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巴格达新版 和平之城 血腥之城 汗青堂丛书055
》
售價:HK$
118.8

《
水之契约
》
售價:HK$
79.2

《
ABB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
》
售價:HK$
130.9

《
工厂生产计划精细化、精益化、精进化管理手册
》
售價:HK$
75.9

《
中国画技法与教学研究
》
售價:HK$
72.6

《
生命瞬间 人生风采——晚晴居影集
》
售價:HK$
107.8

《
美国国家地理·环球终极探索 全10册
》
售價:HK$
327.8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HK$
141.9
|
內容簡介: |
《黄河流域陕西段藻类种群结构与控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黄河流域陕西段河流及城市湖泊藻类种群结构及其控制的相关原理、研究进展及相关技术应用的启示;归纳了藻类暴发的危害及控制技术;解析了黄河流域陕西段相关河流及城市湖泊的藻类种群结构,并结合水质、环境因子解析了其暴发机制;介绍了物理化学及生物法对藻类控制的机制及藻细胞的相应应激机制。本书可供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微生物生态学和修复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關於作者: |
张海涵,微生物学博士、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水源微生态调控机制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6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有关水源水库微生物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任Springer旗下SCI期刊Microbial Ecology副主编,《环境科学研究》编委。以主要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湖泊富营养化 1
1.1.2 水华的危害 2
1.1.3 水华的影响因子 4
1.2 藻类种群结构研究进展 4
1.2.1 浮游藻类的概述 4
1.2.2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5
1.3 藻类水华的治理现状 9
1.3.1 物理方法 11
1.3.2 化学方法 15
1.3.3 生物方法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黄河流域陕西段湖泊藻类种群结构33
2.1 不同城市内湖水体藻类种群结构的生态地理格局 33
2.1.1 样品采集 33
2.1.2 实验方法 34
2.1.3 结果与讨论 34
2.1.4 小结 42
2.2 西安市湖泊水体藻类种群结构演替特征研究 42
2.2.1 研究区域概况 42
2.2.2 采样点与分析方法 43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2.2.4 结果与分析 44
2.2.5 小结 56
参考文献 57
第3章 秦岭南北麓典型水体中藻类种群结构64
3.1 采样点布设及研究方法 64
3.1.1 采样点布设 64
3.1.2 样品采集 65
3.1.3 指标测定 66
3.1.4 富营养化指数 68
3.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68
3.2 关中地区景观水体中浮游藻类群落的季节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9
3.2.1 气象与水质的季节变化 69
3.2.2 营养盐的季节变化 70
3.2.3 藻类生物量与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73
3.2.4 小结 78
3.3 渭河陕西段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8
3.3.1 水质特征 79
3.3.2 浮游藻类群落组成 79
3.3.3 富营养化与浮游藻类群落的关系 82
3.3.4 浮游藻类门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5
3.3.5 浮游藻类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6
3.3.6 小结 86
3.4 陕南山塘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7
3.4.1 海拔和水质的空间变化 87
3.4.2 营养盐的空间变化 88
3.4.3 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优势藻种 91
3.4.4 浮游藻类门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3
3.4.5 优势藻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4
3.4.6 小结 95
参考文献 95
第4章 过氧化氢对藻类的控制99
4.1 基于代谢活性和细胞内蛋白质表达解析过氧化氢对斜生栅藻氧化损伤的机制 99
4.1.1 实验材料 99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00
4.1.3 结果与讨论 104
4.1.4 小结 119
4.2 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 120
4.2.1 实验材料 120
4.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20
4.2.3 结果与讨论 122
4.2.4 小结 133
4.3 基于光合活性和胞内基因表达解析过氧化氢对小球藻氧化损伤的机制 134
4.3.1 实验材料 134
4.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34
4.3.3 结果与讨论 136
4.3.4 小结 150
4.4 过氧化氢在典型城市内湖水体藻类控制中的应用 151
4.4.1 实验材料 151
4.4.2 实验分析方法 152
4.4.3 结果与讨论 152
4.4.4 小结 157
参考文献 158
第5章 硫酸铜对藻类的控制161
5.1 硫酸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氧化损伤机制的研究 161
5.1.1 实验材料 161
5.1.2 测定与分析方法 163
5.1.3 数据分析 166
5.1.4 结果与讨论 166
5.2 硫酸铜在城市湖泊藻类生长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174
5.2.1 研究样点概况 175
5.2.2 实验设计 175
5.2.3 实验分析方法 176
5.2.4 结果与讨论 176
5.2.5 小结 183
参考文献 183
|
內容試閱:
|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含有氮、磷、碳养分的废水排入湖泊水体中,加速了全球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了藻类水华。水华发生时,藻类的过度繁殖会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缺氧死亡,形成包括有机物质在内的次级代谢产物,使得水体散发不同程度的臭味。此外,部分水华优势藻在代谢过程中或藻体破裂后向水体中释放大量藻毒素。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有极大危害。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引起水华的优势藻类过度繁殖是藻类水华治理的首要任务。
浮游藻类作为水环境中的初级生产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在表层水体中生长繁殖。藻类与地表水环境生态系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浮游藻类群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食物链的起始生物,浮游藻类可以把光能转化为生物质,形成水生环境中食物网的基础,同时储存无机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因此,明确浮游藻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实现水环境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环境类相关专业学子而言,全面系统性地学习藻类在水体中的存在状况及其控制技术措施,将有助于加深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建构成熟的环境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并为将来从事环境领域相关研究与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人员而言,学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知识可助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相关研究。
本书在全面系统阐述浮游藻类暴发的危害、种群结构的研究现状及有害藻类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和研究案例(黄河流域陕西段湖泊藻类种群结构、秦岭南北麓典型水体中藻类种群结构、过氧化氢对藻类的控制及硫酸铜对藻类的控制),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代谢功能、增殖特性、群落构成及协同作用机制等。本书可加深读者对藻类在地表水体中存在状态及控制技术的理解,可为从事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工作的读者提供参考,还可为水处理技术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发展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和典型案例分析。
本书编写时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多届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积极建议,在资料收集、加工等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著者学识水平有限,尽管在编写过程中尽力保持准确和全面,但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此,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能对从事藻类研究的同仁们有所帮助,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书中部分图稿的表述有彩色的描述,相关图稿请发邮件至maben1022@xauat.edu.cn获取。
著者
2024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