留下一缕背影。
正如所有变革一样,主观上的自我革命,总是被客观上的时势变迁所驱动的。媒体融合和融媒传播力的提出也是如此,老办法不管用,就只好看谁能最先找到新办法。而新办法的有效性,根本上是看变革之后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采编流程、经营模式,特别是思维和观念,是否符合技术革命的趋势。早在被视为“媒体融合元年”的2014年,媒体融合有两个热点,一个是“中央厨房”,一个是客户端。有没有一个叫作“中央厨房”的场所,有没有一个“自主可控”的客户端,是媒体融合标准最底层的“物性”表现。 在十年之后回望那股热潮,值得庆幸的是主流媒体并没有做错,“中央厨房”代表的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传播资源进行集约化的配置,而客户端则要求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传播内容进行精准化的分发;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主流媒体,未得“中央厨房”和客户端的精髓,徒具其形、虚有其表,而没有智能化的灵魂。
事实上,从主流媒体走上融合之路起,AI就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因素。AI不是在内容生产中的炫技,更不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传播者为中心的陈旧内容生产流程的点缀。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随着ChatGPT、Sora的横空出世再一次引爆传播的宇宙之前,由于一些主流媒体对被名之为“算法”“智能推荐”等的分析式人工智能、决策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态度消极,在传播成效上遭遇了“滑铁卢”。AI才能挖掘媒体数据资源的潜力,AI才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下沉”“深垂”,AI才能科学引领系统性变革的方向;AI推升了视听新媒体的崛起、赋能了叙事方式的升级,AI扩展了“体验真实”、传播场景,AI改写了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媒体融合就是主流媒体优质资源和新媒介形态的融合,而没有AI,没有智能化,再优质的资源都无法真正融入新媒介。这些,也正是本书讨论融媒传播力的底层逻辑。
和所有技术革命一样,AI不会剥夺“万物之灵”的智慧和思考,只会让智能生物体在“智”的核心能力上再一次飞跃。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
多说无益,坐等无力。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