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国宝播迁 抗战时期北平文物迁移纪实

書城自編碼: 414511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者: 李守义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207786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售價:HK$ 107.8
《营造法原》解读
《 《营造法原》解读 》

售價:HK$ 184.8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編輯推薦:
故宫文物如何躲过日军掠夺?
抗战时期中华文脉如何延续??
100余幅照片全景再现中华国宝烽火万里长征的史诗壮举。
世界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人类文明守护奇迹。
內容簡介:
《国宝播迁:抗战时期北平文物迁移纪实》讲述了20世纪 30年代,在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历史时刻,为保护北平珍贵文物免遭日寇掠夺和战火损毁,故宫博物院、北平图书馆、历史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十余家文博与学术研究机构,发起并实施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文物大迁移。这场历时十余年、辗转数万里的文物播迁,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人类文明守护奇迹。此次文物迁移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文物保护层面,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關於作者:
李守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近代博物馆史、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史、清内阁大库档案播迁史的研究。著有《民国书影》《向史而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12—1949)》《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1912—2012)》(合著)等;主编《国博名家丛书——王宏钧卷》《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卷》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紫禁城》史知识》《博物院》等报刊发《中国博物馆》表论文30余篇。
目錄
自序 001
第一章 国宝何去——战争阴影下北平文物的迁留抉择 001
一、时局骤变 002
二、迁留之辩 014
第二章 南迁首途——历史语言研究所开文物迁移先河 041
一、南迁沪宁 044
二、回迁北平 052
三、西迁李庄 055
四、苏联艺展 062
五、回迁及迁台 075
第三章 “沪上寓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万里征程 077
一、南迁上海 084
二、沪上检点 092
三、伦敦艺展 100
四、烽火西行 111
五、苏联艺展 120
六、文化播迁 126
七、东归与迁台 134
第四章 端门含章——历史博物馆文物的迁移始末 143
一、南迁准备 146
二、南迁沪宁 150
三、西迁昆明 169
四、东归及迁台 171
第五章 宝蕴藏珍——古物陈列所文物的战时迁移与战后分流 175
一、南迁沪宁 182
二、西迁川渝 188
三、东归与迁台 192
第六章 颐和御宝——颐和园文物的烽火征程 207
一、南迁准备 211
二、迁存沪宁 214
三、所谓“颐和园古物被盗案” 224
四、西迁与东归 229
五、北返与再分配 232
第七章 陈仓石鼓——国子监石鼓的守护之路 237
一、南迁存宁 243
二、西迁入蜀 250
三、东归与北返 254
第八章 文津元典——北平图书馆古籍善本的迁移之旅 259
一、寄存平津 264
二、南迁宁沪 272
三、运存美国 280
四、存沪藏书迁回“京馆” 292
五、寄存图书的清点与回迁 293
第九章 流沙坠简——西北科学考查团所获居延汉简的跨国抢救 299
一、“偷运”汉简 309
二、移存香港 317
三、转运美国 323
四、汉简运台 330
第十章 功侔鲁壁——北平文物迁移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335
一、文物迁移参与机构多、数量大 337
二、文物迁移历时长、范围广 339
三、文物迁移组织多元、协同程度高 342
四、文物迁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347
后记 353
內容試閱
自序
20 世纪 30 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北平城危在旦夕之际,文物的命运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围绕文物是否迁移,文化界、政界乃至全社会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人建议文物就地保存,誓与文物共存亡;也有人主张未雨绸缪,对文物进行转移,以免毁于战火。最终在蔡元培、易培基、傅斯年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国民政府做出了对文物进行迁移的决策,这一决定标志着一场规模空前、艰苦卓绝的国宝播迁悄然展开。
北平文物迁移涉及多个文化机构的珍贵文物,包括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甲骨、故宫博物院的皇家珍藏、历史博物馆的国学旧藏、古物陈列所的两宫遗萃、颐和园的清宫旧藏、国子监的千年石鼓、北平图书馆的珍本典籍、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居延汉简等。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在战争威胁下被迫进行多次转移,迁移路线从北平到上海,从南京到宝鸡,从长沙到重庆、昆明,部分文物甚至远赴海外躲避战火。文物的每一次迁移,保护工作都面临多重挑战:运输途中,敌机轰炸、道路塌方、匪患滋扰、经费短缺等问题接踵而至;存藏期间,潮湿霉变、虫蛀鼠害、盗窃觊觎、战火威胁等危机如影随形。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文物守护者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守护着民族的文化命脉。
本书基于对档案文献、当事人书信及回忆录等史料的系统梳理,全面重构了抗战前后北平地区八家主要文物收藏机构的文物迁移历程,生动再现了那段鲜为人知却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珍贵文物如何被秘密装箱启运?如何穿越烽火连天的千里险途,安然抵达西南腹地?如何在战时困境中远赴海外参加国际展览,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何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暂得栖身?又如何因历史变局而最终分藏海峡两岸,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
本书各章题目采用主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主标题力求用精练的短句呈现核心观点,副标题则是对主标题的延伸阐释,界定了研究范围。开篇“国宝何去”呈现国难之际因文物迁留而引起的争论,揭示文物南迁决策背后的博弈。“南迁首途”聚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率先开启文物迁移行动的经过。“沪上寓公”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的迁移历程及相关展览活动。“沪上寓公”是指故宫博物院文物暂存上海期间,马衡别出心裁地用“沪”“上”“寓”“公”四个字分别代指原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的文物箱件,“寓公”一词,反映了故宫博物院国宝流离失所的境遇。“端门含章”叙述了历史博物馆文物迁移始末。端门是历史博物馆馆址所在,为存放大量文物之地,“含章”二字指代馆藏珍贵文物。“宝蕴藏珍”记述了古物陈列所文物战时迁移及战后划归故宫博物院的历程。宝蕴楼作为古物陈列所库房,见证了这段历史。“颐和御宝”与“陈仓石鼓”两章,分别记录了颐和园皇家珍藏与国子监千年石鼓的播迁故事。“文津元典”与“流沙坠简”两章,则叙述了北平图书馆典籍文献与西北科学考查团居延汉简的抢救历程。终章“功侔鲁壁”总结了北平文物迁移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抗战胜利后,马衡曾手书“功侔鲁壁”匾额赠予四川安谷镇,意在将当地民众的护宝功绩与“孔壁藏书”的文化意义相提并论。
北平文物的迁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文物大迁移长达十几年,播迁十余省,行程数万里。抗战时南迁上海、南京,西迁长沙、南昌、宝鸡、汉中、重庆、贵阳、昆明、安顺、巴县、峨眉、乐山、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又经历了集中重庆、东归南京、迁移台湾和北返北平。文物守护者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创造了战火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尤为可贵的是,文物迁移期间,文物守护者克服各种困难,在上海、南京、贵阳、李庄、重庆、成都,甚至远赴伦敦、莫斯科等地举办和参与了多个展览,弘扬了民族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抗战热情。
北平文物迁移过程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文物始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保存基本完整。其原因不仅是各文化机构之间相互协同配合,更是内政部、铁道部、军政部、财政部等行政单位与诸多地方政府、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为文物迁移、保存提供了保障,体现了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其承载的家国记忆与民族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多方力量因文物而凝心聚力,联动协同保护文物的行为,是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彰显了 20 世纪 30 年代抗战烽火中的文物播迁,是一次全民护宝的伟大壮举。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文物迁移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保护”范畴。在民族存亡之际,这场跨越万里的文明守护,不仅映照出文物守护者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坚定担当,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那些颠沛辗转的国之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本书的写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思考。在全球局势依然动荡的今天,如何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危机中延续文明?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必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时局骤变
九一八事变与北平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其修筑的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发起猛烈进攻,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图 1-1)。9 月 19 日,关东军攻占北大营,占领沈阳,并迅速占领了南满、安奉铁路沿线的营口、田庄台、盖平(今盖州)、复县(今瓦房店)、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四平、公主岭、安东、凤城、本溪等重要城镇,日军侵华战火迅速在东北大地蔓延开来。随后,日本关东军又陆续向长春、敦化、通辽、新民等地发起进攻。至 9 月 25日,关东军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10 月 3 日,关东军开始进攻黑龙江;11 月 19 日,攻陷了省城齐齐哈尔。1932 年 1 月 3 日,日军占领锦州。关东军在占领锦州和辽西之后继续北上,于 2 月 5 日占领了哈尔滨。至此,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饱受战火摧残,日寇在东北地区肆意践踏,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逃避战火,大批民众涌入北平、天津、上海等城市,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据统计,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地区逃入关内的中国民众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不少涌入内地城市的难民生活没有着落,“率皆鸠形鹄面,破衣烂衫,厥形极惨”(图 1-2)。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北平各界人士的愤怒。北平文化界为抵抗日寇,救济难民,纷纷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1931年 9 月 24 日,北平 60 余所大中学校宣告成立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各大中学校学生成立请愿团和示威团,抗议日军侵略,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日到底;11 月 6 日至 13 日,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北平研究院、北平图书馆等 11 个文化机关联合举行展览,展览所得票款为“救济东北募集寒衣”。展览举办前,历史博物馆、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文化机关纷纷“添陈珍品”,以期吸引更多观众。
历史博物馆,分发掘、金石、模型、图表等十三大类,陈列新增定兴汉冢陶马土俑,易县燕下都陶器多件,并寄陈鲍奉宽氏旧藏清乾隆时生人徐白斋所绘戏曲春灯百幅,抹脸挂髯,悉与现时不同,不徒良工艺术之足珍,更可知百年来戏装之变迁。又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在该馆布置陈列室陈览清代入关前天命、天聪、崇德年间珍秘史料及历年在安阳发掘殷墟所得龟甲、牛首、鹿头、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白陶器等多种,三千年来之所遗留,此次始获供旧都人士之观览。中国营造学社近注意古代木质建筑,故此次亦在该馆设有陈列室,陈列蓟县之独乐寺、宝坻之广济寺实测图影帧等,皆距今千年之辽时名迹,该社费长时期研究之成绩品,此次特提供众览,当为关心建筑学者所乐闻。
因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人格事迹颇有其相当刺激性,为供国人鉴戒计”,历史博物馆于 1932 年 6 月 18 日至 26 日,举办了洪承畴遗物及史料展。展览文物经过精心选择,重要文物如“清兵犯锦州杏山血战情形各题奏”“吴三桂报兵部奏松锦失守、洪承畴被掳不屈死难情形”,以及洪承畴降清后领受五省经略新印、擒杀明瑞昌王朱谊泐及黄道周揭报等六十余件档案,并将调查北平故家时拍摄的洪氏故宅、冢墓破败情景等影片、拓本分别装裱。洪氏一生经历极富冲突性与戏剧性,其身后事也颇令人唏嘘。展览吸引了众多学术界人士、普通民众入馆观览。
1932 年 11 月 5 日至 14 日,历史博物馆又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古物保管委员会北平分会、北平研究院、天文陈列馆等八家机构,“以时值冬令,东北抗敌战士,饥寒交迫,苦痛滋甚,爰相集议,拟定联合开放展览,所有收入,全数购置寒衣,寄赠前方,以资救济”。“开放十天,各处售票数在九千元以上,全数交由朱子桥先生制备寒衣,汇寄前方”,用于东北抗敌战士御寒抗日。

“一·二八”事变与北平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为转移欧美各国对其侵占中国东北的注意力,又蓄意在上海制造事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上海的侵略。1932 年 1 月 18 日下午,5 名受到日本间谍唆使的日本僧人到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民族资本开办的织造厂——三友实业社生事,故意引发冲突。而之前日本间谍早已雇用打手扮成工人模样混入人群,冲突中,日方 5 人遭到不明人士攻击。日本指控攻击事件为中国工人所为,借口日本僧人被中国工人击伤,指使暴徒对三友实业社纵火、破坏,煽动日本侨民集会、闹事。1 月 21 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四项无理要求,即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上海市政府按照国民政府的指示,虽接受了日方提出的全部要求,但驻上海的日本海军却以保护侨民为由调兵遣将,向上海增派军舰,蓄意扩大事端。1932 年 1 月 28 日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图 1-3)。1932 年 3 月 3 日,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中日双方停战,5 月 5 日双方正式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要求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中国在交战区不得驻兵,日军可以留驻上海等,从而使上海门户大开,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受到损害,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条件。
“一·二八”事变的发生,不仅沉重打击了上海地区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严重破坏了当地高校、图书馆、出版社等机构的文化设施。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淞沪地区 16 所高校遭受破坏,其中 12 所高校的图书资料全部或部分遭到破坏;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日军飞机轰炸,其附设的东方图书馆被日军焚毁,其创办者张元济悲叹:“工厂、机器、设备都可重修,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搜集所得的几十万册书籍,今日毁于敌人炮火,是无从复得,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北平各文化机关,在控诉日寇暴行的同时,多次举办以筹款抗日为目的的特别展览,支援前方抗日将士,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北平文化界活动的核心主题。如 1932 年 3 月,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与历史博物馆在北平各界慰劳上海抗日将士大会集议,“决定联合开放三天,所得票价,全数汇沪作慰劳御日将士之用。其日期系由本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故宫博物院中西两路并开,券价只收五角;古物陈列所新开陈列室数处,连同文华、武英、三大殿均按半价收费,共为一元二角五分;历史博物馆除全部开放外,并邀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襄盛举,特在该馆午门楼上另辟精室,陈列该所近二年来整理内阁大库所得各项明清两代文献重要案卷云”(图 1-4)。“当国难采自《大公报》,1932 年 3 月 17 日日亟之际”,为鼓舞民族士气,1932 年 10 月,历史博物馆特从藏品中搜集关于明代倭寇史料,加以陈览,借以唤起世人对日寇的警惕。展览除借陈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关明代倭寇事迹档案多通并倭书等件外,还仿绘抗倭英雄戚继光肖像,并万历年间明朝封平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诰命写真等,以恢弘民族士气。展览举办一星期,来参观者甚夥,而尤以学术界人士为多。
变局下的文物保护筹划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城便已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一·二八”事变,更让北平民众意识到了战争的紧迫感、危机感,深切地感受到战争就在身边,战争就在眼前。署名“大任”的作者在《谬哉定北平为文化城之建议——正告北平教育界》一文中敏锐地意识到日本侵华野心的日益膨胀,以及随时向华北地区扩大战事的可能性。
诸位还要切实明白:日本的野心是很显著的,他不侵吞华北便不能保全伪“满洲国”,不保全伪“满洲国”,便不能称霸太平洋。所以在最近的将来,——也许就是民国二二年吧,他必定有一天占领河北、山东一带的。他本来就在北平城内驻有军队,从北平沿北宁铁路,从天津塘沽,一直到榆关、秦皇岛,都有军队驻扎,天津又有根深蒂固的租界,所以他不动则已,要动则一个晚上就可以平稳的占领北平、天津,三日便可以占领河北、山东各要埠,像九一八占领辽宁、吉林一样的快。
显而易见,作者在揭露日本侵华野心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决心与力量存在着悲观情绪,认为日军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占领北平、天津。但时局确实已非常紧迫,1931 年 11 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策动“天津事变”,挟持溥仪出关,逼中国驻军退出天津,“平市谣诼繁兴,几至一夕数惊”a。面对战火中文物或遭毁坏或被掠夺的两种命运,作为庋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的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历史博物馆、北平图书馆、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多家机构以及关心文物安全的各界人士,在这一变局下,为确保文物安全,未雨绸缪,开始筹划制定相应措施,如有的建议将文物装箱移入北平或天津的租界,有的建议划北平为文化城以避免战火,有的建议将珍贵文物装箱南迁等。这些考虑决非杞人忧天。早在 1894 年,日本宫中顾问官兼帝国博物馆总馆长九鬼隆一便制定了《战时清国宝物搜集方法要旨》,公然宣称“搜集大陆邻邦的遗存品乃属学术上最大之要务”,更赤裸裸地表示,“战时搜集之便,比平时易以低廉之价格得到名品”,“比平时易有搬运重物品之方法”,“战时搜集毫不悖国际公法之通义”,把搜刮邻国的文物称为“雄进国家财产”和“发扬国威”。1931 至 1933 年日寇侵华期间的事实也证明了文物留存北平的风险。据伪满文教部记载,1931 年东北被日军侵占后,文物图书被严重毁坏或疯狂掠夺,仅 1932 年 3 月至 7 月间,日伪当局就在东北焚书 650 余万册;1932 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中,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的东方图书馆被焚毁一空,五层大厦仅剩断壁残垣,馆藏几十万册中外文书刊、善本古籍损失殆尽,时人有“申沪烽烟,南地图书尽丧”之语(图 1-5)。有鉴于此,社会各界才为保护文物的安全提出多项建议。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文物何去何从,是就地安置还是迁移保存?成为了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方甚至因意见不同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