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HK$
64.9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HK$
53.9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HK$
186.8

《
暗示的力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
售價:HK$
54.8

《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售價:HK$
107.8

《
《营造法原》解读
》
售價:HK$
184.8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三国历史通识读物,从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文书切入历史,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深入剖析历史人物心态,可使读者更加切近地把握三国历史脉络,在众多的三国历史图书中别具新意。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三国时期的官方和私人文书为切入点,通过重要人物、事件、战役,剖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史,并对史事中的疑点及争议作出合理推敲。上篇“劝进篇”聚焦曹魏、蜀汉、孙吴及西晋开国过程中的劝进相关文书,详细解析了时人如何在天下未定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对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军事态势的重构,完成对新王朝天命的论证。下篇“军争篇”则分别以拒迎天子、三分天下、曹魏与蜀汉和孙吴的战争、蜀汉及孙吴朝政为子主题,通过各个事件中的文书,梳理自汉末乱世、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本书视角独特,史料扎实,辨析细致入微,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三国史通识著作。
|
關於作者: |
江隐龙,知名历史作家,青年法学学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检察日报》金牌主笔,《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资深专栏作家,《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案件纪实版块常驻作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个人文化历史节目“历史好好吃”。出版有《法律博物馆:文物中的法律故事》《一食一课:美食背后的文史盛宴》《罪与罚,谁说了算?从古文物看见历代律法的模样》《法律物语:藏在器物里的法律故事》。
|
目錄:
|
开篇词
官文书里的帝王之策
私文书里的兵家之谋
劝进篇
第一章 天命在吾
争霸: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
述志: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霸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结语
第二章 舜禹之事
谶纬之学:称帝的“实质正义”
受禅诏书:代汉的“程序正义”
羁縻吴蜀:一统天下的政治迷梦
结语
第三章 明帝烈祖
建制:制作兴治,为魏烈祖
御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
伐吴:逆贼孙权,乃敢僭号
结语
第四章 季汉先主
行乱世: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
据益州: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
继汉统: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结语
第五章 东南天子
三世江东:奉辞罚罪,以报所授
曹魏吴王:望风影附,抗疏称藩
西线无战事:皇帝位虚,郊祀无主
结语
第六章 渐移魏鼎
三朝元老:四方议者,将谓臣何
淮南三叛:南方有大兵起
三代篡国:晋之有大造于魏
结语
军争篇
第七章 欲拒还迎
悍将西来:凉州,开启汉末乱世
迎拒天子:汉献帝,都许与都邺
汉相汉贼:成也天子,败也天子
结语
第八章 鼎足三分
二分天下:鼎足江东,建号帝王
三分天下:跨有荆益,霸业可成
中分天下:汉吴既盟,各守分土
结语
第九章 祁山苍苍
春秋责帅:战败的大汉丞相
死而后已:无望的北伐战争
投戈释甲:先降的末代皇帝
结语
第十章 江水汤汤
后赤壁时代:公宜速去,孤不得安
南北交兵:登身朝到,夕召兵还
三国余晖:大晋龙兴,委质请命
结语
第十一章 政由葛氏
前诸葛亮时代:庞统、法正、辅政大臣
诸葛亮时代:丞相霸府与“军国体制”
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最后三十年
结语
第十二章 王气黯然
扰攘之际:举江东之众,以保江东
二宫之争:废太子、诛皇子、立幼子
权臣嗣主:擅政三权臣,亡国三嗣主
结语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人眼中的三国,大致有两种侧影。一种是赵翼与罗贯中式的“文化中的三国”,纹理细密,意蕴悠长。它可能来自史论,如《廿二史札记》;也可能来自小说,如《三国演义》。另一种是陈寿与习凿齿式的“史书中的三国”,线条粗犷,掷地有声,如《三国志》和《汉晋春秋》。这些作品的伟大固然立足于三国的精彩纷呈,但它们本身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也成功反哺了三国,将其刻画成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不过,这些杰作在吸引后人注意力的同时,也使后人更容易忽略另一种三国:那就是“文书中的三国”。
文书包括公私往来的信函、公文、案卷、契约、文稿等。古代的文书有官文书和私文书之分,由官方制定实行的公文即为官文书,私人间往来的文字则为私文书。大致而言,文书即是官府公文与私人书信的总和。
自秦代开始,朝廷便已是无事不成文,秦简中有“有事请殹,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的记载,意思是下级有所请示须采取书面方式,不能口说或代为请示。汉承秦制,“文书行政”体系进一步发展。西汉文书以官文书为主,东汉之后,随着世家大族的兴起,私文书逐渐增多,渐能与官文书分庭抗礼。可想而知,秦汉之后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必然都会在文书中留下清晰印迹,也因此,文书如同时代的活化石,经历千年依然能够用富有时代感的文字彰显出岁月的肌理——这一点,但为文书,官私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