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娜·卡列尼娜 全2册 插图珍藏版
》
售價:HK$
393.8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HK$
76.8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HK$
85.8

《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售價:HK$
71.5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售價:HK$
44.0

《
好风景
》
售價:HK$
47.1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HK$
61.6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科学的理论,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真实的案例,展示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掌控力
实用的技巧,指导家长引领孩子迈向独立与自信
本书覆盖家庭生活与校园日常,借助鲜活案例,直观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情境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掌控力,形成自主意识与责任感;细致入微地指导家长如何引领孩子迈向独立与自信,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构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学会承担责任,并在逆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內容簡介: |
自我掌控力,不仅是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内生力量,更是他们未来驾驭复杂多变世界的关键能力。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掌控力是他们自信、独立与幸福的基石。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让孩子掌控自己》借助鲜活的案例,直观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情境中培养孩子的自我掌控力,深刻剖析了如何助力孩子在生活中发掘自己的内驱力,形成自主意识与责任感。本书覆盖家庭生活与校园日常,细致入微地指导家长如何引领孩子迈向独立与自信,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构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学会承担责任,并在逆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關於作者: |
林甲针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温州市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出版《从“教育”到“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工作》《感受孩子的感受——青春期,与家长说》等著作14部。
杨海雁 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坛新秀,深耕心理健康教育18年,发表《运用正念认知疗法缓解高中生考试焦虑的探索》等论文13篇,个案辅导近2500个小时。
|
目錄:
|
序 言 / 001
自 序 / 005
壹 掌控感缺失的背后是父母边界不清 / 009
父母过度安排,导致孩子的掌控感被剥夺 / 011
期望越高,越接受不了平凡的自己 / 011
控制越强,孩子的反抗意识越强 / 019
父母越依赖孩子,孩子越想逃离父母管控 / 027
多次转学,我放弃了自己的决策权 / 034
病态共生,我成了别人眼中的“妈宝” / 040
用燃烧自己的方式爱孩子,本质上就是索取 / 048
给你我的全部,你是我今生唯一的赌注 / 048
只要你好好学习,我砸锅卖铁都可以 / 054
我唠叨,是不想让你过和我一样的生活 / 062
讨好你、怕你,没想到是你人生走向悲剧的开始 / 069
陪读、包办,没想到家都散了 / 074
亲子依恋不够,孩子丧失掌控感 / 081
放学后,我回到了姑姑家 / 082
“全托”的人生,使生命虚无 / 088
影子爸爸,让孩子伤痕累累 / 094
焦虑的我,一个晚上给男朋友打了107个电话 / 100
无力感,让我不想走近你 / 104
贰 让孩子有掌控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石 / 111
关系先于教育,良好关系促进掌控感形成 / 113
接纳自己,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 / 113
夫妻关系是家庭第一关系 / 121
情绪稳定,是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128
先有能量后有爱,爱才有营养 / 135
看见就是最大的疗愈 / 142
孩子在自我选择中获得掌控感 / 149
生命,因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 / 149
放手,会使我成长得更好 / 157
丢失了自己的生活,我真的帮助到孩子了吗? / 164
在困境中重建认知与希望 / 172
累积小成功,成就大梦想 / 179
增强掌控感,促进孩子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 186
热爱,让孩子拥有自我探索的能力 / 186
以平常心对无常事,把孩子的命运还给孩子 / 193
见证孩子在一次次突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199
经历四个周期后,蛰居的孩子会重新启程 / 206
促进孩子社会化是父母的必修课 / 216
|
內容試閱:
|
序 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代中国家长伴随着经济腾飞而成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更高的期待,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容易缺少边界感,对孩子的爱表现出一些过度甚至有极端的行为。
一是过度安排。大事小事,父母都拼尽全力为孩子安排,“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学科补习、才艺培训及竞赛辅导,孩子的每日行程精确到分钟;周末被奥数、钢琴、编程等课程占据,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时间和自主探索精神;家长以“全面发展”为由压缩孩子睡眠和运动时间;有些孩子甚至进入大学之后,选宿舍、选室友、选课程等家长都全程陪同,事无巨细地帮孩子安排。
二是极端的爱。一些父母把孩子视为人生的全部,为孩子可以付出所有,如放弃事业、全天候陪读;“砸锅卖铁”,掏空积蓄支付天价补习费用,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无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纵容不合理要求;过度保护,杜绝一切风险体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情感绑架,将自我价值转嫁给子女,强迫孩子背负家族使命,考取名校;侵入式关怀,监控孩子社交,干预交友甚至恋爱。
父母这种极端的爱,是一种自我缺失、缺少边界感的表现,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实质是恐惧分离的心理投射;对孩子而言,这种极端的爱让他们难以承受,感到窒息,甚至想逃离。家长剥夺孩子的试错权,会催生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
林甲针老师是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与我相识多年。从职高校长、教科所所长到特级心理教师,林老师一直深耕在教学一线,持续不断地为学生与家长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林甲针老师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中敏锐地看到了当代中国家长过度甚至极端的爱对自身及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同时也洞察到了这种心理伤害的本质——孩子丧失掌控感。
掌控感是自己能够主导事情、拥有决策权的内在感觉。没有掌控感,个体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逆反。当个体觉得自主权被剥夺时,往往会通过做相反的事情来重新获得自主权。
第二种反应是无助。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对结果几乎无法掌控时,会产生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不太严重的事情时没有信心去面对、不敢尝试、退缩甚至放弃。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能力会不断弱化,无法独立决策,遇事犹豫退缩;低自尊与无力感滋生,因长期被动服从而怀疑自我价值。成年后易形成回避型人格,面对挑战时回避责任或过度自责。根源在于自主权被剥夺,阻碍了“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发展,抑制了独立人格的形成。
林甲针老师在多年咨询中积累了一个个沉重、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向父母展示了过度安排及极端的爱是如何导致孩子缺失掌控感,对孩子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让父母看到掌控感对孩子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引导父母从建立良好关系、引导孩子自我觉醒以及体验成功等环节帮助孩子发展、感受并增强掌控感。
本书用反思性的文字记录了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心理学上的掌控感对孩子全方位成长的影响,警醒家长反思自我。同时,借助生动的案例让家长看到如何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发展并增强掌控感,提高孩子对获得掌控感的迫切需求,与孩子共同成长!
是为序!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庞红卫
2025.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