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HK$
6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HK$
64.9

《
失控的孤独
》
售價:HK$
61.6

《
怀疑:破解天才困惑与凡人焦虑的心理谜题
》
售價:HK$
87.9

《
神圣的异端:法国中世纪纯洁派叙事研究
》
售價:HK$
107.8

《
甲骨文丛书·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
》
售價:HK$
163.9

《
江南器物志
》
售價:HK$
86.9

《
Go语言高级编程(第2版)
》
售價:HK$
98.8
|
編輯推薦: |
清朝帝王要提防朋党、打压朋党,还要培植朋党、利用朋党,其终极目的,仍然是要把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上。
|
內容簡介: |
本书按照清朝朋党集团发展及其衰败的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从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政治等多重视角,透视清朝的朋党现象,以期揭示其本质。同时也通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位帝王对于朋党的抑制和利用,讲清了何以在雍正之后,清朝再也没有了权臣,如何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的权臣专权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林乾,1959年生。先后于1983年、1987年、1999年获得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等。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 育 部、北京市等资助的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出版《柄国宰相张居正》《中国古代的权力与法律》《治官与治民:清代律例法研究》等多部专著。
|
目錄:
|
第一章? 顺治时期的南北党之争
/ 001
冯铨及其北党人物 / 003
朝局翻覆与南党领袖陈名夏 / 008
陈名夏结怨由来及其落败 / 011
清廷对南北党的整肃 / 024
利用党争加强皇权的趋向 / 030
第二章? 康熙初期的明珠、索额图之争
/ 037
勋戚重臣索额图 / 038
权力平衡术与明珠入阁 / 045
平叛期间明珠、索额图力量之消长 / 049
明珠集团的崛起 / 056
围绕辅导皇太子的斗争 / 073
河务案与明珠罢相 / 093
第三章? 统治基础的巩固与汉官集团的倾轧
/ 107
满族权贵的附庸 / 107
汉官集团的发展及与满贵之分途 / 120
汉官集团的内部倾轧 / 128
“南北党”之争与满汉之牵连报复 / 151
第四章? 康熙后期的皇、储之争及对皇权的挑战
/ 175
皇子参政及其权力之扩张 / 175
太子代理国事及权力核心的形成 / 185
处死索额图与皇、储矛盾之升级 / 199
溜淮套工程的出笼与第六次南巡 / 218
议立太子风波与皇八子党 / 245
权力一统与严惩皇子党 / 271
第五章? 雍正帝对朋党的严惩及其扩大化
/ 283
年羹尧朋党案 / 284
隆科多朋党案 / 292
李绂、谢济世等“科甲朋党”案 / 297
允禩、允禟、允禵等诸兄弟党 / 308
第六章? 党争的时代特征与极权政治
/ 323
内阁权力的消长与传统政治的终结 / 323
闻言事之禁与监察职能的弱化 / 340
八旗传统对皇权的挑战 / 356
朋党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 / 371
《御制朋党论》与清朝极权政治的完型 / 388
结语 / 408
|
內容試閱:
|
勋戚重臣索额图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病逝,遗诏以大行皇帝之子、年仅八龄的玄烨嗣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索尼等以“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其本人等“皆异姓臣子”,请求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贝勒以“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相答。索尼等奏知皇太后,誓告于皇天上帝、世祖皇帝灵位前,誓词中有“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等内容。(《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41页。本文引征该书凡未注明者均为中华书局1985年版)。初九日,玄烨即帝位,是为康熙皇帝。十四日,王以下及大臣官员齐集大光明殿设誓,称若妄作非为,互相结党,即遭天诛。(同上书,卷一,43-44页)。
与前两代君王皇太极、顺治当年继承皇(汗)位时的剑拔弩张相比,康熙的即位似乎显得颇为平静,而避开宗室诸王由异姓辅政可谓匠心独运,对减少康熙初年最高权力层的震荡,对玄烨顺利亲政以及强化皇权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异姓四大臣辅政,是对满洲“旧制”的变革,自此,“以太后为中心,遗诏为根据,惩于前次摄政之太专,以异姓旧臣当大任,而亲王贝勒监之”(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409页。)的辅政体制正式确立。这一体制与宗室诸王摄政相比,对加强皇权极为有利:摄政诸王属宗室近支、皇帝长辈,本身又是一旗之主,极易侵犯皇权,而辅政大臣虽功高位显,但以异姓臣子,除与皇帝有君臣名份外,还有旗主与旗员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四大臣公开承认太后和皇帝是他们的女主和幼主。他们作为皇帝的臣子及上三旗的属员,同皇帝的关系,在朝是君臣,在旗同父子,利害相关,休戚与共,这种君臣加主奴的关系,使辅政大臣对皇帝比诸王更加忠实,从而在体制上保障皇位不被篡夺。(参见孟昭信等著:《明清政治制度述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01页。)就君权行使而言,摄政乃代君出政,赏罚拟于朝廷,行使的是皇权,幼主不能参预大政,久之,摄政有篡夺皇位之危险。辅政大臣则不然,他们只是佐理政务,与幼帝共同听政,君臣名份昭然。用异姓大臣辅政,反映了皇权发展过程中欲排除宗室诸王掣肘的主体意识的加强,是对满族旧制的一大变革。在礼仪上,诸官奏事见辅政,初皆长跪,给事中杨雍建以逾礼上言,自后奏事皆不跪。(《国朝先正事略》卷四。)这也可见辅政大臣终属臣子职份。
在康熙嗣位之际,为防范辅政大臣与诸王贝勒相互勾结以侵犯皇权,双方的“誓词”均有“不结党羽”这一款,而且辅政大臣还立誓“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从而堵塞了他们之间相互交结的通道,权、贵分置也是康熙能够顺利铲除鳌拜及其党羽的重要原因之一。
鳌拜是康熙朝第一个以结党论罪的权臣。但鳌拜其罪显然有夸大的成份。值得注意者,康熙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之谕中有这样一段话:康熙六年七月,朕曾启奏太皇太后祖母曰:钱粮、刑名事宜,所关重大,偶有大错,咎将不轻等语。遂令鳌拜、遏必隆等遇事暂且同办。而今看得:伊等权势甚大,结党作恶。下列“彼等劣迹”云云。从康熙帝钦定鳌拜十二条罪状谕(载《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与《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九(397-399页)所公布之鳌拜三十大罪相比,后者不但罪款增加,而且罪名升级,有“逆恶种种,所犯重大”字样。再者,康熙于八年(1669)五月十二日拟定鳌拜罪状时,已将鳌拜党人拘禁,当时康熙帝携带钦定的“罪状谕”到太皇太后处请示对鳌拜的处理办法。故谕中有“著将彼等宗族尽行监禁,从重议罪具奏。至拘捕与否之处,再行具奏请旨”这样的话。此处“至拘捕与否之处”,显然是指鳌拜。太皇太后批准逮捕鳌拜。四日后(十六日)将鳌拜拘禁。鳌拜党被拘在十二日,鳌拜自然知晓此事,事实若如此,昭槤(《啸亭杂录》卷一)所记康熙以八旗少年擒鳌拜之说就值得怀疑。这表明康熙亲政后即有如何措处辅臣之问题,对照《实录》更为明显,即仍令两人“佐理”。如果鳌拜确有“逆恶种种”,康熙帝也不会于五十二年(1713)为其公开平反,追赠这位死去的辅政大臣一等男爵(雍正时追赠一等公,世袭罔替)。
除鳌拜实际是康熙树立其皇帝权威的一个必然过程,他要将辅政大臣的权力收为己有。在中国历朝的政治斗争中,异姓功臣若不援附其他政治势力,往往成为皇权的牺牲品而少有作为。鳌拜党没有重要的宗室王公加盟,班布尔善以领侍卫内大臣授内秘书院大学士(康熙六年),其系宗室,八年以鳌拜党革职锁禁,家产籍没。(《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3页)所以较容易被清除。康熙帝亲政后要解决的三件大事没有除鳌拜这一项,他在晚年屡次忆及亲政后的种种“事功”,也没有提及亲政之初的这一次斗争。对除鳌拜大肆渲染以示康熙早年的英明,大概是康熙朝以后的事。(满文档案有鳌拜藐视康熙的内容,如称康熙连猪都不辨识,康熙予以驳斥,见杨珍书)
在清除鳌拜党的过程中,四辅臣之首、索尼之子索额图立有首功。作为勋戚力量的头面人物,他很快成为朝廷重臣,在康熙中后期的几次重大变局中,他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索额图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太祖时,他的祖父硕色、父索尼及叔祖希福等率领所属由哈达部前来归顺。硕色始终在文馆任职,其弟希福官至内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索尼在太祖时曾任一等侍卫,太宗时“日值内院”,皇太极去世时,索尼已是两黄旗重臣之一,在拥立福临为帝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沈阳状启》,癸未八月二十六日)。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和他的叔父希福一样因不肯依附多尔衮被罢官。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将索尼召还原职,并晋为一等伯,擢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参预军国大政的决策。矢志效忠皇室的历史很容易把哈达赫舍里氏与皇室的关系拉得更为紧密。康熙四年九月,索尼长子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被册立为皇后,另一辅臣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成为皇妃。(鳌拜反对,与遏必隆都极力让遏必隆女主后宫)让年仅十二岁的皇帝这样早地完婚,显然出于孝庄的政治意图,那就是笼络索尼家族更加效忠皇室,以分化四辅臣,削弱鳌拜的权势。同时按成家立业的传统解释,此举似乎在向辅臣证实玄烨已长大成人,有能力处理朝政。在喜庆的日子里,作为外戚的赫舍里氏家族普被皇恩,索额图也由三等侍卫晋升为一等侍卫,开始改变他个人及其家族的命运。
索额图的早年有着不幸的家庭境遇,他的生母乃“罪人之女”,名份微贱,后又因罪被处死,(详见杨珍《索额图研究》,载《清史论丛》1996年,辽宁古籍出版社。)这些都在索额图的成长中留下了叠加的阴影。康熙六年索尼被授一等公,一等伯由其第五子心裕承袭。索尼去世后,其第六子法保承袭一等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九,《赫舍里氏》。)连续两次失去承袭父爵的机会,令排行第三的索额图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但幸运之神很快光顾了索额图,在其兄长、领侍卫内大臣,也即康熙帝之岳父噶布喇的支持、配合下,索额图以一等侍卫侍从康熙左右,福格曰:侍卫品级既有等伦,而职司尤有区别。各级侍卫,“均统于领侍卫内大臣”。(《听雨丛谈》卷一,25页,中华书局1997 年版。凡清人笔记未注明者同此)。并成为清除鳌拜的核心人物。
在铲除鳌拜的斗争中,索额图立有头功,他随即升任内国史院大学士,兼管佐领,并充任《世祖章皇帝实录》总裁官。次年改内三院为内阁,索额图改官保和殿大学士,此时担任内阁大学士的还有满人图海、对喀纳;汉军旗人巴泰,汉人李霨、杜立德、魏裔介、冯溥等人。
康熙十一年,索额图加授太子太傅,俨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其权势也如日中天,声威气势震动朝野,连康熙帝的老师熊赐履也被他排挤出朝。
熊赐履是湖广孝昌(今湖北孝感)人,清初著名理学大师。康熙初辅臣鳌拜擅政,熊赐履侃侃言明政得失,并倡导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为鳌拜不容,赖康熙保全。除鳌拜后,举经筵,设起居注官,多赖其倡导。十四年,熊赐履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熊赐履以敢言称,康熙帝超擢其为大学士,显然有牵制索额图之意。这时平定三藩的战争最为艰难,内阁批本常出错误,但每次只议罚俸,康熙曰:“他们心乱了,本无大事”。当时冯溥、李霨、杜立德与熊赐履四位汉人同在内阁。十五年,陕西总督哈占疏报获盗开复疏防官员,熊赐履误票三法司核拟。康熙查问此事。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熊赐履欲掩己误,次日五鼓先到内阁,令内阁中书将批本送上,中书退后,熊赐履确认自己错批,以为杜立德平日不甚精明,于是将自己签子嚼毁,裁去杜立德别本一条批签,以小字书错批于其上;又取其不错之本入在自己数内。嚼签子事件很快被索额图所利用,他强拉杜立德一同启奏,事下吏部议处。当时明珠为尚书,问口供时各位大学士都在场,熊不出一语,索额图当众羞辱熊赐履,便说:“这本无大事,就是审贼犯,也毕竟要他自己亲供,方可定罪。老先生不言,如何定案?”熊仍不语,索又曰:“老先生不要怕,就是如今吴三桂、耿精忠自己说出真情来降,皇上也只得歇了赦了他,何苦不言?”窘辱备至,熊遂落职而回。(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四,《本朝时事》。)由于熊赐履初入阁,“望甚重,就是嚼签子事,天下都不信,还说是索公害他,没有这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十四,《本朝时事》)。虽然嚼签子事有无今天难以考证,但索额图借题发挥、落井下石却是无疑的事实。(《满汉名臣传》卷十九,《索额图传》;《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传》均载此事。而且,康熙已有旨宽免,索额图却借题发挥,排之以去。《清史稿》二六二《熊赐履传》。)
顾八代注考事件也颇能说明索额图之权势。顾乃满洲镶黄旗人,顺治年间从征立功,屡被提拔。康熙帝御试旗员,他成绩第一,被擢任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三藩之乱”时协助镇南将军莽依图规复广西,屡次击败吴三桂孙吴世琮所部叛军。康熙十七年莽依图病,顾八代率清军在盘江重创叛军,逼吴世琮自杀。随后又率领清军攻占南宁。次年京察,掌院学士拉萨里、叶方蔼因顾八代能称厥职,以“政勤才长”注考。(《满汉名臣传》卷十九,《顾八代传》。)索额图以其不附己,改注“浮躁”。平定三藩是关系清朝生死存亡之大事,对前方将帅功罪之颠倒并非细事。改注后传旨下部察议。吏部言浮躁例应降调,顾八代存世职,令随旗行走。旋莽依图疏言:“顾八代襄办军务,竭诚奋勉,三载以来,运筹决胜,动合机宜。请留军前委署副都统,参赞军务。”得旨,仍以原衔随征。(《满洲名臣传》卷十九,《顾八代传》。)顾八代不但是满洲勋旧、平叛有功之人,而且还是康熙诸皇子的老师。雍正帝回忆说:顾八代以学士协赞军务,劳绩茂著,备承恩眷,皇考且深知其品学优长,足为模范,特命为朕兄弟之师。朕自幼与其朝夕讲论忠孝大义,研究经书至理,肫诚周至,获益良多。嗣以公事挂误罢职,仍在内廷课读,数载抱疾闲居,戊子冬物故。朕亲临其丧,并遣人为之经理殡葬。本欲陈情于皇考之前,求加恩赐恤,值圣体违和,不敢渎奏。迄今回忆当年诵读情景,宛然如昨。(《满洲名臣传》卷十九,《顾八代传》。)顾八代以皇子之师,从征有功而索额图竟能以己意改注,可见后者之跋扈。
另有记载索额图否定大学士之意见,任用本族之人的事。时大学士已将满人和顺安置为内阁中书,索额图欲用本家族之人,予以否定。和顺家人吴鸿锡书写情状,“伺索出,跪而上之。索大怒,掷书去,不顾”(《清稗类钞》第6册,2657页。)骄姿蛮横,无以复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