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北大教授陈平原主编 关注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售價:HK$
118.8

《
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篇
》
售價:HK$
253.0

《
成为作家(畅销全球90余年,新手写作必读指南)
》
售價:HK$
64.9

《
帝国的生意 商业、政治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诞生(一部展现公司与国家交织共生的扩张史)
》
售價:HK$
107.8

《
十日终焉7:极道
》
售價:HK$
52.8

《
蒋百里的一生
》
售價:HK$
75.9

《
AI应用革命(用AI将所有产业重做一遍。覆盖20+行业场景,分析新生玩家生存法则,构建高效商业新模式)
》
售價:HK$
85.8

《
抗日战争:1937—1945
》
售價:HK$
151.8
|
編輯推薦: |
胡晓明教授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者,也是散文家、诗人和画家,才情超卓,学养深厚,在多个领域都有相当影响。作者重视性情、生命、个性在现代学问中的意义,也将修身养性内化于心,同时又很关注社会事件,甚至最新科技发展。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作者的文章中,将古典和现代,诗意和明辨自然融合,形成有个人风格的散文随笔写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华东师大终身教授胡晓明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的散文、随笔结集,从作者二十余年来发表的一百多篇文章中选出,分为题诗、读人、教育、品书、谈艺、感事、记游等七辑。这些文章,正如书名“依恋之为依恋”,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学问的依恋,对人情和爱的依恋,对日常生活的依恋,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曾入选高考作文题,称得上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极好样本。
|
關於作者: |
胡晓明,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
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诗与文化心灵》《江南文化诗学》等,以及个人诗集《鹏背集》《花溪集》《壑舟集》等多种。
|
目錄:
|
目录
芬芳的山谷(代序) /1
辑一 题 诗
四月的随想 /3
在台风来临的日子,写一封信 /7
夏天已经过去 /14
不寐记 /16
白色的雪轻柔翩舞——读诗(之一) /20
借着炉火的温暖给你写信——读诗(之二) /23
生者日已亲——读诗(之三) /29
韦郎的穿越 /35
一个写诗的理想地方 /40
水云、飞鸟与南朝的鞋子 /45
兴于微言,以相感动——关于词学 /50
辑二 读 人
层峦叠嶂的思想之美 /55
记舒传曦 /60
清园书屋笔札叙 /65
一生探索自由的义谛 /66
那些苍凉而温暖的声音 /71
去加油站买杯咖啡 /75
今生证果是梅花——送别师母张可 /81
略论钱谷融教授为何爱读《世说新语》 /86
最好的时光 /91
我是一个铁杆的“母党” /95
好老师王建定 /100
神交 /105
辑三 教 育
给女儿的一封信 /113
出于什么理由要考语文 /116
与友人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书 /122
与中学生论唐诗精神书 /126
家书,失落于忘川 /129
略说志业、事业与职业 /134
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139
时光的漩涡与回澜 /144
启动生命的责任意识 /149
梦中的橄榄树 /153
我教AI读古诗 /157
老师们,你们还好么? /163
辑四 品 书
新春**读 /171
江南大义与中国美感——花溪随笔续 /175
万山雪尽马蹄轻——读《钱锺书的学术人生》想到的 /181
天水文章照眼新 /187
钱锺书说“边” /193
千帆渺杳水云期 /197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来 /204
站在近代史的阳台上 /209
令人失望的苏格拉底? /213
人生体验之哀乐相生 /218
辑五 谈 艺
春夜影话 /225
雪地里的红草鞋 /229
雅各的微笑 /233
《大鱼海棠》的文类、隐喻及其他 /238
春联是中国文化的一双眼睛 /242
听取清音入梦来 /244
去那小河淌水的地方 /245
壑舟的漂流 /249
我的太极拳小史 /253
辑六 感 事
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图景 /261
吃药时代来临? /266
中国文章学之“专”“转”“传” /270
如何看待“转文时代”的到来 /274
辑七 记 游
人无喜乐安得参与造化 /285
世上学中文者必游之地 /289
黑人教堂 /294
那山·那水·那人 /298
寸稊寒柳待春分 /302
西湖雨亦奇 /307
花溪随笔 /309
富顺返乡记 /314
当手机沉入大海 /319
鸣沙山之夜 /323
那些永远定格的芳菲笺素……(代后记) /328
|
內容試閱:
|
四月的随想
为什么你不生活在沙漠上
英雄的可怜而可爱的伴侣
我那唯一的人在何方?
用酒调着火所能留下的灰 写下几首诗?
——海子《为什么你不生活在沙漠上》
一
伽达默尔两天之前去世,终年一百零二岁。今天到学校开他的追思会。
会前放一段录像,哲人精光照人。潘德荣博士说,每次讲演,观众极多。
他就像一个司令,指挥千军万马。世界上的人,几乎没有离得开文本、离得开语言的。世界早已变成文本的牢囚、语言的世界。但是,有了伽达默尔,事情就不同。千军万马,皆有了朝另一个方向前进的可能,那就是,超出文本本身的方向,以及对话的可能。
其实,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不要死于句下。
苏东坡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看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但是,中国古老的哲人,可以独善其身,却扭转不了现代滔滔而来、死于句下的方向。
回想八十年代,伽氏来了,犹如地底下的回春之力。到了九十年代,那真是:千山冰雪冻初融,一地清溪绿向东。伽氏走了,却与大地春天同在!
二
刚才老张来过。老张是我的邻居。当过裁缝、民办教师,现在是博导。却感叹做课题机械、匠气、没有意思。我送他朱熹诗:“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他高兴,眼里流露了年轻的光彩。老张是性情中人。妻给他看我们刚刚取回来的苏州西山赏梅的影集,他很是喜欢。要我有空给他找出朱熹诗的出处,他要制成墨宝,置之几案。
老张走后,我取出朱熹诗集。四川大学郭齐先生的笺注本。想找“寻春”诗,遍检不得。偶见朱熹的《十梅诗》,甚佳。尤喜《早梅》:“霜风殊未高,杖策荒园里。仙子别经年,相看共惊喜。”“共”字极为怜香惜玉。《小梅》:“且喜梅花开,莫嗟梅花小。花小风味深,此意君已了。”早春初梅,破冬而出,方是最好。《赋梅》:“君欲赋梅花,梅花若为赋。绕树百千回,句在无言处。”深情领略,自在解人。也不知是夫子看花,还是梅花看我。这也恰是:夫子妙句寻不成,看花绕树思纷纷。“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三
霍韬晦先生创办《性情》杂志,一灯荧然,见证心光,作长夜中的守夜人。
现代社会,是精神变物质、性灵成病态。大地干涸,莲花在手中发出香味。
霍先生和他的同仁,在香江、在中国,都是寂寞。
海子的诗,歌咏寂寞,十分动人:
在什么河岸,你最寂寞
搬进了空荡的房屋,你最寂寞,点亮灯火
……
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
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这首诗叫《夜晚,亲爱的朋友》。韬晦先生,如今我在海之角,为你祝福。
四
有一天紫藤花开了,我在花架下想一些事。
现代人到底有没有性情?古代人到底有没有创意?小孩子到底有没有童年?学生到底想不想自主?权力到底有没有公心?小说到底会不会做梦?时间到底能不能弯曲?我这一辈子,能不能把大路看清?
其实多少世代,人们一直就这样关心着。我开始懂得有些人的心,一直就是这样向往着美好,关心着性情,护持着世道。我也开始懂得,忧心与关念并不真的都有用,向往并不总是有美好的回报。在这无尽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的人走了,留下这样那样的飞鸿雪爪,还没有走的,也许依然还是这样那样的无着落、不肯定,无助无靠,来无藏身之处,去无可往之乡,而人生之泥泞路,又常与艰辛相连,老僧、诗人、新塔、旧壁、路长、人困、马嘶……
或许更重要的是,我大概已经懂得了,人生之艰难与磨炼的尽头,并不在于,会有多少真的美好的回报,以及来自结果的其他的享受;而之所以有些人的心一直这样坚守,这样紧紧地依恋着那些无穷无尽的向往、关心和护持,那正因为来自这种依恋本身的好、依恋之为依恋本身的魅惑。只要是在其中真实地呼吸过、相守过、印心过,那么,就不会忘记这种呼吸本身的美好与永远的动人。东坡的诗中,写得那么平实:往日崎岖曾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谁要在这种美好的相守与依恋本身之外去寻求幸福,那么,谁就不配享有真正的美好。海子的诗也写这个意思,却比东坡更浓烈了。他说,那样的人生,确是在沙漠之中,“用酒调着火所能留下的灰 写下几首诗。”
(原刊笔会2002年4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