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HK$
53.9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HK$
140.8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HK$
140.8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HK$
96.8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HK$
107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HK$
74.8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书聚焦碳市场在全球气候挑战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从理论到实务的综合分析框架。书中追溯碳市场的起源,剖析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及全球态势,系统介绍碳资产的种类,并梳理境内外碳市场的运作情况。针对国内碳市场,深入探讨碳资产的法律属性,分析法律政策脉络及现行规则。在实务层面,详述碳资产开发与交易的操作指南,结合案例分析,呈现立体化图景。最后,展望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分析CCER市场及碳金融的发展趋势,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
|
內容簡介: |
国内民营走在前列的碳基金的法务总监和国内知名律所合伙人团队,一起合作撰写了一份碳市场领域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和国内碳市场介绍、碳资产的法律属性和国内碳市场规则介绍、碳资产开发和交易实务内容介绍,既包括了法规、政策向的分析,也包括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流程和风险分析内容。整本书旨在帮助碳市场初学者由浅入深了解国内碳市场现状。
|
關於作者: |
周宣合(本名周晓莉),清新资本法务风控总监,中国法律职业资格和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此前任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资本市场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Cornell University法学硕士,UFAPKU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国发院分会理事。
|
目錄:
|
目 录推荐序一推荐序二前言第一章 什么是“碳市场” / 1第一节 为什么会有“碳市场” / 3第二节 碳市场发展的国际基础 / 5第三节 碳市场在中国的本土化开端 / 7第二章 碳市场的主要碳资产种类 / 9第一节 国内碳资产 / 9第二节 国际/国外碳资产 / 10第三章 全球主要碳市场的发展与运行 / 28第一节 国内碳市场 / 29第二节 国际/国外碳市场的发展与运行 / 45第四章 碳资产的法律属性与国内碳市场的实操规则 / 70第一节 碳资产的法律属性 / 70第二节 我国碳市场规则 / 81第五章 国内碳市场实务 / 129第一节 国内碳资产一级市场项目开发实务 / 129第二节 碳资产二级市场交易实务 / 179第三节 我国碳基金的合规运作 / 185第六章 我国CCER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展望 / 191第一节 CCER市场的发展构想 / 191第二节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构想 / 195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一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迈向“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问世恰逢其时,为碳资产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呈上了一份极具分量的佳作。这本书内容全面且系统,逻辑架构严谨清晰。从碳市场的起源娓娓道来,深入剖析了其在国际与国内的发展脉络,使读者能精准把握碳市场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历史进程与演进逻辑。对各类碳资产的详细分类与深度解读,无论是国内的碳排放配额与自愿减排量,还是国外丰富多样的碳信用产品,都让读者对碳资产的内涵与外延有了透彻的理解。在全球主要碳市场的研究方面,不局限于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运行机制、精准剖析发展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碳资产法律属性的多维度探讨,以及对国内碳市场实操规则的全方位梳理,涵盖政策沿革、市场架构、交易细则等核心内容,为从业者筑牢了坚实的知识根基。在实务指导层面,这本书更是独具匠心。基于碳资产一级市场项目开发,以CCER项目为典型案例,从参与主体资质剖析、开发流程精细拆解、不同类型项目要点聚焦,到开发模式与融资策略创新探索,提供了一套环环相扣、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在二级市场交易实务部分,对交易产品与交易方式进行了详尽阐释,结合各地碳市场的实际案例与数据,使读者能迅速洞悉市场动态与交易诀窍。国内碳基金运作的深入分析,为碳金融创新实践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向。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碳市场现有知识体系的一次系统总结与升华,更是为众多投身碳市场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企业从业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稳健前行。衷心期望广大读者能珍视这部著作,潜心研读、学以致用,携手为我国碳市场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为全球气候治理宏伟事业贡献磅礴力量,共同谱写绿色低碳发展的壮丽篇章。梅德文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 推荐序二在当下人心思动的年代能安静下来著书已属难得,而能写一本新兴领域且有深度思考的书更是非有大毅力者不能实现。故当作者嘱我为序时,我欣然答应,就自身对碳和本书的思考记于序中。走碳中和之路,要有信心,更要有热情。近日,家长会上,老师怀着复杂的心情分享了某学生的留言:“不知怎的,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我不想失去这份热情。”现阶段,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里很多从业人员也正处于彷徨之中。万事开头难,老话总是充满了智慧,从零到一,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人类都这样走过来了,难道还会恐惧从一到一百的路走不下去吗?确实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反对和彷徨的力量会增加。我们要有信心,走碳中和之路是全球不可逆转的发展之路,国际碳治理机制的形成、碳中和理念的深植、低碳产业的发展等要素支撑着我们目标的实现。我们更要有热情,仍然记得2009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解振华同志在珠海召开的首次全国碳市场讨论会上的一句话:人的一生能有幸从事气候变化事业,已经够幸福了。碳中和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之路,只要我们保持热情,道阻且远,行之将至。走低碳产业发展之路,要走新路。全球的低碳产业之路也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怎么走才是关键。最初大家选择的是碳定价调节机制之路,即通过碳市场、碳税等手段增加碳排放成本,从而推动低碳产业发展。这几年全球碳市场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碳交易价格节节升高,但低碳产业的规模、效益与传统产业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随着今后国际形势复杂性增加,绿色溢价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低碳产业取代以传统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的关键点还是成本。新能源发电成本已经低于传统能源发电成本,就连最近在讨论的绿色甲醇,成本也已从去年每吨800美元的价格跌至年初的每吨400美元,绿色甲醇成本的降低不仅推动了航运行业的低碳化,最终也会推动化工行业原材料的低碳化。我们选择的低碳产业之路,一定是经济成本低于传统产业成本的发展之路。走碳市场发展之路,要不断创新。碳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有效工具,既然是市场,那就有波动,我们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效果,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四年,碳市场启动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国际大事,其间,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碳意识日益增强,市场化效果初现,但整体效应有所欠缺。现阶段创新重点是让碳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未来创新重点在于激励企业和国际对接。经过多年的推动,碳中和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本书应时而著。作者中有国内第一批从事碳交易的老人,有建章立制的法学者,内容实践性强,条理清晰,繁而不乱,更结合实践与理论,提出建设性的立法思路,故荐之。宾晖 博士,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学术委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兼职导师 2025年4月25日 前 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下,碳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本书旨在为碳资产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提供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书首先从碳市场的起源着手,追溯其理论基础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剖析碳市场在中国的本土化开端,揭示了碳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适应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本书对碳资产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碳资产概念框架,以及对国内外碳资产特点的全面认识。进一步地,本书对国内外碳市场的运作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通过深入探讨全球主要碳市场的形成过程、运行机制、潜在不足等,本书揭示了全球各主要碳市场的不同发展背景,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回归到国内碳市场的视角,鉴于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碳资产的法律属性界定尚不明确,且有关碳市场运作的规则散见于多份规定之中,因此本书还对我国碳资产的法律属性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国内碳市场的法律政策发展脉络、现行规则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制度内容,以期让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国内碳市场的整体制度安排和实操规则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在夯实对法律规则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掌握实务中的碳资产开发与交易要点。在碳资产开发及交易实务方面,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尤其在CCER备案与签发正式重启后,碳资产开发和交易的实务要点更是众多从业人士最为关心的知识热点。本书从一级市场项目开发的流程介绍、风险防范及实操细节到二级市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交易方式梳理,再到目前市场上较为火热的碳基金的合规运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化的碳资产开发与交易图景。最后,本书在总结前述章节的基础上,对我国碳市场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通过重点分析CCER市场及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政策导向,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碳资产市场的未来蓝图,同时也为碳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笔者自2023年8月动笔起草本书,其间修改十余稿,并最终于2025年1月完成本书,在这段时间内,笔者经历了国内碳市场政策的快速演变,特别是与CCER重启相关政策的快速落地,因此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深感碳资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对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高标准要求。因此,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实务操作提供可行的操作指南。笔者期待本书能够对读者全面了解碳市场及掌握在我国从事碳资产相关业务的实操要点有所裨益,并为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做出贡献。同时,笔者也期待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