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HK$
272.8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HK$
104.5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HK$
96.8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HK$
217.8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知名学者朱晓进鲁迅研究集大成之作。从文化视角和文学观着眼,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研究视角
上编阐明鲁迅的文化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并评析了作为文化现象的鲁迅;下编强调鲁迅文学观的独特性,并介绍由此派生的鲁迅的新诗、小说、杂文等具体层面的文学观
装帧典雅考究,版式疏朗明晰,藏读皆宜
|
內容簡介: |
《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 鲁迅文学观综论》为《朱晓进学术文集》第二卷,是一部关于鲁迅的专著。全书分为上编《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和下编《鲁迅文学观综论》两个部分:上编阐明鲁迅的文化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并评析了作为文化现象的鲁迅;下编强调鲁迅文学观的独特性,并介绍由此派生的鲁迅的新诗、小说、杂文等具体层面的文学观。作者从文化视角和文学观着眼,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研究视角,将鲁迅的人生和作品与时代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關於作者: |
朱晓进,男,汉族,1956 年 12 月生,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曾兼任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等。
全国首届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2年)、全国教育战线师德先进个人(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江苏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003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专家(2007年)、江苏省 333 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007年)、江苏省 333 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13年)等。
曾先后主持“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2004年)、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007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4年)、江苏省当代作家研究中心(2014 年)。
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编全国性教材多部。主要学术著作有《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鲁迅文学观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找寻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独特角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出版)、《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视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鲁迅研究》(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
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13年、2009年、199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 次(1997年、2007年、2011 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教学成果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 次(2002年、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2 次(2004年、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14年),等等。
|
目錄:
|
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
导言? 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
上编?鲁迅的文化观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反省
第一章?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第二章? 鲁迅的语言文化观
第三章?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第四章?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第五章?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第六章? 鲁迅的文艺文化观
第七章? 鲁迅学术研究的文化建树
下编?作为文化现象的鲁迅
第八章? 鲁迅作为文化伟人的成因
第九章? “鲁迅式思维”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鲁迅心理结构的文化内容
结语?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意义
初版后记
补记
鲁迅文学观综论
第一章? 社会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鲁迅文学观的独特性
第二章? 新诗的“倒楣运”
——鲁迅的新诗观
第三章? “并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艺术”
——鲁迅的小说观
第四章? “我还要杂感杂感下去”
——鲁迅的杂文观
第五章? “创作抒写自己的心”
——鲁迅的文学创作观
第六章?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鲁迅的传统文学观
第七章? “愿意有共鸣的心弦”
——鲁迅的文学欣赏观
第八章? “必须更有真切的批评”
——鲁迅的文学批评观
初版后记
补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
20世纪初的中国,曾面临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中,文化先驱们留下的历史的反思,是值得后辈几代人慢慢咀嚼和回味的,这是因为,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这场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过程,至今尚在继续;先驱者们当时所提出的种种文化命题对于现今的中国社会来说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同样处在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换期。为此,我们选取了五四文化转换期伟大的代表人物——鲁迅,将他作为处于五四文化转换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进行一种文化史的个案研究,其目的正在于从中汲取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神。
一
涉及 “文化视角”的研究,势必难以躲避开“文化”概念的含义问题。据说,现今学界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已不下二百多种。这里,无意于对各种“文化”定义作烦琐的考证和评价,只是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使用这一概念。我认为, 既然是具有一定实际内涵的概念,它就必定有相对稳定的对于某些实体的覆盖面,所以,虽然“文化”这一概念在具体领域中被运用时,其含义会有许多差异,但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还是可以基本把握“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的。广义的“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文化是在狭义上被采用的。当我们要具体地探讨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时,主要是从精神形态入手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态方面,而思维方式和民族心态又常常是最直接地贯穿于精神形态之中的。精神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因素,随着时代的迁移,非精神形态的文化现象会以最快的速度消失,以至于后人难以追踪,而精神形态的相对稳定性,就为把握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似乎可以对“文化”的基本层次作如下大致的表述:第一层次,文化的本质:主要指该种文化养育而成并又反过来对文化发展起制约作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的特点;
第二层次,精神文化形态:主要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等具体的精神形态,从这些精神形态的各个具体门类中,往往能最直接地透视出文化的本质特点;
第三层次,制度文化形态:包括政体、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结构方式、法制形式等等;
第四层次,物质文化形态:包括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方式、物质水平和其他社会性物质现象等等。广义的“文化”包括全部四个层次的内容,而狭义的“文化”仅仅是指精神形态的内容。而“文化研究”,当然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研究”包含着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即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均在其范围之内,但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说,“文化研究”则主要是狭义的,即主要是指通过对精神文化形态的考察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当然,进行精神形态的文化研究,离不开对各种非精神形态的文化的考察,诚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方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因此,在进行精神文化研究时,仍不能忽视非精神形态的文化现象所具有的资料作用。
“文化研究”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而实现其研究目的,即进行文化学理论的探讨;同时,“文化研究”又可以是一种研究视角,即在面对一个研究对象时,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或是从中挖掘出具有文化意义的内容,或是依据其与文化的关系(与文化本质的关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作出价值评判。文化视角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功能,这并不仅是因为任何一种人文现象都可归结为“文化”现象,更在于,它一方面便于把研究对象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在纷繁的文化关系中加以解释,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对现象的研究引入更深的层面,用以揭示隐于现象背后的深层意识、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实质,从而在更为本质、更为真实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作出评价。以最普遍的“语言”现象为例,通常的角度是从语词、语义、语言结构、语言逻辑等方面加以分析,但如果试图变换一下角度,从“文化视角”来看“语言”,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看到的将不再仅仅是语言自身的东西,还会看到语言所包蕴的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文化心态、该语言中历史文化的积淀、该语言所折射出的语言使用者特有的思维方式,以及该语言与形成该语言的文化的关系,等等。因此,文化视角理应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照角度。当然,文化视角并不能取代对研究对象采用其他视角进行的多侧面研究,这要求在使用“文化视角”时要持特别审慎的态度。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对于那些文化特征特别明显,舍弃文化研究、文化视角,就很难准确地加以解释和把握的研究对象,“文化视角”就成了接近研究对象本质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本书将鲁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视角”来加以审视,正是基于鲁迅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