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HK$
74.8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HK$
86.9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89.4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HK$
141.9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HK$
164.8
|
編輯推薦: |
比特币不产生收益,其内在价值为零,但人们为何还是花数百、数千甚至数万美元去购买比特币?
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科学超级大国,但为何有75%的美国人相信超自然现象?
有些人为何更愿意相信科学家会精心地设计骗局,而不相信科学家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为何说如今真正的危险不是计算机比我们聪明,而是我们以为计算机比我们聪明并由此信任它们去作重要决策?
科学为什么不被信任?
因为科学正受到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的攻击。
虚假故事、误导视频和操纵性的社交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这些内容放大并蔓延了人们对精英阶层的普遍不信任,尤其是对科学家的不信任。
数据歪曲是科学家对实证证据需求作出的理性反应,但它正在破坏科学诚信。
数据挖掘的诱惑很难抗拒,因为科学家创造的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机使其变得如此容易。科学家创造了大数据和分析大数据的工具,但两者都为科学家制造了更多让他们尴尬和损害他们信誉的机会。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数据太少,而是我们的数据太多了。
要抵御这些对科学的攻击是相当困难的,但这是一场值得去打的战斗。
|
內容簡介: |
普罗大众为何会被打着科学旗号的信息欺骗,甚而转向质疑科学?从比特币到超自然现象,从总统选举到股票价格,从形形色色的数据欺诈到言过其实的人工智能,本书以晓畅直白的语言、诙谐犀利的笔触,通过对丰富的实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深入阐述了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给科学的可信度带来的威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是由科学本身创造和推动的,科学家的声誉正在被科学家所发明的工具削弱。虚假信息通过科学家发明的互联网广为传播;对实证证据和统计显著性的科学需求催生了数据歪曲;科学家创造的大数据和性能强大的计算机使数据挖掘变得轻而易举。全书论述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不仅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而且提出了积极应对之道,极富启发作用和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加里·史密斯(Gary Smith),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波莫纳学院弗莱彻·琼斯经济学教授。曾在耶鲁大学任教7年,两度获得教学奖,撰写(或合著)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15本书。其研究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商业周刊》《福布斯》等媒体广泛报道。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科学永远有春天
孙强老师又要出新的科普译作了—《不被信任的科学》,原著作者加里·史密斯(GarySmith)是科普畅销书《人工智能错觉》(TheAIDelusion,2018年)的作者。《不被信任的科学》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数智时代人类对科学的信任危机。我读了全书译稿,颇有感触和共鸣,借此谈谈我对科学的看法和思考。
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诞生的时间较晚,只有短短的四五百年。科学不同于宗教,它是以世界具有可理解性这一理念为前提不断发展的,旨在为人类提供对客观实在的准确描述。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在推进人类科学进步的征程中功不可没,他提出的“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的核心标准。具体来说,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不能提供对实在的最准确描述,而充其量只是暂时正确的,仅能提供对实在近似准确的描述,直到被证伪的那一天。这一思想恰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让每个学科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内容上也愈加丰富,从而逐渐接近对实在的最佳描述。
瑞典作家克里斯特·斯图马克(ChristerSturmark)在其《点燃理性的火焰》(ToLighttheFlameofReason:ClearThinkingfortheTwenty-FirstCentury)一书中提到,科学是一种通过试错来探索世界的高度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同时,他明确指出,科学有其自身发展的原则—试验与犯错、理论与实验、证实与反驳,这也应该是科学进步的演化法则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如磐石的铁律,科学大旗才能屹立不倒,与伪科学鏖战数个世纪,击碎了一个又一个伪科学泡沫,仍然熠熠生辉,普照全人类。
古往今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很多人都会被各种奇谈怪论迷惑。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科学的进步滞后于人类的幻想;另一方面是荒谬与妄念反反复复地充斥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让伪历史、伪科学和阴谋论不断膨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这些反科学言论的蔓延和肆虐。
近年来,自媒体已成为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之一,这种新的媒介形式改善了生活,疗愈了身心,但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熔炉,需要宽容与治理并举、发扬与防范共存,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自媒体创作者坚守道德良知的底线,遵守各项法规,也需要受众擦亮眼睛,提高自己的科学认知,以敏锐的视角看待各种新奇新鲜的事物与现象,以开放的格局看待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不被信任的科学》一书正是在众多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间窗口期问世的:人们对科学知识求知若渴,但又怕被虚假信息欺骗;人们渴望拥抱这个激动人心的数智时代,却又担心被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蒙蔽了双眼,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借用英国伟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在其名著《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开篇里的那句话:“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
《不被信任的科学》这本书的作者史密斯将人们对科学或科学家的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虚假信息、数据歪曲和数据挖掘,不仅清晰、敏锐而又掷地有声地阐明了每个方面的来龙去脉,而且梳理出了26条简明且实用的行动路径。这些路径不仅是一条条良策,也是面向人类美好未来的壮举。
总之,这是一本重拾人类对科学的信任的好书,不仅说理脉络清晰,而且叙事案例鲜活、典型并富有趣味性,译文流畅而清朗,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学爱好者以及社会大众阅读、学习和参考。
希望本书早日问世,以飨读者。
史忠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得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