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售價:HK$
141.9

《
遇见 高云
》
售價:HK$
85.8

《
日本首都圈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
》
售價:HK$
140.8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HK$
83.6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HK$
239.8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HK$
226.6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HK$
140.8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企业家、商业人士、品牌市场与营销传播领域从业者的商业书;媒体从业者、网红经济从业者、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知识普及书;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舆情监控岗位人员掌握当下传播规律与舆情应对方法的”小红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的变化,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舆情的特点、传播的规律,以及理性与感性的沟通艺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有影响力的品牌故事,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有效的企业传播。此外,作者还分享了在危机公关中如何保护品牌形象,以及在数字营销中如何创新。 本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了作者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从品牌建设到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帮助读者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寻找确定性,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
|
關於作者: |
赵明,乐信(NASDAQ:LX)首席营销官(CMO),在企业传播领域积累了20年实战经验。曾在360公司、优酷公司担任市场传播高级管理职位;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第五届理事。著有《企业家的逻辑 》。
|
目錄:
|
名家推荐推荐序一推荐序二自序第一章 看到水流的方向:受众心理洞察 / 1001 社交媒体时代:在愚蠢与智慧之间 / 2002 沟通的误区:理性、感性与情绪 / 11003 网上舆论的偏好:立场还是是非 / 22004 全民沉浸的公众表演时代 / 31005 从无人问津到抢购一空:影响与说服 / 39第二章 高下之辨:传播的体系与故事 / 53006 好故事和传播的底层叙事逻辑 / 54007 传播要有不同的话语体系 / 66008 企业传播的段位 / 74009 对标传播与柔道战略 / 81010 “内部信”的外部传播效应 / 95011 新媒体时代:病毒传播、P图与段子 / 101012 传播与宣传的共识与差异 / 110013 公关传播的价值只被看到一半 / 118第三章 当危机突然来临:舆情的堵与疏 / 125014 舆情的引燃与失控 / 126015 舆情处置的层次与钥匙 / 135016 微时代危机:时间不是唯一的尺度 / 144017 与其拼命解释,不如卖萌自黑 / 153018 一把手应对危机是把双刃剑 / 162第四章 传播与品牌营销 / 169019 感性品牌与非理性营销 / 170020 消费时代之变与代际营销 / 181021 品牌从故事开始 / 190022 企业为什么爱造节日 / 200023 叙事的技巧与陷阱:我们是如何掉进框架 里的 / 208第五章 传播的进化 / 217024 如何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 218025 注意力稀缺与代言人的价值 / 228026 内卷时代的外卷智慧 / 242027 短视频时代的逻辑重构 / 261028 直播带货新通路与个人IP / 273029 非理性时代的理性言说 / 281030 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 / 286
|
內容試閱:
|
│自 序│这本书,部分源自过去5年我给《国际公关》杂志所写的专栏文章。过去15年,我在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负责品牌传播工作,参与、见证了大量有趣的实践案例,也大量阅读了品牌传播的经典著作。专栏文章与本书,均是这些年阅读、思索与实践的收获。15年前,我在第一本书的书名中用了“逻辑”一词。如今,这本书的书名又用了“逻辑”。我始终认为,明晰逻辑是提升认知的关键,希望借由阅读与读者诸君一起探究因果规律,提升认知,带来改变。这本书中的每一讲均由故事与案例及其背后的理论认知框架构成。故事与案例是尝试知其然,认知框架是试图知其所以然。希望读者诸君在阅读中既有感性认知,也能建立起认知框架。在认知框架的四梁八柱中,纷繁的案例与表象不至于杂乱无章,点线面体能够各归其位,也不至于停在表象而不明就里,只及一点却未及其余。1本书先从受众心理讲起。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影响甚巨,其核心观点是,当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出现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做出疯狂和不理智的事。但我们也应看到群体的智慧。许多互联网平台都利用了群体的智慧,比如请用户在自己的网站上评价产品,然后得出一个集体评分,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决策都以这样的评分为参考。探讨并非停留在这里,值得警惕的是,所谓的群体智慧,在社交媒体时代,有可能被无意甚至有意诱导,或是掉入平台的算法里作茧自缚。就像图书《炒作机器:社交时代的群体盲区》中所言,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它越来越能影响我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炒作机器”有可能变成“攻击武器”。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警惕被情绪裹挟,如何对高度社交化和群体暴政保持清醒,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网上的许多讨论陷入一种“理性的非理性”情形,是因为当事人理性地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那么,为什么理性会选择非理性呢?这是因为理性的行为方式并不见得总是会带来更多收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曾提出“理性障碍”的概念,所谓理性障碍,是指尽管具有足够的智商,但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企业要学会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与标准叙事技巧来面对非理性。2传播成功与否,体系与故事是关键。好传播要能讲一个好故事,好故事要建立在底层叙事逻辑之上,好逻辑要构建在大众的价值认知之上。人们在相信了一个世界观层面的“大故事”后,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行动。你构建了他人的认知,他人就会回报以行动。对于故事构建,好莱坞显然更有套路。好莱坞电影之所以长期占据全球票房排行榜前列,就是因为它们太会讲故事。《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之所以有较强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擅长讲故事。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人,大部分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比如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造火箭的埃隆·马斯克,他们每个人都擅长用“故事”为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并快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但怎么讲故事呢?讲故事的专家安妮特·西蒙斯写过《故事思维》《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等书,总结了写出好故事的几个方法,如选择合适的故事类型,增强感官与情感体验,多角度审视与调整等。在日常交往及日常讲述中,要迅速以故事逻辑抓住听众。人类需要靠符号来凝结共识,靠故事来表达意义。人是符号的动物,也是故事的动物。故事是有脚的,会走到每一个角落。许多品牌极具穿透力和传播力的故事,让品牌成为传奇,拥有了最持久的生命力。在分析那些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的知名品牌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让它们看起来个性十足,也让消费者乐意“从一而终”。一个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各种供应、销售与竞争关系的总和。企业的外部关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轻忽的大事。一张图片、几个段子,可能让新品哑火,让公司损失几百亿元市值,甚至“内伤不治,标签永存”。图片、段子已经成了新媒体时代最强有力的传播武器,成了公关团队最常用的传播手段,因为图片、段子带有搞笑属性,直观,容易一键转发,天然具备自传播属性,最关键的是,它们还无法从源头删除,因为它们不是一个链接。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写了一本《以大致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怎样在这个事实根本不重要的世界里使用说服术”。书中观点独到:当下时代影响他人的关键,不是用理性去说服理性,而是用你的理性去影响他人的非理性。他罗列的众多说服技巧中有一个叫“一击必杀语”,指说服力极强的一个绰号或一组简短词语,使用它可以立即结束争论,达到说服目的。在社交媒体时代,好的传播,就是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快速复制,迅速传播,将信息在短时间内传向更多的受众。对企业而言,做品牌、做传播就是贴标签、撕标签,贴上好的,撕下坏的。贴上去不易,撕下来更难,因为好事一般不会主动传播,坏事才可能传千里。用户很难记住一个品牌的所有样子,只能记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事件、一个符号、一张图片……品牌不仅仅是成本或费用,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长期投资。3当危机突然来临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舆论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被引燃,也可能失控。舆论的作用机理,可以尝试用博弈论里的共有知识和公共知识来解释。在共有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变的过程中,讨论、分享等信息传递过程很重要。说出来,才能够影响世界。社会学家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这本书里讨论了这个话题。沉默的人越多,要打破沉默就越难。沉默者对揭露真相形成了压力,打破沉默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需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企业而言,被说出来的公共知识,可能就是一场风暴。对舆情部门与企业公关传播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舆情危机处理。在关于危机公关的教科书中,总结有很多方法,如危机公关5S原则、危机管理6C原则等。这些方法为舆情危机处理提供了基本框架。舆情部门应该有更卓越的表现,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隐患、处置隐患,避免舆情危机发生,这也是处理舆情危机的最高境界。社交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时代不同,社交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共振,带来的议题设定效应与话题效应更强。在社交媒体时代,越大的企业、越成功的企业在舆论场上越弱势。示弱是大企业在舆论场上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要有尊严地示弱,放下架子,疏导公众情绪。在社交媒体时代之前,通过安抚关键媒体和舆论来一定程度地控制舆论,是很多传统机构、传统企业最习惯采用的做法。如今,如果碰到热关注事件,还想去控制舆论,一定会被舆论反噬。遇到严重的舆情事件,懂得如何道歉,不纠结事件本身,先做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公关操作。在社交媒体时代,比维护形象更重要的是维护好感。4这本书写给谁看呢?我希望,这是一本对企业家,商业人士,以及品牌、市场与营销传播领域从业者有帮助的商业书;这是一本对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媒体从业者、网红经济从业者有益的认知提升书;这是一本对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宣传舆情岗位人员了解当下时代传播规律与舆情规律有价值的“小红书”。这本书涉及的众多企业案例、企业家、中外学者、中外书目,对其的评论终究是我的一家之言,错漏与不足在所难免。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真心期待读者诸君的批评指正,并希望有机会做出修正。借此机会,我衷心感谢我的老板肖文杰,感谢前老板周鸿祎,他们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伯乐。感谢他们两位为本书欣然作序。在此,我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白婕,感谢帮助本书出版的佘广、岳占仁、何伊凡。感谢我的师友齐向东、陈文玲、荆林波、张国有、谢新洲、陈伟鸿、陈彤、李鸿谷、邓庆旭、冯大刚、车海刚的鼎力推荐;感谢张永生、朱德付等老友;感谢我的同事徐锐锋、李回媛、岳翰、王殊琦、郑针甄等为本书提供的帮助。感谢这些年在工作中给我鼓励与支持的每一位朋友,恕不能在此一一列出。感谢两字背后,是我难以一一尽述的真挚谢意,你们是我的底气和前行不辍的动力。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讲道:“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读书,是让身心有所栖泊、耳目有所安顿的良方。愿读者诸君也能在本书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