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化南方:中古时期中国文学核心传统
》
售價:HK$
70.6

《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59.7

《
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
》
售價:HK$
141.6

《
中国官箴
》
售價:HK$
120.0

《
纽约四百年:为冒险而生的移民之城
》
售價:HK$
115.6

《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
》
售價:HK$
198.2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HK$
151.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HK$
219.5
|
內容簡介: |
本书直面当前乡村公共品供给困境,跳出深化国家干预还是推动村民自治的二元选择,提出以外部干预培育村庄自主治理能力的“乡村赋能”理念,并探索良善的乡村治理为什么需要赋能?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哪些制度形式向乡村赋能?这些赋能制度的现实绩效如何?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提出乡村治理创新对于赋能理念的需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乡村赋能”;第二部分围绕“何为乡村赋能”系统梳理赋能理念与国内外实践案例;第三、四部分实证考察乡村赋能实践中的制度赋能与组织赋能两种类型,探究“赋能何以进行以及效能如何”;第五部分基于“如何优化乡村赋能的制度建设”总结赋能制度特征以及对于地方治理模式的变革要求。希冀由此探索政府引导和政策干预助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
關於作者: |
林雪霏,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政治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方政府组织与行为、公共政策过程以及乡村治理等相关领域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后期、教育BU一般项目、省重大课题等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十余项,在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
|
目錄: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乡村治理
二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总体性社会与单位制运行
三 税费改革前的村民自治:民主化与行政化的张力
四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治理:能人治村与政社治理共同体
第二节 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集体公共品如何生产
一 政府包办方案
二 自主供给方案
三 村庄公共品生产的“国家悖论”何以化解
第二章 乡村赋能理念:引介与本土化
第一节 社区赋能理念与层次链条
一 赋能理念与社区赋能
二 社区赋能的多层次链条
第二节 从群体到社区:域外实践经验
一 群体赋能的实践状况
二 社区赋能的实践状况
第三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区赋能探索
一 乡村治理中的赋能探索
二 制度与组织:乡村赋能的类型划分
第三章 乡村赋能的实践类型:制度赋能及其运行样态
第一节 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赋能式发展”
一 集体产权制度设计的赋能链条
二 一种制度、两种实践:改革中的两村产权建构过程
三 制度赋能过程中的群体产权认知与关键行动者能动性
四 小结
第二节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乡村治理的赋能机制
一 赋能乡村治理的协商民主制度
二 基层协商议事会的差异化实践样态
三 村庄治理场域何以影响基层协商民主效能
四 乡贤重组:基层协商民主的非预期赋能
五 小结
第四章 乡村赋能的实践类型:组织赋能及其运行样态
第一节 政策性组织与公共品“赋能式供给”
一 “赋能式供给”的组织形态:以用水户协会为例
二 政策性组织的嵌入困境:组织替代与组织悬浮
三 政策性组织嵌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四 小结
第二节 外源型社会组织:乡村建设的赋能经纪
一 从愿景到现实:外源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
二 案例介绍:和合公益组织与“好厝边计划”项目
三 赋能经纪: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角色定位与组织特征
四 “赋能经纪”生成的治理结构基础
五 小结
第五章 乡村赋能的运行逻辑与基层治理模式变革
第一节 从外部干预到内源生长:乡村赋能的运行逻辑
一 乡村赋能实践的基本特征
二 影响乡村赋能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从压力型体制到放权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变革
一 党政体制下常规的基层治理模式
二 放权社区:适配乡村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 “放权社区”治理模式的多重建构逻辑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