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歌36(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潮阳英歌文化)
》
售價:HK$
74.8

《
汪诘经典著作 时间的形状 相对论史话
》
售價:HK$
85.8

《
世界名校升学规划:让你脱颖而出的9种学习力
》
售價:HK$
76.8

《
大学问·华北村治: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
售價:HK$
97.9

《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全译注释本
》
售價:HK$
547.8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24年1-12月整年十二期)
》
售價:HK$
486.0

《
长城砖系列: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文化研究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人工智能
》
售價:HK$
55.0
|
內容簡介: |
我们今天应该特别强调,中国漫长的独特文明传统对于中国的现代发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要重新去认识中国,而且要在比较当中才能真正地了解我们中国。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甘阳
本书体现了作者2000年代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上篇提出“新时代的通三统”,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关注全球化加速带来的“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日益空洞化和庸俗化,对此须自觉拉长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
關於作者: |
甘阳,1952年生,杭州人。18岁至26岁作为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劳动八年。“文革”结束后先后就学于黑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1985年在北京创办“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主编之“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与“新知文库”等成为中国新生代学人开始主导思想学术界的标志。
199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书十年,随后在香港大学工作十年,并开始提倡推动中国大学的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2009年全职加盟中山大学,创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并任院长,兼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2013年协助重庆大学创办博雅学院兼任创院总监。2014年协助清华大学创办新雅书院兼任创院总监。2017年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任新雅书院院长,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
|
目錄:
|
自 序 关于“通三统”
上 篇 新时代的“通三统”
——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
当代中国三种传统的并存
何谓“中国文化问题”
熟知不是真知
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内在逻辑
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结语
评 论(朱苏力 汪晖)
中 篇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评 论(潘公凯)
下 篇 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
打造中国的精英
大学的文化之根
哈钦斯的大学理念与芝加哥大学的转型
哈佛三校长与哈佛红皮书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五个阶段
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之路
问答录
|
內容試閱:
|
自序
关于“通三统”
“通三统”本是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近年借用这个概念,则是想用来讨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古典思想的脉络里,所谓“通三统”乃与孔子以来的“春秋大一统”理念相关。按清儒陈立在其《公羊义疏》中的解释,“春秋大一统”的理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春秋大一统”是指在中国这个历史文明共同体内,人民具有共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礼法,这就是陈立引《汉书·王吉传》那句名言所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用现代的语言讲,“春秋大一统”首先是指以往风俗各异的先民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没有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历史文明共同体。
第二,“春秋大一统”是指中国这个历史文明共同体同时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具有政治统一性而反对政治分裂,如陈立所说:“《礼记·坊记》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即大一统之义也。”用现代政治学的语言讲,一个政治共同体必有统一的最高主权,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权,更不能允许有国中之国的现象,否则政治共同体就会分崩离析。
第三,“春秋大一统”同时是指中国这个历史文明共同体具有高度的历史连续性,表现为每一个后起的新时代能够自觉地承继融会前代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所谓“通三统”:“大一统者,通三统为一统,周监夏商而建天统,教以文,制尚文。春秋监商周而建人统,教以忠,制尚贤也。”这个说法自然是脱胎于孔子的名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代虽然取代了商代和夏代,但却能自觉地承继融会夏商二代的传统,从而创造更高的文明。周代的这种“通三统”精神由于孔子的高度赞扬(“吾从周!”)而成为中国历史文明的基本传统,从而不但汉民族主导的汉、唐、宋、明各朝各代,而且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和清代,也都以“通三统”的方式自觉地承继融会中国历代积累的文明传统。假如不是这样,而是每个新起朝代都只认自己的新统而不认前代的旧统,那么中国历史文明必然早就中断,不可能延续到今天。唯其每个后起的新时代都能自觉地“通三统”,才有生生不息的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
不过可以指出,“春秋大一统”的理念甚至还可以用来表达“世界大同”的理想。因为根据春秋公羊学中的“三世说”,到了所谓“太平世”的时候,就不再有中国和外国的区别,而是“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全人类都成了亲亲爱爱的一家人了。晚清公羊学巨子康有为正是据此立论,提出中国人的“世界大同”观,在他看来,“春秋大一统”的理念就是“地球一统”,人类一家,所谓“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在这样的“大同之世”,天下将“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则不必划山为塞,因水为守,……铁道横织于地面,汽球飞舞于天空,故山水齐等,险易同科,无乡邑之殊,无僻闹之异,所谓大同,所谓太平也”(《大同书》)。这里可以注意,在这样的“全球太平世”,我们前面讲的“春秋大一统”的含义恰恰都被消解了,而且“通三统”也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在康有为看来,在“大同之世”,所有的历史文明传统,无论儒教、耶教还是回教都将烟消云灭,唯有“仙学和佛学”二者大行,因为人类那时已经“去乎人境,而入乎仙、佛之境”,所以“大同之后,始为仙学,后为佛学,下智为仙学,上智为佛学”——除了上智与下愚之别仍然不移外,其他所有的人间差异和不平等都将消失。
所谓“似曾相识燕归来”,进入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常常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康南海苦思冥想“大同世界”的时代。晚近十余年来世界各地高人智士关于全球化时代的种种高论,其实并没有多少东西真正超越南海先生,即使最新颖的所谓电子信息世界和互联网时代将促进人类沟通云云,亦不过是悟到了康有为当年“因电机光线一秒数十万里,而悟久速齐同之理”,说到底仍然不脱“故山水齐等,险易同科,无乡邑之殊,无僻闹之异”那点道理。人们今天所向往的,自然仍是南海提出的“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的理想。而近年来学人们谈得最起劲的“话语”即所谓要“超越民族国家”“克服民族国家”,或“去民族国家”等,其实都不如康有为当年拈出的“去国界合大地”来得更简明扼要,一语中的,而且气象上远没有康有为恢宏,立论更没有康有为之真正大公无私。今日重读《大同书》,不能不惊讶于南海圣人当年的“破除九界”说,几乎笼罩了今天的所有时髦话语——不但要“去国界合大地”即超克民族国家,而且要“去级界平民族”(今天所谓“超越族群之争”也),“去种界同人类”(今天所谓“超越种族差异”也),“去形界保独立”(今天所谓“超越性别差异”也),“去家界为天民”(以同居代替婚姻家庭,包括同性恋的权利),还要“去类界爱众生”(今天所谓“动物权利”或“猫狗鸟兽均与人平等”也),同时还包括“安乐死”的权利(“知其无救,则以电气尽之,俾其免临死呻吟之奇苦焉”)。而所有这些主张,如康有为所说,都是基于“天赋人权”这一个大道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整个20世纪中国人都特别追求这种“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追求使中国人先是接受了西方的共产主义,晚近又特别热烈地拥抱“全球主义”,乐观地相信现在的全球化必然会走向“全球太平世”。实际上,从向往世界大同,信仰共产主义,到拥抱全球主义,说到底都仍然是儒家“普世主义天下观”的传统使然。
但正如康有为本人当年相当清醒地指出的,在列强纷争的时代过早谈论“世界大同”,只能“陷天下于洪水猛兽”。本书作者从不敢作“全球太平世”之想,本书所谈自然非常狭隘,仅限于前述“春秋大一统”的三层意思,特别是其中的“通三统”之义。我以为全球化加速的今天,恰恰更加突出了“通三统”的重要性: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本书上篇初步提出了当代中国“通三统”的特殊含义,亦即认为今天特别需要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本书下篇所谈则是强调今天“通三统”需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努力,而促成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亦即形成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本书中篇则提出了拉长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来抗拒全球化带来的“空间化”困扰。所有这些都只是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有待方家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