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枫桥经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史料与研究

書城自編碼: 414508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卢芳霞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3062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0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HK$ 389.4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HK$ 141.9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HK$ 164.8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HK$ 74.8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售價:HK$ 108.9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HK$ 86.9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HK$ 86.9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敦煌石窟乐舞图像研究 》

售價:HK$ 184.8

編輯推薦:
本书对流动人口基层治理中“枫桥经验”从1963年至2023年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搜集与整理,集中展现了流动人口服务治理中教育改造、综合管理、服务管理、融合治理四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內容簡介:
《“枫桥经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史料与研究》一书共计搜集115份史料。通过详实的史料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枫桥经验”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60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不同阶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嬗变刻画出“枫桥经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内在逻辑转向,从而得出60年来“枫桥经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启示,为今后中国流动人口服务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關於作者:
卢芳霞,浙江警察学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教授,浙江省法学会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枫桥经验”著作和教材8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治理研究》等刊物发表“枫桥经验”论文40余篇。为“枫桥经验”50、55、60周年纪念大会筹备理论总结组成员。曾在枫桥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推动“枫桥经验”十大创新项目。到中央党校、公安部和全国各地宣讲“枫桥经验”。
目錄
导论
第一章 “枫桥经验”与流动人口教育改造(1963—1978年)
1.1流动人口教育改造的调研报告
1.2流动人口教育改造的工作总结
1.3流动人口教育改造的典型案例
第二章 “枫桥经验”与流动人口综合管理(1979—2002年)
2.1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政策文件
2.2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调研报告
2.3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工作总结
2.4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典型案例
2.5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其他史料
第三章 “枫桥经验”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003—2012年)
3.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政策文件
3.2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调研报告
3.3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工作总结
3.4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典型案例
3.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其他史料
第四章 “枫桥经验”与流动人口融合治理(2013—2023年)
4.1流动人口融合治理的政策文件
4.2流动人口融合治理的调研报告
4.3流动人口融合治理的工作总结
4.4流动人口融合治理的典型案例
4.5流动人口融合治理的其他史料
参考文献
编写说明
內容試閱
“枫桥经验”的精髓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领导下依靠群众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作为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的重大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领导下通过多元共治的路径、体系和机制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社会基层和萌芽状态,这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应有之义。多元共治的路径、体系和机制建设是同塑共筑的关系。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建设,推动着矛盾纠纷多元共治体系建设,形成了矛盾纠纷多元共治的特色路径。
1.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群众路线,并不断深化群众路线的认识和实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枫桥经验”是在中国基层治理中贯彻实施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在“枫桥经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教育改造“四类分子”,还是帮扶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枫桥经验”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随着不同时期形势变化、党和国家的任务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引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面旗帜。从诸暨县法院1963年关于调解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1965年诸暨县枫桥人民法庭工作总结,以及草塔公社党委1978年关于推广“枫桥经验”、搞好民事调解工作的经验介绍等来看,在打击敌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枫桥经验”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方针,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如枫桥法庭在下乡巡回办案时,采取法庭干部、调解组织、群众三结合的方法,依靠基层干部和群众查清事实、摸准当事人的“活思想”、做好思想工作,在半个月时间内解决各种生产权益纠纷两百多件,促进了农业发展。
正是坚持和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枫桥经验”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且始终注重群众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建设,不断开拓进取。如改革开放之后,“枫桥经验”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理,收到了案件较少、治安稳定、经济发展的效果,枫桥区近十年年均刑事案件法案数和捕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点九六和万分之一点四六,明显低于全省和绍兴市的平均比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枫桥经验”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多元解决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2.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前端和基础性作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发轫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现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内容,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枫桥经验”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过程中,将人民调解作为依靠群众的重要渠道,始终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
早在20世纪50年代,诸暨乡镇都已建立了各级调解组织。1958年6月,全县64个乡镇调解委员会(简称“调委会”)全部更名为调处委员会,848个农业社(村)建立了调处小组。1961年后恢复原称,此后诸暨的人民调解发展相对迅速。1962至1965年期间,全县基层调解组织从827个发展到1263个,调解干部也从4534人发展到5597人。为了有效预防和化解基矛盾纠纷,诸暨县人民法院在枫桥区委的领导下积极指导、监督并帮助人民调解组织开展活动,依靠群众自我教育,就地及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做到了矛盾不上交。
改革开放之后到90年代初期,诸暨的人民调解恰逢融“打、防、教、管、建”于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枫桥经验”形成之契机,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1981年,诸暨组建县司法局,将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司法局的主要任务。在司法局开展的有重点的调整和整顿基层调委会以及在乡镇建立调解办公室等措施的积极推动下,至1991年,诸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发展到1453个,涉及乡镇、行政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等,调解纠纷的总数达10.4万件。相比此后20年的统计数据,这一时期(1981—1991)可谓诸暨人民调解发展的辉煌时期。究其原因,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人民调解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或相关的“助推”规定,如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加之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刚刚开始,司法在民事审判中的权威尚未建立,解决纠纷的效果有限。如此情形下,尽管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但这个过程进展缓慢且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发生矛盾纠纷时诉诸人民调解的惯性依赖没有太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诸暨,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枫桥经验”要求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和一般治安案件,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及其调解工作置于重要地位,有力助推诸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及其调解工作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与人民调解在全国陷入低迷相反,诸暨的人民调解因“枫桥经验”而开展得有声有色且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时期,为了满足“枫桥经验”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通过建立部门协同和村镇联动的机制来预防矛盾、通过人民调解来化解矛盾的需要,诸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工作进行了全覆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如1996年,诸暨以开展“基层建设年”为契机,成立了“人民调解协调中心”以加强基本调委会标准化建设,对镇乡调解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市、镇(乡)、片、村四级调解网络;2000年,诸暨已在35个镇乡全部建立调解中心,形成镇乡有调解中心、办事处有调解小组、村里有调委会、村民小组有联络员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组织网格,将调解组织的触角彻底伸入人民基层、深处和内部,组成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调解协调网络; 2003年,诸暨开展以“五有四落实”(即有办公场所、标牌、印章、记录、统计台账,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为标准的工作检查。并因地制宜地创新出调解工作的很多机制和方法,如枫桥镇调委会于1984年摸索出“六个优先、六个心”的工作方法,又于1988年进行了防纠纷发生、防民转刑、防非正常死亡的“三防”试点,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实现从单纯处理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从平息一般纠纷向防激化转变、从和事佬调解方法向依法调解和提供法律帮助转变,也即所谓“三转变”。
2008年之后,随着“枫桥经验”的发展,在工作机制和方法创新的同时,诸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模式也步入创新发展的时期。尤其是2010年以后,作为全国35家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之一,诸暨市开始探索并积极构建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前端和基础性作用的“大调解”体系,一方面夯实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大调解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在纵向上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的、市人民调解工作中心指导的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在横向上则建立健全市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各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检察和仲裁工作、信访工作的衔接互动。2015年,诸暨在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化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乡贤志愿者、新闻媒介、仲裁员等多元力量参与人民调解,并推动政府购买服务、调解类社会组织孵化等社会化运作,又于2016年加强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2017年,诸暨市司法局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由政府、社会和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的“人民调解 ”专家、品牌、志愿、联动、互联网模式。同年,诸暨市法院成为浙江省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工作的试点法院,对全市参加律师调解的律师开始进行有组织、分批次开展平台运用以及律师调解工作的动员和培训。时至今日,诸暨人民调解已经由单一调解向多元调解发展,正在打造以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以及在“人民调解 ”专家、品牌、志愿、联动、互联网模式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多类调解相互衔接或者配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式结合的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体系、机制和方法,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总体而言,“枫桥经验”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立足基层抓基础始终是其坚守,重视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纠纷的前端和基础性作用是其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诸暨市不断健全完善和改进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工作机制和方法的建设,并在各乡镇设立了直属司法所用以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进行拓展和深化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各种探索实践,夯实了传统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及其调解工作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基础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努力,诸暨市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及其调解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人民调解与其他调解形式对接或配合所形成的新模式也发展得很快,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可谓是独当半壁江山,并因此形构了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

浙江诸暨市始终坚持“人性化”“市民化”“亲情化”服务管理理念,成立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深化流动人口外警协管、外乡干部协同、外来人口协助等“三外”服务管理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探索积分居住证制度方面,诸暨市积极强化居住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了以个人积分结果运用和居住证为载体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对涉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卫生计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以及社区重要事务参与的重要问题,实行居住证和积分管理挂钩,促进流动人口控量提质、结构优化。同时,诸暨市全面推行了“爱心一证通”。它以市民身份证件作为唯一标识,融合市民社保、医疗、养老、民政、纳税、信用等“一证”管理服务,建设“一库一窗一网一章一档”工程,创新探索了基于市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互认的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此外,该市还积极通过荣誉对市民进行正面激励。每年,该市都会广泛开展评选“百名优秀外来建设者”活动,培育和树立流动人口的争优创先意识,举行外来建设者“创业在诸暨”事迹巡回报告,在媒体开设“人在他乡”专栏。另外,诸暨市店口镇还试点建立了以流动党员为主体的社团组织——“新店口人先锋队”,并将其作为派出所协管流动人口的重要辅警力量,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每年开展“先锋模范之乡”评比活动,并将评选结果运用到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就业、信贷授信等方面。同时还创设新店口人民意墙、对话墙,大力宣传流动人口先进事迹。 服务管理精细化首先是加强网格化管理。建立市、镇、村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推行“1 1 X”的管理模式,即每个派出所辖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每个责任网格内配备一名镇街干部、一名社区民警和若干名专职协管员,镇街干部负总责,社区民警对管理工作负责,专职协管员对摸排登记负责。充分调动每个专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进一步落实镇街、村居的责任。其次,深化“以证管人”模式。按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原则,结合公安部门开展基础信息大采集活动,加大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力度。实施每周一次到期提醒制度,每周一专管员对一周到期信息提示的流动人口进行上门核查,及时予以续期或手动注销,并汇总上报上周核查的人员处置情况。再次,深化“以房管人”模式。建立“一月两巡”制度,要求专管员对各自负责网格内的居住出租房和用工企业每月巡查不少于两次,确保管理实时动态。强化居住房屋出租登记,每月出租房二维码扫描检查率要达到100%。探索建立房屋出租准入制度,提高出租房屋违法成本,落实出租房屋业主的主体管理责任。深化出租房“五个一”管理模式,即“一人一片、一户一号、一区一图、一户一档、一家一公告”。另外,创新“以业管人”模式。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用工单位报送信息制度,指导企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和谐促进会、外来建设者之家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亲情式服务管理及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还完善了“以案管人”模式。完善对涉案事件流动人口“三问一核查”工作机制,公安派出所受理群众报警后先行核实相关情况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加强流动人口预警,特别是红色预警高危流动人口的跟踪管控,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涉案刑事拘留责任追究倒查工作机制。 服务管理智能化一是加大“流管通”的应用面和使用率。定期邀请技术专家举办专家讲座、组织小教员到各所指导社区民警、专管员使用“流管通”。及时实时更新网上流动人口信息,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实时掌握辖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底数,动态管理高危人员。同时,在搭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不断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深化出租房“二维码”管理制度。利用微信平台等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切实提升流动人口登记率和出租房扫描率。实施“一二三四五”核查工作法,即“一签订、二登记、三联系、四采集、五必查”。深化出租房编码式管理,即为每位专职协管员设置登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时的一组编码,编码代表服务管理的责任主体。运用电子表格的排序功能,精准统计出每位专管员的工作量,客观评价每位专职协管员每天的工作状况。目前,诸暨市在册的12万余家出租房屋已经全部装置二维码。三是建立“信息远程报送系统”。系统采用广域网浏览方式,企业和民警均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直接进入数据的录入和编辑,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精准管理、长效管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