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战胜拖延症
》
售價:HK$
41.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壹卷Yebook——《正义论》导读(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面对生老病死、远方与周遭的纷扰喧嚣、电子媒体与人工智能的全面兴盛,乃至日常琐事,阅读能给予我们什么?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将七十余年的人生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漫游。在这本谈话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理想读者”居无定所的童年、流动的身份、所受到的多元文化熏陶、与他终生相伴的作家及作品、他的传奇私人图书馆……曼古埃尔的人生是与书籍绵延不绝的对话,他在阅读中认识自我与世界,一生致力于为书籍、为阅读写作,将文学给予他的馈赠与全世界读者分享。
|
| 內容簡介: |
|
《想象的生活》是瑞士知名文化记者与享誉国际的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对谈。曼古埃尔十六岁时成为失明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朗读者,从2016年到2018年担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凭借畅销书《阅读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但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读者,其私人藏书超四万册。曼古埃尔在访谈中诚恳地谈起自己流动的身份及多元文化背景:他是土生土长的阿根廷人,曾在以色列、塔希提岛和纽约等地生活,如今拥有加拿大国籍;他是犹太人,由一位德国-捷克籍保姆抚养长大,她让他接触到了德国文化与文学,而他的父母说西班牙语。他讲述了他与父母的家乡阿根廷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他影响至深的作家及作品、他如何建立并失去位于法国蒙迪翁的传奇图书馆、他在中风后如何重新获得说话能力,还有制作玩偶的爱好。曼古埃尔在谈话中以迷人的方式和启发性的语言展现了他的博闻强识、他对阅读的热爱,以及阅读对他人生的塑造。
|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 ,1948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82年移居加拿大,后成为加拿大公民。他曾旅居以色列、阿根廷、法国、意大利、塔希提岛、加拿大、美国及葡萄牙等地,能流利使用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法语,同时精通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他是享誉国际的作家、翻译家、藏书家,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但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读者,其藏书超四万册。著有《阅读史》《夜晚的书斋》《和博尔赫斯在一起》《迷人怪物》等畅销佳作。
西格林德·盖泽尔(Sieglinde Geisel),瑞士记者、作家,专注于文学和文化领域,活跃于德语媒体。
【译者简介】 王青羽,德语文学硕士,高校德语教师,自由译者,曾获“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一等奖,译有《绝对男人》《户外生存指南》,现居南京。
|
| 目錄:
|
序
一段如同在修道院里的时光
讲一讲阅读的历史
艾琳和我的童年
时间奇迹
好运难得
读书先生
跳转的身份
生活和语言
向博尔赫斯学习
生命中的但丁
像考古学家一样阅读
成为世界公民
何处是故乡?
蒙迪翁的图书馆
书中有书
实体书
文学和治愈
讲故事的动物
宗教里的想象
父亲
母亲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
阅读的能力
最后一页
里斯本图书馆
疫情何时休
新篇章
作者生平及作品
|
| 內容試閱:
|
摘自“序”
“啊,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他是只为书籍写书的作家。”我在普伦茨劳贝格的圣乔治书店向店员订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书时,店员如此说道。自《阅读史》(A History of Reading)出版以来,“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与阅读密不可分的概念。这本书于1996年出版,我迫不及待地将它读完;一本为阅读而写的书,我仿佛等待已久。这种感受并非我独有:凭借此书,阿根廷裔加拿大人、世界居民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一夜成名,《阅读史》成为当年畅销书并被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产”的读者:1980年,他和詹尼·瓜达卢皮共同出版了《想象地名私人词典》(The Dictionary of Imaginary Places),一部为虚构文学而写的导读作品。以此为起点,曼古埃尔编撰的多部文集、大量有关文学及阅读的书写,以及五部长篇小说陆续面世。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讲述了人与书的偶遇,包括讲述他如何失去图书馆的《封存图书馆》(Packing My Library, 2018),关于但丁《神曲》的《好奇心》(Curiosity, 2015),还有关于阅读隐喻的《游客、塔、蠕虫:读者隐喻》(The Traveler, the Tower, and the Worm:the Reader as Metaphor,2013)。
他的书写绝不是充斥着理论的文艺批评,而是人与书籍之间绵延不绝的对话,往往跨越数十年。2016年至2018年,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就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职位在数十年前属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20世纪60年代,少年曼古埃尔曾为博尔赫斯朗读。
为了完成这本对话集,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最初与我约定在2020年5月于苏黎世见面,然而疫情使得所有出行计划搁浅。于是,从那年4月起,我们开启了线上交谈。纽约,上午九点,阿尔维托在他的办公桌前;另一头是我,下午三点,在柏林。对话的推进过程中,阿尔维托两度迁居。纽约成为一个危险的城市,阿尔维托患有基础疾病,如果留在纽约就诊,感染风险很高。于是在夏季到来之前,他和克雷格·斯蒂芬森前往蒙特利尔,接着,9月又前往里斯本。里斯本市市长为曼古埃尔传奇般的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家园。至此,2015年之后一直保存在蒙特利尔的四万册图书,得以藏入里斯本旧城一处古殿中,俨然“阅读史研究中心”文献精华所在。
如果我们二人对坐面谈,对话将会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吗?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认为“虚拟的当下不等于物理的当下”,他说,“在《神曲》中,但丁在试图拥抱灵魂的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二人还从未在物理世界里相遇,却已经在日复一日屏幕前的线上对话里,建立起令人欣喜的相互信任。
如果我们二人对坐面谈,我们的问答内容将会完全不同吗?无人知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因为这种无法选择的慢,我们的交流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从容,仿佛是动荡混乱中,难能可贵又不可缺少的喘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