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
售價:HK$
87.8

《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辑
》
售價:HK$
140.8

《
108种手艺1: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王的手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以鲜活的一手内容全面展现优秀传统手艺
》
售價:HK$
217.8

《
宁来一梦
》
售價:HK$
98.8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HK$
85.8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HK$
217.8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108.7
|
編輯推薦: |
(1)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凝练课程内容、精简数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工程应用、体现技术发展。
(2) 追踪学科发展,做到经典内容与新增内容的有机结合,在表述上更加注重逻辑条理性,突出对物理概念的阐释说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通信原理的本质所在。
(3) 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历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配套资源丰富,包括课件、大纲、思维导图、仿真案例、教学视频、源代码等素材,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下载或观看。
(5) 配套出版《MATLAB/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与系统仿真(第3版)》,便于开展实验与课程设计。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和应用。本书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简数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工程应用、体现技术发展 。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共11章。第1章是通信基础知识;第2章是随机过程与噪声;第3章是信道与信道容量;第4章是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第5章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第6章是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第7章是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第8章是现代数字调制与解调;第9章是差错控制编码;第10章是同步原理;第11章是无线通信新技术及应用。
本书配套有全部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材, 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杨洁,南京工程学院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负责人,通信与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主讲“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项目、产教协同育人项目等。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1项。
王琪,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负责人,校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通信原理》教材2部。
|
目錄:
|
课件 大纲
第1章通信基础知识
1.1引言
1.2基本概念
1.3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4通信系统组成
1.4.1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1.4.2模拟通信系统
1.4.3数字通信系统
1.5通信系统的分类
1.6信息的量度
1.6.1信息量的定义
1.6.2平均信息量
1.7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7.1模拟通信系统有效性与可靠性
1.7.2数字通信系统有效性与可靠性
1.8MATLAB与通信仿真
1.8.1MATLAB简介
1.8.2通信仿真
1.9本章小结
1.10习题
第2章随机过程与噪声
2.1引言
2.2随机过程描述
2.2.1随机过程的概念
2.2.2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
2.2.3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3平稳随机过程
2.3.1严平稳与广义平稳
2.3.2各态历经性
2.3.3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
2.3.4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4高斯过程
2.4.1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高斯过程的主要特性
2.4.3高斯分布
2.5窄带随机过程
2.5.1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
2.5.2窄带高斯过程
2.5.3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6白噪声
2.6.1白噪声的定义
2.6.2高斯白噪声
2.6.3低通白噪声
2.6.4带通白噪声
2.7MATLAB仿真
2.7.1高斯白噪声仿真
2.7.2窄带高斯白噪声仿真
2.8本章小结
2.9习题
第3章信道与信道容量
3.1引言
3.2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
3.2.1有线信道
3.2.2无线信道
3.3调制信道与编码信道
3.3.1调制信道
3.3.2编码信道
3.4恒参信道与随参信道
3.4.1恒参信道
3.4.2随参信道
3.5信道中的噪声
3.5.1噪声源分类
3.5.2噪声等效带宽
3.6信道容量
3.6.1离散信道容量
3.6.2连续信道容量
3.7MATLAB仿真举例
3.8本章小结
3.9习题
第4章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4.1引言
4.2幅度调制与解调
4.2.1幅度调制原理
4.2.2幅度调制的解调原理
4.2.3幅度调制抗噪声性能分析
4.3角度调制与解调
4.3.1角度调制原理
4.3.2调频信号的频谱分析
4.3.3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原理
4.3.4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4.4频分复用
4.5模拟通信的典型应用
4.5.1载波电话
4.5.2调频立体声广播
4.6MATLAB仿真举例
4.6.1双边带调制与解调仿真
4.6.2FM调制与解调的仿真
4.7本章小结
4.8习题
第5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5.1引言
5.2抽样
5.2.1低通信号抽样定理
5.2.2带通信号抽样定理
5.2.3抽样保持电路
5.3量化
5.3.1均匀量化
5.3.2非均匀量化
5.4编码
5.4.1常用的二进制码型
5.4.2逐次比较型编码与译码
5.4.3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5语音压缩编码
5.5.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5.5.2增量调制
5.6时分复用与数字复接
5.6.1时分复用基本原理
5.6.2数字复接基本原理
5.7MATLAB仿真举例
5.8本章小结
5.9习题
第6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6.1引言
6.2数字基带信号的描述
6.2.1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6.2.2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6.2.3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码
6.3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特性
6.3.1数字基带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
6.3.2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6.3.3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性
6.4基带传输系统抗噪性能分析
6.4.1二进制双极性系统
6.4.2二进制单极性系统
6.5眼图
6.6时域均衡
6.6.1均衡技术
6.6.2时域均衡原理
6.6.3均衡准则与实现
6.7部分响应系统
6.7.1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
6.7.2部分响应波形的一般形式
6.8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6.8.1匹配滤波器
6.8.2基于匹配滤波器的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6.9MATLAB仿真举例
6.9.1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波形与功率谱密度仿真
6.9.2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与眼图仿真
6.10本章小结
6.11习题
第7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7.1引言
7.2二进制振幅键控
7.2.12ASK调制与解调基本原理
7.2.22A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7.2.3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3二进制频移键控
7.3.12FSK调制与解调基本原理
7.3.22F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7.3.32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4二进制相移键控
7.4.12PSK调制与解调基本原理
7.4.22P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7.4.32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5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7.5.12DPSK调制与解调基本原理
7.5.22DPSK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7.5.3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6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7.7多进制数字调制
7.7.1多进制振幅键控
7.7.2多进制频移键控
7.7.3多进制相移键控
7.7.4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7.8MATLAB仿真举例
7.9本章小结
7.10习题
第8章现代数字调制与解调
8.1引言
8.2正交幅度调制
8.2.1MQAM原理
8.2.2MQAM的调制与解调
8.2.3MQAM的频带利用率与抗噪声性能
8.3交错正交相移键控
8.3.1OQPSK原理
8.3.2OQPSK调制与解调
8.4最小频移键控
8.4.1MSK信号的主要特点
8.4.2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8.4.3MSK信号的功率谱与误码率
8.4.4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8.5正交频分复用
8.5.1OFDM原理
8.5.2OFDM的频带利用率
8.5.3OFDM的调制与解调
8.5.4OFDM的主要优缺点
8.6MATLAB仿真举例
8.7本章小结
8.8习题
第9章差错控制编码
9.1引言
9.2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9.3差错控制编码基础
9.3.1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9.3.2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9.3.3几种简单差错控制编码方法
9.4线性分组码
9.4.1线性分组码基本原理
9.4.2汉明码
9.5循环码
9.5.1循环码基本原理
9.5.2BCH码和RS码
9.6卷积码
9.6.1卷积码的编码原理
9.6.2卷积码的译码原理
9.7Turbo码
9.8MATLAB仿真举例
9.9本章小结
9.10习题
第10章同步原理
10.1引言
10.2载波同步
10.2.1插入导频法
10.2.2直接提取法
10.2.3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影响
10.3位同步
10.3.1外同步法
10.3.2自同步法
10.3.3位同步的性能指标及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10.4帧同步
10.4.1对帧同步系统的要求
10.4.2实现帧同步的方法
10.4.3帧同步的保护
10.4.4帧同步系统的性能
10.5网同步
10.5.1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10.5.2网同步方法
10.6本章小结
10.7习题
第11章无线通信新技术及应用
11.1引言
11.2新型多址技术
11.2.1非正交多址技术
11.2.2稀疏码分多址技术
11.2.3图样分隔多址技术
11.2.4多用户共享接入技术
11.2.5候选多址技术
11.3多天线技术
11.3.1波束赋形
11.3.2大规模天线阵列
11.4毫米波和太赫兹通信
11.4.1毫米波通信
11.4.2太赫兹通信
11.55G中的新型调制编码技术
11.5.1Polar码
11.5.2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11.5.3Turbo 2.0
11.5.4其他编码技术
11.6卫星通信与非地面网络
11.6.1非地面网络体系
11.6.2卫星通信
11.7载波聚合与动态频谱共享
11.7.1载波聚合的机制与场景
11.7.2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11.86G愿景与潜在应用场景
11.8.16G愿景及需求
11.8.26G网络框架
11.8.3八大应用场景
11.8.4十大潜在关键技术
11.9人工智能驱动的无线通信网络优化
11.9.1人工智能驱动的6G智慧内生网络
11.9.2智慧内生网络的关键技术和应用
11.10本章小结
11.11习题
附录A常用通信名词中英对照
附录B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本书主要面向应用型本科撰写,旨在帮助读者掌握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本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凝练课程内容、精简数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工程应用、体现技术发展。
应广大读者的建议和要求,编者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各章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各章(第1章除外)均增设了思维导图和仿真案例,并对第11章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以突出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编者在每一章均有机融入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历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全书共11章。其中,第1章是通信基础知识; 第2章是随机过程与噪声,介绍随机信号的统计描述; 第3章是信道与信道容量; 第4章是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包括线性调制与非线性调制的原理和抗噪声性能分析; 第5章是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包括抽样、量化、编码过程以及时分复用与复接等概念; 第6章是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包括基带信号的描述、理想传输特性、基带系统抗噪声性能、码间干扰、眼图、均衡技术以及匹配滤波器等; 第7章是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包括二进制和多进制的数字调制系统; 第8章是现代数字调制与解调,包括正交幅度调制、交错正交相移键控、最小频移键控和正交频分复用; 第9章是差错控制编码; 第10章是同步原理,包括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 第11章是无线通信新技术及应用,探讨无线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书末附有常用通信名词中英对照、各章习题的参考答案,以方便读者学习查找。
本书的建议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有关MATLAB程序设计和仿真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也可作为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编者精心制作了涵盖全书内容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此外,课程组同时编写和出版了本书的配套实验与课程设计教材《MATLAB/SystemView 通信原理实验与系统仿真(第3版)》(杨洁等主编)。
本书由杨洁、王琪主编,余雨、赵小燕和郭婉莹编著,具体分工如下: 第1、2、6章及相关课件和教学视频由杨洁完成,第3、4、5章及相关课件和教学视频由余雨完成,第7、8、9章由赵小燕编写,第7章和第8章课件、教学视频由杨洁完成,第9章课件、教学视频由赵小燕完成,第10章和第11章及相关课件和教学视频由郭婉莹完成。全书由教材前两版的主编王琪教授审阅统稿。
感谢东南大学吴乐南教授对本书前2版的审阅,感谢东南大学宋铁成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朱琦教授对实验教材第2版的审阅。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文怡等编辑对本书出版的帮助。感谢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组包永强、李小平、覃翠、余雨、赵小燕、潘子宇、杨伟博、郭婉莹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团结合作与支持。本书在编写中引用了一些国内外文献,这些文献已在书后列出,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得到“江苏省高校新时代教材数字化建设研究专项”(2024JCSZ51)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5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