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HK$
152.9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HK$
1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HK$
151.8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62.8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HK$
6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HK$
64.9

《
失控的孤独
》
售價:HK$
61.6

《
怀疑:破解天才困惑与凡人焦虑的心理谜题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美国中学特级教师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开辟认知学习历史的新思路。
|
內容簡介: |
假如你是校长,要处理一起学生打架事件,证人的证词都不同,也没有人撒谎,那么你该如何作出分析和判断呢?是什么让一个人的说法比另一个人的说法更加可信呢?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在《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中,每堂课都由这样的开放式提问开始。美国洛杉矶威尼斯中学教师丹尼尔·布切里摒弃了传统“施与受”的教学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门与众不同的历史课。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美国特级教师的历史课》以白描的方式展示了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如何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阅读多样性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建立联系,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技能和方法去探究历史事实的真相; 通过让学生完成对历史项目的家庭写作任务,训练学生批判性整合的能力……
在这门历史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成了侦查历史真相的侦探。每堂课都有一个历史议题等待学生们去侦破,每堂课都能让参与者有新发现……而最重要的不是教历史,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關於作者: |
程修凡
----------------------------
程修凡,南京人,中外交流史研究生在读。高中随父母前往美国加州访学,就读于洛杉矶一所公立学校(威尼斯中学)。当地的历史老师丹尼尔·布切里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给了修凡特殊的学习体验。回国后,修凡重新整理了历史课的资料以及上课流程并撰写成书,生动再现了这门不一样的历史课。
|
目錄:
|
推荐序一 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1
推荐序二 批判性思维之旅 ....................................................................................5
上篇 议题讨论型课堂
第一章 历史课的开场白:午餐打架事件 ................................................... 003
第二章 启蒙运动与美国立国 .......................................................................... 008
一、一张家庭作业纸 / 009
二、一堂让我目瞪口呆的讨论课 / 012
三、来不及做笔记的“一言堂” / 014
四、理性或罪性——哪个是美国政府的奠基? / 017
五、我的探索:美国真的是基督教立国吗? / 023
第三章 “犹太人大屠杀”:一份完整的教案.............................................. 032
一、“快速阅读”与“地理技能” / 032
二、他者与仇恨金字塔 / 034
三、勒尚邦的勇气 / 038
四、bystander 和 upstander:复杂的道德和公民问题 / 045
五、中学生排斥案 / 057
第四章 冷战时期的拉美:美国是主动干涉还是被动卷入? ............... 063
一、危地马拉 / 064
二、古巴 / 068
三、智利 / 073
四、拉美的课堂项目 / 076
第五章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 .......................................................................... 078
一、阅读一手文献 / 079
二、考察两种教科书的不同记载 / 083
三、解读不同立场的文献 / 085
四、进入历史的语境中阅读 / 091
五、一堂专门的文献评估课 / 097
第六章 读图读历史 ............................................................................................ 101
一、图片侦查:“透过艺术看历史”和“图解历史” / 101
二、解读政治卡通:“画廊行走活动” / 108
三、运用地理技能 / 112
四、运用视觉资料探索历史议题 / 115
第七章 通过历史课训练批判性思维 ............................................................ 118
一、概念的力量 / 118
二、批判性思维和十七项历史技能 / 125
三、讨论历史议题模块训练的主要技能 / 131
第八章 1968 年:全球视野............................................................................. 138
一、音乐中的 1960 年代 / 139
二、《休伦港宣言》 / 143
三、1968 年的四个抗议 / 146
四、如何评价 1968 年? / 150
下篇 历史项目研究
第九章 历史项目:探索性学习...................................................................... 157
一、章节项目 / 158
二、期末考试项目 / 160
三、“历史学家小组”展示项目:个人项目和团队合作项目 / 162
第十章 人物研究:为什么曼德拉被广泛纪念?...................................... 166
一、美国教材中的曼德拉 / 167
二、为什么是曼德拉而不是德克勒克? / 170
三、曼德拉象征了什么? / 172
四、为什么曼德拉成为美国英雄? / 180
第十一章 自选项目:“二战”中被忽略的中国 ........................................ 184
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南京大屠杀 / 185
二、三方文献考察南京大屠杀 / 187
三、“二战”中被忽略的中国 / 189
四、我的探索:美国教科书为何忽略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 / 195
五、被夸大的美国 / 198
第十二章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上) ............................................... 201
一、古代中国:孔子和家庭价值观 / 203
二、中国的文化变迁 / 208
第十三章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中) ............................................... 216
一、美国教科书中的“清王朝衰亡” / 217
二、英雄与“他者”:美国教科书的叙述角度 / 223
三、我的探索:美国真的是关心中国生死存亡的英雄吗? / 226
四、我的探索:门户开放政策来得早些就能阻止义和团运动吗? / 232
第十四章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下) ............................................... 236
一、美国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 / 236
二、我的探索:为何美国教科书说辛亥无革命? / 240
三、美国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 / 247
后 记 ........................................................................................................................ 254
附 录 技能培养手册 ........................................................................................ 256
|
內容試閱:
|
当我说我的职业是历史教师时,那些成年人不知道多少次告诉我:“上学时,我恨历史课,那可真是一门最枯燥无聊的课程。”尽管我能理解他们的感受,但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实在感到难堪。仅仅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历史这门课程对所有人都可能是最枯燥无聊的。然而历史本身绝对不是这样,枯燥无聊的只是历史教学的过程和理念,以及其背后的目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固化了“教师是权威的专家”这种思路,学生只能听教师讲授知识,教师会罗列出史实让学生们记住,并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们记住了多少。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反而鼓励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此一来,教育只是提高了学生的背诵能力和记忆力,而非理解力和批判力。
历史不可以这么教!老师只传授学生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日期是不行的。学生的脑袋不是一个敞开的盒子,等着你往里面装东西,而这些东西只是用来应对考试,考试过后就被永远抛弃。我们本应该是教学生去“研究历史”,而不是教学生“历史”。学生必须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一个老师对着学生讲述历史,只要求学生记笔记,很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测试后继续一个人讲述历史——想一想有什么比这个更被动的课堂呢?
实际上,一个教师必须擅长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理所当然,教师确实应该是一个熟悉自己教授内容的专家,然而,教师也应该是一位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推进者。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既包括历史内容目标也包括历史思维技能训练目标。然后要设计一个课程并营造一个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达成并超越这些学习目标。
我努力让我的学生们养成历史学家式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我们说的学科素养。我不仅对学生讲解那些有口皆碑的历史专家诠释过的历史,还邀请他们深入讨论。我使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发现之旅,我们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像历史学家一样讨论,像历史学家一样整合我们对历史问题的领悟。我的课堂是积极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因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历史是关于过去的讨论,如果学生只读教科书,那么他们只会从一个角度看历史并且以后会无条件地接受任何呈现给他们的信息;如果学生只听老师讲课,后果也是一样。任何时候,仅仅从一个角度讲授历史,我们都会极大地伤害到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向学生展示一个凝固的历史,而是要展现多变的历史。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时代的解释在改变,然而这个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学生能否像历史学家一样参与到理解和解析历史的过程中去?学生能不能考察不同来源的文献并形成自己的结论?学生能否评估历史学家和历史老师的观点?
我肯定地说:完全可以!就应该这样。我们要允许学生去批判性思考。我们必须向学生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他们需要自己构建各种历史主题的意义。有了这层认识之后,老师的地位只会变得愈加重要,因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所依据地解释过去,并且教会学生辨识哪些是没有根据的。
这样历史就会变成一门最令人兴奋的课程,学生从我这里得到的每一个历史议题,我都会提供一系列文献,这些文献向他们展示复杂的、差异极大的多种观点。接下来我会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对这些文献追本溯源去分辨其中的主观偏见和客观观点;我们将这些文献置于特定的语境,旨在基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献,然后将其与我们现在的理解相比较;我们让文献相互佐证,目的是检验它们是否可靠,然后对一个历史议题构建出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每天我的课堂都是从开放式的讨论开始的,这能够帮助学生预备当天的课程。讨论时我不做讲解,只提出问题,并激发课堂有更多的声音加入讨论。下一步,我们会观察视觉材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投入教学。在课程开始时我也会强调所有人必须参与,必须积极思考,然后我们开始进入训练历史思维的任务。提出一个历史核心问题后,我给学生发放具有多样性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通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仔细阅读文献,建立联系,形成历史观点。
我的课堂不会结束,除非师生们一起阅读过,一起讨论过,一起写作分享过。学生们享受这个课堂,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投入和付出会获得超值的回报。他们是一切。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锻炼理解力。可以说,历史老师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不断互动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来探讨历史,建立属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框架。历史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内容服务商”,而不仅仅是“内容提供者”。或许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课堂上教历史,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的能力。
修凡是个令我难忘的学生,我很珍惜有这样的机会成为他世界历史课的老师。我相信我从他那里学到的和他从我这里学到的一样多。修凡每天都勤奋学习,他总是把课本带到课堂上,尽管我的课堂并不要求带课本。上课前,他会打开课本阅读,阅读的时候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情。开始上课时,他会合上书本,聚精会神地投入我们探讨的历史议题当中。那一年我最喜欢的日子就是和修凡一起探讨世界历史课程中与中国相关的部分。很幸运有机会透过修凡的视角,我知道了中国历史课是如何教授这些内容以及中美在教授这些内容时的差异。我希望每一个美国老师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给中国的学生和教师,这本书能让他们看到美国历史教学是什么样的。同时也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有志成为教师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只要他认为培养积极参与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于我们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