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HK$
107.8

《
囚笼之家
》
售價:HK$
65.8

《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
》
售價:HK$
140.8

《
她本自由:女性破除心理束缚、治愈父权创伤之旅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通过对美国各州1930年代报刊中新闻报告及评论的整理,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当时访美演出的空前盛景,体现了我国国剧京剧及梅先生的超强感染力和迷人魅力。通过统计数据和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空前成功,此举可以说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佳话。梅兰芳在华盛顿特区、纽约市、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和檀香山六大城市的九个剧院中,共奉献了35个剧目、96场演出,吸引了超过10万名美国观众,并获得了超过3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此外,梅兰芳还获得了波摩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这在当时是中国艺术家从未有过的荣誉。他的访美活动被34个州的媒体广泛、深入和持续的报道,包括他未曾访问过的29个州的媒体。在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演出时,美国副总统以及胡佛总统政府中的几位部长都是观众中的贵宾。
|
內容簡介: |
梅兰芳(1894—1961),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1930年1月18日到7月18日,梅兰芳在美国访问演出长达整整半年,然而外界对这一史实及他在这段时间的经历知之甚少。本书作者首次运用西方比较流行的文化在地化、扎根理论和边缘学等理论模式,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编年考证、溯源归纳的方法,通过美国六大城市和三十四个州的主流和地方英文报刊资料,配合罕见图片资料佐证,完整叙述、分析和考证梅兰芳成功访美演出的全过程。同时,通过两个故事员——“梅兰芳剧团”主动推广和“美国报刊”客观报道,从不同侧面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学西传”最成功的故事。1930年的梅兰芳访美演出,既代表了“中学西传”的起点,也是对“西学东渐”的回应,更是展现中国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在地化、中美京剧外交的重要机会。本书深入全面地挖掘各类难以发现的中英文资料,通过新资料、新方法、新观点,以及逸闻趣事、图文并茂相结合的方式,纠偏流传的谬误,还原梅兰芳访美的细节,完整呈现了梅兰芳成功进行“中学西传”的全过程。本书进一步推动了梅兰芳研究的深化,展示了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在美国,乃至西方文明世界,从被质疑到开始互动,乃至被逐渐认同和欣赏的文化传播轨迹。
|
關於作者: |
董存发,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近十年,担任助理研究员。擅长口述历史研究,出版有《杜维善口述历史》和《我的父亲杜月笙暨杜府旧事》。2019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洪朝辉,杭州大学历史本科毕业,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史硕士和博士,现为美国纽约福坦莫大学终身教授。曾在美国五所大学任教任职三十余年,主要从事美国史、中美关系史和经济史研究。
|
目錄:
|
序
导论
一、每日实录篇
第一章 筹备记事(楔子)
第一节 多年筹备
(一) 戏剧改革创新
(二) 行前方案争论与定夺
(三) 首本英文介绍书籍出版
(四) 华美协进社持续支持
第二节 平津惜送(每日实录)
(一)1929年底
(二)1930年初
第二节告别上海
(一)演出筹款
(二)离沪过日
(三)美国之旅
第二章 东部演出日志
第一节 美国式礼遇
(一)入境西雅图
(二)横跨美国大陆
第二节 纽约式社交
(一)各界欢迎
(二)剧场安排
第三节 盛大首演华盛顿
(一)伍朝枢公使晚宴
(二)首演华盛顿
第四节马到成功百老汇
(一)正式公演
(二)国家剧院续演
(三)答谢告别
第三章 中部和西部演出纪实
第一节 载誉芝加哥
第二节风靡旧金山
第三节殊荣洛杉矶
(一)好莱坞风采
(二)名校荣誉博士
第四章 历史性完美收官
第一节 檀香山封关
第二节返航旅途
第三节回归上海滩
(一)成功抵达浦东
(二)北上归旧都
二、史实考证篇
第五章 演出场次考证
第一节 东部演出场次考
(一) 首都华盛顿演出
(二) 百老汇第一阶段演出
(三) 百老汇第二阶段演出
第二节 中部和西部演出场次考
(一) 芝加哥演出场次
(二) 旧金山演出场次
(三) 洛杉矶演出场次
(四) 檀香山演出场次
第六章 演出票房考证
第一节 纽约演出票价考证
(一)同类票价参照
(二)当事人回忆
第二节 中部与西部票价统计
(一) 芝加哥票价
(二) 旧金山票价
(三) 洛杉矶票价
(四) 檀香山票价
第三节 剧院座位数与观众数推论
(一) 各地剧院座位数
(二) 票房估算
第七章 演出剧目考辩与溯因
第一节 访美剧目研究的学术动态介绍
第二节 演出剧目的厘清
(一) 东部演出剧目
(二) 中部与西部演出剧目
第三节 剧目取舍与访美成功的关系
(一) 形体动作为优先
(二) 合理组合
(三) 不断变更
(四) 新旧剧目平衡
(五) 符合美国社会时尚
(六) 注重共通情感剧目
三、跨文化研究篇
第八章 梅兰芳访美与中美京剧外交
第一节 访美宗旨的合理定位
(一) 访美宗旨
(二) 官方协助
(三) 民间主导
第二节 中国故事的讲述效用
(一) 梅兰芳素质
(二) 齐如山加持
(三) 张彭春导演
第三节 媒体和受众的正面反映
(一) 媒体舆论
(二) 演出轰动的文化原因
(三) 剧评家的反馈
第九章 地方媒体与中美民间外交
第一节 交流细节与京剧魅力
(一) 地方报纸与名人
(二) 地方媒体与京剧
第二节 认知中国、华人和中国文化
(一) 为中国正名
(二) 为华人正名
(三) 为中国文化正名
第三节 批评的警醒价值与民间外交
(一) 中西戏剧比较批判
(二) 梅兰芳表演艺术评判
第十章 中学西传的杰作
第一节 知己知彼的能力
(一) 知彼之长
(二) 知己之短
第二节 改良中国戏剧
(一) 形式改良
(二) 剧目改革
(三) 剧场更新
第三节 美国社会与中国京剧
(一) 美国专家澄清美国受众对京剧的误解
(二) 剧作家批评建议
(三) 提升受众欣赏能力
(四) 接受京剧元素
第十一章 跨文化人物比较:梅兰芳与杜威
第一节 梅兰芳与杜威的渊源
(一) 纽约交往
(二) 北京结交
第二节 他者与自我的重构
(一) 梅兰芳与时俱进
(二) 杜威深入中国
第三节 文化本土化的融合效应
(一) 梅兰芳与杜威的双向努力与成果
(二) 国内外的不同反响
第四节 文化外交的效用
(一) 文化外交的素质要求
(二) 文化外交成果显著
第十二章 边缘事件新论
第一节 张彭春四次公开演讲
(一) 中国京剧艺术精华
(二) 中国京剧表演模式
(三) 中国文化价值
(四) 京剧舞台现代趋势
第二节 日本筒井剧团演出
(一) 筒井剧团背景
(二) 媒体比较中日戏剧
(三) 中日戏剧异同之思考
第三节 名誉博士的效用
(一) 波摩那学院名誉博士
(二) 南加大荣誉博士学位
第十三章 边缘人物新探
第一节 记者梅其驹
(一) 梅其驹其人其事
(二) 跨文化见识
第二节 报幕员杨秀
(一) 杨秀其人
(一) 非凡解说
(二) 积极影响
第三节 百老汇经纪人哈普克氏
(一) 戏院经理哈普钦斯
(二) 著名经纪人哈普克氏
第四节 华人与唐人街助推
(一) 梅兰芳与华人关系
(二) 剧场冲突
(三) 华人的特殊待遇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我们对梅兰芳访美研究的兴趣,始于纽约聊斋2021 年 10 月 30 日的一次线上沙龙(聊斋为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个学术平台)。当时的主讲嘉宾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导演兼演员吕锁森,演讲题目是“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其中关于梅兰芳 1930 年的美国之行给了我们灵感,促使我们找到了很多珍贵资料,并开始合作研究。2022 年 2 月 19 日,应 国卡特中心邀请,我们以“1930 年梅兰芳访美的京剧外交为何成功?为何难 以再现?”为题,作了线上演讲。
此后两年,我们持续挖掘资料、潜心研究,合作发表了 11 篇有关梅兰芳访美的学术论文,从京剧外交、跨文化交流和史实考证等三大维度,对梅兰芳访美演出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梅兰芳在美六个月的活动,以天为单位,进行了微观而又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本书从全书策划、体裁风格、章节安排、内容结构等总体思路,皆由我们 共同商定、实施。我们一起讨论提纲,但各司其职,撰写不同篇章,相互提供信息、审阅修改。例如,“序言”和“导论”由洪朝辉主撰,董存发辅助;“每 日实录篇”由董存发负责资料收集与取舍、架构设计与文字起草,洪朝辉负责每部分的小结;“跨文化研究篇”由洪朝辉负责主题理论、方法运用、资料取舍和全文起草,董存发提供资料;同时,董存发负责主撰“史实考证篇”,洪朝辉提供理论依据、史料甄选和文本起草;最后,由洪朝辉撰写后记,负责复核、校对。除“导论”“每日实录篇”和后记之外,本书的主要章节(第五至第十三章)已在中国内地和澳门的学术刊物发表,但本书对所有论文进行了大量的重组与增删,部分章节进行了重写、 许多资料进行了更新与充实。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二人合作的“奇葩”经历。新冠疫情期间,尽管董存发 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洪朝辉工作在美国纽约,但我们在纽约聊斋线上沙龙“相识”,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我们不期而遇,发现了共同的兴趣,并开始合 作。尽管我们合作无间地完成了11篇论文和全书,却从未谋面。我们彼此之间的认可与信任,是学术合作的基础;研究历史的共同经历与技能,成为跨国合作的保证; 双方的默契沟通和高效运作,是本书得以在两年内顺利完成的动力。尤其是,我们对梅兰芳 1930 年访美演出的意义,存在一致的认同,因为这是中学西传的伟业、中美文化交流的福音、中美学术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对促进中美学术文化交流,也具有现实意义。
2024 年是梅兰芳诞辰 130周年和梅兰芳访美 94 周年的纪念。我们将合作成果奉献给读者,包括梅兰芳访美的每日行踪、史实厘清、研究新探、文献参考、珍贵照片等,希望本书为中国京剧首次“西游”的历史过程,提供翔实而又新颖的印记,同时,时值 2025 年,此书也可视为梅兰芳访美 95 周年的特别追溯与纪念。
本书的主标题“只此芳华”,表示梅兰芳访美不仅史无前例,而且近百年来难以复制和超越,只此盛况、唯此一次。另外,“芳”取自梅兰芳名,“华”则取自梅大师的字“畹华”,而且,“芳华”体现了梅兰芳时年36岁的美好和灿烂年华,更展示了访美演出曲目的美轮美奂,在美国各地舞台呈现绚烂美丽的中华风姿。本书的副标题“梅兰芳访美实录与研究”,旨在重现梅兰芳访美的每日实录、考证梅兰芳访美的细节,并多视角研究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原因。
在此,我们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书的帮助与启发,包括戏剧专家吕锁森、傅谨、冯伟、江棘、张诗洋、李如茹和冯光宇等;文学专家陆胤、黄易居、李同路、商伟和沈澜等;史学专家徐国琦、王笛、陈勇、孙怡和陈丹丹等;哲学专家郑开和韩爱国等;图书馆学专家刘静、程健、程洪和李唐等。感谢发表我们论文的各个学术杂志,包括《澎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复旦学报》 《南国学术》《戏曲艺术》《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文化遗产》《梅兰芳学刊》《世纪》 等。也感谢中华书局(香港)、学苑出版社(北京)、华品文创(台北)出版公司的指正。尤其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专业缜密和一丝不苟的审读和编辑;在全书的筹划、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上海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世纪》主编沈飞德始终不渝的帮助和支持。
在当今电子媒体和纷杂信息充斥的环境下,如果没有以上专家学者的真诚帮助,恐怕这个象牙塔里咬文嚼字的纸本册子,只能束之高阁了!为此,我们两位作者,心存感激,念兹在兹!
当然,书中的所有缺失,皆由作者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