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朱晓进学术文集(第五卷)文学评论文选

書城自編碼: 41449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朱晓进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5907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HK$ 140.8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售價:HK$ 86.9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售價:HK$ 173.8

編輯推薦:
★朱晓进的理性之光穿透百年文脉,其《文学评论文选》重构现当代文学认知坐标;
★从鲁迅精神解码到文学思潮图谱重建,一部立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方法论;
★从视角转换到理论阐释创新,升华至思想增值对理论和文化的贡献;
★揭示理论之树长青的奥秘:同时强调学科价值的揭示和现实的社会价值的揭示
內容簡介:
《文学评论文选》为《朱晓进学术文集》第五卷。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理论批评”,第二部分为“作家作品评论”,第三部分为“书评与述评”,第四部分为“附录”。主要涉及文化和文学问题的评论、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现象的分析、一些文学基本问题的探究、一些较为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的综述与评论,以及对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的怀思与评价,等等,对我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构建,以及对于我们文学评论文的写作都大有裨益。
關於作者:
朱晓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曾兼任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等。
全国首届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003年)、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13年)等。
曾先后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2004年)、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07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4年)、江苏省当代作家研究中心(2014年)。
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编全国性教材多部,出版多部较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学术研究项目多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等等。
目錄
文学理论批评
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
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逐流与坚守
文学要有“共鸣的心弦”
——作家的现实关怀与读者的现实关切
文学翻译与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在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上的发言
关于新世纪乡土文学“转型”与“新变”的几点思考
——在“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转型与新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批评家的使命
——在“文学批评座谈会”上的发言
AI技术之于文学创作意味着什么
——在“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融入世界的文学写作
——“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学批评要进行价值评判
论文学艺术中的情感真实
——对艺术真实性问题的再认识
“创作抒写自己的心”
——鲁迅文艺创作论的核心和体系
从“方法年”到“观念年”
——对1985—1986年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考察
我看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成就与前景笔谈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化思潮管见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笔谈

作家作品评论
从鲁迅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看鲁迅研究的深化和发展问题
——在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鲁迅何以偏爱杂感文
鲁迅小说的杂感化倾向
重读《祝福》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们如何深化和发展叶圣陶研究
从作品中读解到的作家的生命流程
——王以仁的自杀及其原因
略论《诗帆》诗歌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左翼农村题材小说的时代特征
略论20世纪30年代“京派”等作家群体的政治倾向
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及其文体特征
“山药蛋派”与地域性文学传统
细节所蕴含的文化况味
——小说《所有的》和《家人们》的艺术境界

书评与述评
一本有特色的现代文学论文集
——评《求实集》
鲁迅研究的新建树
——评《鲁迅研究史》(上卷)
评《当代鲁迅研究史》
新时期鲁迅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年学者鲁迅研究成果述评
评《中国现代诗人论》
理论之光照亮了现象研究
——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部有新意的文学史教材
——略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值得注意的长时段研究的思路
——评《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收获
——评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
全史在胸?史论结合
——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
独特视角观照下的文学创作思潮
——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地域文化精神与文学发展的特异性
——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
“文化视角”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得与失
——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附?录
严师?慈师
——怀念王瑶先生
严家炎先生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在严家炎学术思想暨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眼中的叶子铭先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学术创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新生入学第一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研究中的历史意识
內容試閱
《朱晓进学术文集》出版说明

??《朱晓进学术文集》分5卷收录朱晓进个人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第一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论文选》,分“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思路”“文化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语言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研究”三个栏目,共收录学术论文29篇。第二卷收录专著《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和《鲁迅文学观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三卷收录专著《“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并附录3篇与该著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第四卷收录专著《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并附录4篇与该著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五卷为《文学评论文选》,分“文学理论批评”“作家作品评论”“书评与述评”三个栏目,共收录评论文章40篇,并附录有关文字5篇。

文化自觉与文学研究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发生影响的持久力,它以无形的力量深刻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中的纲领和灵魂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的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没有文化的传承就会断了“民族的血脉”,丢了“精神的家园”;而没有文化的创新则难以“引领风尚”,难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难以发挥文化的“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等等助益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的作用。对此的认知,彰显了文化的自觉。
真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应体现出文化的自觉。所谓文化的自觉,就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就是指我们对既有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形成文化价值共识,要对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动力、途径、资源、方法,对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未来走向等有充分的认识,要有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自觉意识和切实行动。
只有具备文化的自觉,我们才能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我们对文化传承是有选择的,我们传承的必须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这需要判定,需要选择,需要依据我们所追寻的先进的文化价值标准去反省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文化的反省意识去传承传统文化,才是一种自觉性的传承。没有文化的反省,就没有文化创新的空间,文化创新的活力也就难以调动起来。没有反省的传承是一种非自觉性的无选择性的传承,这种传承挤压了文化创新的空间,甚至会排斥文化创新的任何可能性。因此没有文化的反省,就没有“优秀”文化的自觉传承。我们要反省和批判传统文化中那些阻碍我们文化进步和文化创新的因素,我们要选择、彰显、弘扬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可以助推文化创新的因素。在文化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尤其是对传统文化问题的研讨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有辩证的思维,需要持严谨理性的态度。
文化的传承必须是从文化的反省开始的,但自觉的文化反省必须有先进的价值依循,否则这种传承可能会导向盲目的复古倾向。培育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价值共识,这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与进步程度,而衡量这种进步程度的标准就是社会文化发展背后的价值追寻。因此,社会的、文化的一般性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一般性的,甚至是盲目的传承,也将无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只有在全社会对先进价值认同的引领下,才会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助推社会发展、助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有效的文化资源。毫无疑问,文明进步程度才是由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关键。因此,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以文明的进步为旨归。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针对中国当下社会的特点,培育和弘扬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政治昌明、经济有序、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文化进步。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国家、社会、公民的导向作用,对各领域发展的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作用。我们研究和实践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种认识应该成为一个前提条件:唯有先进的价值观的引领,才能使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工作真正起到助益我国文明进步程度提升的重要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非常热门的文化议题之一。全国各地方方面面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许多切实的行动,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少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有为传承而传承的倾向;缺少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识,热衷于传统文化形式的演绎,忽略对传统文化含有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文化信息,所内蕴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的发掘;缺少文化传承的开放意识,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拒绝或排斥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资源的吸收、借鉴、利用;缺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的功能意识,对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少有选择,对传承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考虑不够,更有甚者,出于某种功利考虑,出于某种媚俗心态,假借传承传统文化之名,行传播封建落后意识之实。上述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首先解决好先进价值观引领的问题,没有确立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必须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旨归的自觉意识。
我们要关注文化传承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要警惕一些假传承传统文化之名,行封建复古之实的做法;更要警惕盲目传承所导致的文化虚热现象所隐含的落后文化意识的抬头。对于文化创新同样如此,我们要关注文化创新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要始终坚持将文化的创新导向文化的不断进步,导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以文明进步为旨归,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人类一切有助于我国文明进步程度提升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成果。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来推进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发展,需要我们树立更加积极的文化开放意识与文化竞争意识。文化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这个制高点是什么呢?当然是指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的崛起曾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而应该是伴随着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否则文化主动权如何体现,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又在哪里?关起门来搞文化传承,无助于提高文化竞争力;封闭起来搞文化创新,产生不了文化影响力。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我们的文化自信植根于此),我们更要善于在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广泛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增加我国文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还要善于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文化发展的竞争强势。我们要出口更多的承载着先进的中国价值的产品,出口更多的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所认同的文化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核心问题。“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必须真正落实到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伟大的文化思想家鲁迅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这样提出关于如何建设新文化的构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仍具有启迪意义。只有广泛吸收借鉴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文化的因素,融入自身文化的肌体中,并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才能真正增加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研究和实践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问题,应该站在这样的战略制高点上来认识问题。

以文明进步为旨归,就要避免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中那种为传承而传承的倾向。在许多从事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心目中,都有着所谓还原历史的学术追求,这是一种纯正的学科价值所在,无疑是正确的。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尊重历史、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所谓还原历史,如果作为一种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治学态度是可取的,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文化的原貌,是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但不是最终的或唯一的研究目的。任何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事实上都起码是为了两种价值的揭示,即学科价值的揭示和现实的社会价值的揭示。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忽略了学科价值的揭示,其意义阐释将失去依据,容易导向“影射史学”和“戏说”历史文化;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价值的关注,则容易使意义阐释因缺少融注其内的当代意识和文化价值而失去现实感,使学科研究变成一种简单的“剪刀”加“浆糊”式的研究,这只能将历史变得更“死”。我们要让历史“活”起来,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所在。
我们要对历史文化进行反省、选择,在反省和选择中有所发现。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在意义阐释和价值揭示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增值,这是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恰恰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有新的价值意义被发现,可以不断被阐释,并在不断的阐释中产生增值。中国传统文人在治学中虽然恪守“只可我注六经,不可六经注我”的思路,但“六经”还是在世世代代文人的阐释中不断地获得增值。孔子的学说,在后人的不断阐释中形成蔚为壮观的儒家思想传统。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传统之所以绝非一部《论语》所能涵盖,就因为它积累了两千年来无数思想家在阐释中对孔子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的增值。这对我们确立传统文化研究的长远目的,应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将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创新的意识和当下文化发展的需求贯穿于传统文化研究之中,努力找寻到学科价值与当代的现实社会价值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对传统文化现象作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价值发掘和意义阐释,这无疑会给传统文化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同时也才能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研究真正融入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