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HK$
74.8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HK$
184.8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HK$
218.9
《
文心雕龙义证(全四册)
》
售價:HK$
349.8
《
国史大纲(上下册)(简体字版)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当人们以为《阿尔诺芬尼夫妇》的秘密早已被五百年的时光淘尽,这幅扬·凡·艾克笔下的传世之作,却在这位作者的 “细微观察” 下,焕发出惊人的新生命力。
这位作者以精准的目光,避开艺术史的常规视角,在画中那些曾被忽略的角落 —— 或许是一枚戒指的反光,或许是窗棂投下的阴影里,挖出层层叠叠的隐秘。他把解读变成一场侦探游戏,每一处隐喻的揭晓都像解开一个悬念,每一条线索的串联都足以让读者心头一震,读来竟比侦探小说更让人屏息。
原来这幅被反复审视的名画,藏着这么多未曾示人的故事。翻开这本书,你会重新认识这幅画像。
中译本护封采用艺术纸印制,护封折叠设计,艺术元素满满,主图为扬·凡·艾克的油画《阿尔诺芬尼夫妇》,护封背面全彩印制此画,可作为装饰挂画。
內容簡介:
《阿尔诺芬尼夫妇》是比利时画家扬·凡·艾克于 1434 年创作的传世之作,作为第一幅室内人物画像,它在美术史上地位显赫,也向来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而本书中,从医多年的作者以 “细微观察” 这一视角切入,打破常规解读模式。他像侦探般在画作细节中探寻,挖出诸多此前被忽略的隐藏秘密。书中悬念迭出,解读过程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让读者不断为画中的隐喻与线索惊叹。?
当人们以为这幅画已无新发现时,作者的解读却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副五百年前的历史名画,感受其别样的魅力。
關於作者:
作者:
让-菲利浦·波斯特尔(Jean-Philippe Postel),1951年出生于巴黎,他是医生,作家,并对艺术充满热情和关注。
译者:
朱晔,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师,前副系主任,法语语言文学博士。曾先后为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多次完成重大外事口译任务。已参与及现主持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出版译著八部、编著六部。
目錄 :
原互不对视的两人 丹尼尔.贝纳克
第一章“尽我所能”
第二章阿尔诺芬尼家族(画中人物身份研究)
第三章数种看画方式
第四章艾奴-勒-凡与其妻
第五章加锁以盖之
第六章彼此携手
第七章炼狱与灵显幻影
第八章蜡烛与小图章
第九章狮子、魔鬼与樱桃树
第十章木展
第十-章孕产
第十二章女式拖鞋
第十三章“扬.凡.艾克即此”
第十四章红衣人、 蓝衣人
原著注释
查阅书籍及文献
致谢
內容試閱 :
序
互不对视的两人
我不仅在意观众朝画作投去的目光,同样,我也关注画家在画作上定格的人物眼神。每每回忆某幅画,往往是画中眼神首先闯入我的脑海。比如《康帝行刑图》给我留下的恐惧感,其实与画面中的酷刑折磨并无关系(对西桑尼剥皮不过是万千解剖课之一),让我真正觉得恐惧的,是犯人在被逮捕瞬间的表情:他不再注视任何东西!这才是我无法释怀的:犯人空无一物的眼神。并且,他周围那十七个男人也没有注视他。仿佛他已然不存在似的。就连那名抓着死刑犯手臂的执事兵,也都没有注视他。正是上述众人空洞的眼神,正是所有人对被告受刑昏厥的集体漠视,让我对杰拉德·戴维的这幅双联画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秋日上午,我在布鲁日博物馆里看到它。
而这也正是阿尔诺芬尼夫妇令我震惊的原因:他们俩并没有彼此对视。
和让-菲利浦·伯斯戴尔一样,我也熟悉阿尔诺芬尼夫妇。虽不如他了如指掌,但也还算得上熟悉。那是六月的一天下午,我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与他们相逢。与我而言,他们自此便从未离开。每次一想到他们,那空洞的眼神便疾入我心。在我印象中,整幅画正是以二人彼此错开的眼神为中心来展开构图。这两个孤独的人看到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而我们呢,孑立于阿尔诺芬尼夫妇面前,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当时,面对着阿尔诺芬尼夫妇,如果我没发觉自己也被旁人盯着,我大概不会如此自问。在他们旁边,同一面墙上,——如果我没说错——挂着油画《包着红头巾的男子》,它极可能是扬·凡·艾克的自画像。画中人物那捉摸不透的面孔、紧抿的双唇、严肃且审视的目光,似乎都在向每一位驻足于阿尔诺芬尼夫妇前的参观者发问:“哎,您看到什么了?”至于回答是否合理恰当,显然,他一概不置可否。不过,自1434年以来,各种回答不计其数,关于阿尔诺芬尼夫妇的主题讲座、文册、独白、公开演讲、窃窃私语不胜枚举。但是,似乎无一能令红头巾男子满意,而他才是唯一的知情者:在这间卧室里,这对男女之间究竟上演着怎样的剧情,只有他明了。虽然已把自己永久定格在画框之中,但是看到自己所画的那对人物饱受曲解或演绎,凡·艾克的内心深处满是欢喜。看,那女的怀孕了,看,她丈夫多冷漠多疏远,看,他们那两只手牵得好勉强,再看看那面镜子(关于镜中所能见,大家可没少议论),他全听到了,除了……
除了接下来我们将在本书中读到的内容。
至于我本人,则是在一列高速列车里读完了全书。这感觉就像读侦探小说一般,个中悬念扣人心弦,着实令我的好奇心难以抑制!当时,我如饥似渴地飞速翻阅书页,它们让我清楚地明白,当初我并没有看到我所看到的,当初我根本没看到我应该看到的!如果说,阅读让-菲利浦·伯斯戴尔的这本书令我激情满怀,是因为他对凡·艾克画作的描写(我曾自以为对画作甚为熟悉),那么不如说,这激情更在于,他对画作所有的视觉错觉从头到尾地进行了剥茧抽丝般的研究分析,而我曾误将这些错觉称之为我对该画的“记忆”。
读罢此书,我决心尽早返回英国国家美术馆,为了再见一见阿尔诺芬尼夫妇,当然,更是为了从红头巾男子的脸上找寻那一丝满意与欣慰:关于他封藏了诸多秘密的画作,他总算听到了一直期待听到的。
第一章
“尽我所能”
扬·凡·艾克,本世纪的绘画王子。
——巴尔托洛梅奥·法西奥
《阿尔诺芬尼夫妇》画像由扬·凡·艾克于1434年绘画完成,该画高深莫测、美轮美奂,在绘画史上既无先例,亦无与其比肩之作。
不过也有可能,该画并非绘于1434年。我们所知的有关作画时间的全部信息,只是画作镜子上方用蹩脚拉丁文书写的充当签名的一句话,内容晦涩难解:
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
请注意此处用词,既不是fecit也不是complevit,而是fuit hic。换言之,既不是扬·凡·艾克于1434年“做”或“完成”此画,而是“1434年,扬·凡·艾克即此”。又或者是“1434年,扬·凡·艾克即此人”。一句双关,存在歧义。这句话并不是说画作是1434年的,而是说画中展现场景发生在那一年。至于凡·艾克究竟是现场见证人还是画中主角,则不得而知。这句话使这幅画具有了双关意义。
根据勃艮第宫廷的可靠史料,我们对凡·艾克的了解多于其同时代其他任何画家,甚至足以由此构写出一本小说(不过,本书可不算通常意义的小说,更准确的说,它是一项调查研究,是一次观察分析),然而,他的完整生平尚不确切。那么,关于扬·凡·艾克,我们能说出些什么呢?他的出生年代和地点均不详。史学家们推测,他大约于1390年前后,出生于佛兰德斯地区:具体可能出生在马阿塞克市,该市距离马斯特里赫特不远,位于马斯河河畔;也可能出生在别处。据推测,他曾先后居住于荷兰海牙、法国里尔,后定居比利时布鲁日,直至1441年离世。
关于他师从何人,求学经历怎样,我们一无所知。早期他曾受巴伐利亚大公约翰三世(兼荷兰封建郡主,逝于1425年)庇护,至于其中细节,我们也一无所知。他的姓名首次被提及是在1425年5月19日的一封诏书中。据此,我们得知,“扬,已故巴伐利亚约翰大公前画师兼贴身侍从”,此后入住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府邸,受其庇护,直至离世。彼时,英法经历百年战争,财力削弱,勃艮第公国后来居上;布鲁日港是当时北方诸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商船日吞吐量可达上百艘。
据说,菲利普三世对扬极其赏识,不仅对其慷慨有加,并且还认其于1434年出生的长子为教子。而扬也多次替菲利普三世远赴异国,完成使命:据析,他从西班牙带回了乌赫尔的伊莎贝拉的画像,不过,公爵并没有与其成婚;他又从葡萄牙带回了另一位伊莎贝拉的画像,这一位是约翰国王的女儿,公爵迎娶了她。在财政收支总表的账目中,也数次记录“某些秘密长途旅行,都是由公爵差遣其前往,且扬不愿做出任何说明”。上述秘密任务的酬劳十分优厚,不过目的与性质不得而知,是扬一生诸多未解之谜之一。
扬识得希伯来文和希腊文。意大利人文学家巴尔托洛梅奥·法西奥在1456年所著《名人传》中,评价扬在“语言文字方面绝对学识渊博,另外尤其在几何和绘画装饰艺术方面更是造诣高绝”。在很长时期,他被居功为油画发明者:他发现了灵活变通的技艺,使得画作上的色彩跃动起来,并把形象艺术的错觉处理得完美无比,很长时期都无人能及;他令油画登峰造极,足见其功绩与荣光。
他主攻宗教主题,也是首先开始承接私人订单的画师之一。现保存于根特[1]市圣·巴翁大教堂的《神秘羔羊祭屏》被视为其代表作,据测可能由其兄于贝尔起笔。不过,有关于贝尔生平的史料匮乏;扬还有一位兄弟朗贝尔和一位姐妹玛格丽特可能也是画家,只是他们同于贝尔一样,生平难考。
扬流传至今的画作尚存二十幅左右,其中九幅有落款签名,四幅题写座右铭,用权且算作是希腊文的大写字母拼写(其中字母C代表字母Σ):
ΑΛC ΙΧΗ ΧΑΝ.
即Als ich can.
亦即Comme je peux[i].
尽我所能。
就我们所知,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表现过“卧室内一男一女”的主题。15世纪初叶,西方油画的全部主题无非是天神报喜、耶稣诞生、圣母抱子、耶稣受难、教徒殉道、圣人像,以及某些圣经场景,并用金箔画框装饰,以突显天主的无上荣光。1360年代,出现了整个美术界的,或者说几乎整个美术界的,首幅非宗教主题肖像画(法兰西国王约翰二世肖像画,无签名,用蛋液调和石膏灰浆绘制而成)。此画首开先河,在基督教时代轰动一时,无数国王和王后、公爵和公爵夫人、王子和公主乐得入画,故纷纷效仿,并逐步扩大到达官乃至显贵。
突然之间,1434年,出现了《阿尔诺芬尼夫妇》画像。或者,更准确地说,《艾奴-勒-凡与妻子》画像:这便是所知对该画的最初表述。一男与一女执手立于卧室之中。若从画作表象(家具雕花精细,圆镜高档奢华,铜烛灯锃亮夺目,帷幔华贵气派,地上铺着东方地毯,衣服缀着紫貂皮和松鼠皮里子)分析,他们肯定是大户人家,但是当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不然,我们早就知道了。
于是,随即引发一个疑问:他们到底是谁?在翻阅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有关该画的文章之后,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帮助我们理解该画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我们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答案,同时我们发现,更为恰当的问题或许应该是: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油画选材橡木为画板,长84.5厘米,宽62.5厘米,保存非常完好,现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编号NG186。该画第一位画主姓氏名谁已不得而知,之后数次易手也难觅线索。它曾由大收藏家唐·迭戈·德·格瓦拉(约1450-1520)收藏,唐·迭戈曾先后任菲利普三世的年轻侍从、大胆查理的骑士侍从、疯女胡安娜的膳食总管、查理五世的内侍及至高级管家。唐·迭戈曾把该画献于奥地利的玛格丽特(1480-1530),即勃艮第的玛丽与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2]之女。玛格丽特后因腿部坏死而辞世,其侄女匈牙利的玛丽(1505-1558),即查理五世的妹妹,继承了该画。无论玛格丽特还是侄女玛丽,都先后成为勃属尼德兰低地地区的摄政王。
后来,查理五世退位,以便将余生残年用于斋戒、祈祷和苦修。一年后,即1556年,该画随匈牙利的玛丽的车马前往西班牙,从而逃过十年后加尔文派教徒的劫毁暴行:这些教徒不知损毁了多少佛兰德斯和荷兰名画。匈牙利的玛丽逝世后,该画被转手给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并被列为西班牙皇家藏品,直至拿破仑战争。
1734年圣诞平安夜,位于今马德里的古阿尔卡萨城堡遭遇火灾,但是该画没有被烧毁,堪称奇迹。是因为救火民众把它同其它画作一道及时扔出了窗外,从而免遭烈焰?还是因为该画恰是菲利普五世稍早前命人运至丽池府邸的画作之一?原因不得而知。
同样神奇的还有,在被戏称为“酒瓶大王”的约瑟夫·波拿巴统治时期,该画从马德里皇宫不翼而飞,细节不详。依然神奇的还有,数年后,该画竟然重现英国。传说,1815年,该画在比利时一处私宅被发现:当时英国军官詹姆斯·海伊中校在滑铁卢受伤借居于此,见到卧室内挂有此画,甚是欣赏,便向主人购得,带回了英国,并在离世前售予英国国家美术馆,售价六百几尼。是真?是假?历史的真相在两宗可能的罪行之间摇摆,人们无法确定,是约瑟夫国王的雇佣兵从马德里盗走了油画,并在比利时低价转手;还是海伊中校在维多利亚之战胜利后,从“酒瓶大王”那儿截获了油画作为战利品,进而捏造他的“比利时故事”。大家强烈怀疑是后者。
不过,不管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自1843年3月以来,这幅油画就一直陈列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