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明日的艺术:战争年代的文学经验与形式实践

書城自編碼: 41442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唐小林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620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营救里斯本丸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HK$ 66.1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HK$ 1177.6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HK$ 83.2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HK$ 70.6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HK$ 93.2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HK$ 65.8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HK$ 327.8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HK$ 118.8

內容簡介:
本书在发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丘东平、茅盾、沈从文、丁玲、萧红等作家的小说、散文、日记等抗战书写,将形式分析与社会史视野相结合,尝试在历史现场中激活其政治潜能和美学活力,以此重新讨论中国抗战文学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形式探索,为总体性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提供新的思路。
關於作者:
唐小林,1992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市晨光学者,硕士生导师。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编。
目錄
序? 战时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 001
前言 / 001
上? 编
第一章? 书写危机:“一日史”与中国叙事 / 003
一、“危机”语境与中国叙事 / 005
二、“一日史”与日常时间改造 / 013
三、感性经验与“真实中国”的生成 / 019
四、如何打造有效的中国叙事方式? / 025
第二章? 抵抗失败:正面战场与处理“失败”经验
的方式 / 027
一、战场经历与丘东平的战争认知框架 / 029
二、涵容“失败”经验的“抗战的意志” / 035
三、“英雄的诗篇”与成长史的叙事 / 041
四、“旧队伍”中“新军人”的诞生 / 045
五、“抗战”如何“文学”? / 052第三章? 战争组织:“阿脱拉斯”与农民兵形象的
塑造 / 056
一、战时文艺语境与“农而兵”的形象 / 056
二、主体塑造与“散文化”的日常叙事 / 064
三、“成长”的形式与“英雄”的诞生 / 075
四、主体重造的方式:从“成长”到“改造” / 081
五、农民走上战场的文学经验 / 089
第四章? 日常经验:“战时生活”的叙事形式 / 091
一、日常经验与时代主题 / 091
二、“叙事调子”与“日常性”的生成 / 095
三、“个人的方式”与“宏大叙事”的整合 / 101
第五章? 战时迁徙:“逃难的哲学”与反讽的艺术 / 105
一、“逃难”中的日常生活图景 / 105
二、“极深切的讽语”:反讽与战时日常生活 / 113
三、如何“映照当前这个不平庸的时代” / 124
下? 编
第六章? 文学重塑:前线经验与写作形态的锻造 / 135
一、上前线与“一个一个的去认识人” / 138
二、“组织家”:以思想和感情为方法 / 146
三、“杂写”:丁玲的战地写作形态 / 154
四、在战争中将写作重新接通现实 / 160第七章? 自我成长:在战争与革命中“生长” / 163
一、战地经验与丁玲的主体转换 / 164
二、主体危机及其重建 / 170
三、“生长”:从内部塑造主体 / 179
四、自我“生长”与革命的逻辑 / 189
第八章? 再造现实:“新现实主义”与“人”的图景 / 193
一、“美学上的新课题”与“新现实主义”的提出 / 194
二、“抗争”历史中的“人” / 200
三、开放的“成长”主体的诞生 / 208
四、如何在历史里面看到“人”? / 215
第九章? 时代编码:政治挫折时刻的文学书写 / 218
一、皖南事变与《腐蚀》的写作 / 219
二、政治编码与小说形式 / 225
三、政治挫折的二次书写 / 232
四、“杂文”形态与“战斗”者的文学 / 238
第十章? 铭写未来:战争语境中的“明日的艺术” / 240
一、作为未来“战场”的湘西 / 242
二、“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书写框架 / 247
三、“未来湘西”的难题 / 252
四、“明日的艺术”的诞生 / 259
参考文献 / 262
后记 / 271
內容試閱
序? 战时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探索
小林嘱我给他这部即将付梓的新著写点什么。为了给自己“预热”,
我翻出小林完成于 2021 年初夏的博士论文,重温了“后记”中当初令我
感动过的文字:
当我快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图书馆拆掉了用来封堵窗户
的灰色泥砖,我得以重新看见那一角被一排瓦当切割出来的窄窄天
空。然后初夏的风重新吹向大地,那些在严冬掉光的叶子,那些在
短暂的春天生长柔弱的叶子,就迅速坚强起来,聚拢起来,一片叠
着一片,像是一条绿色的大河,就这样流淌在燕园里。然后芍药开
了,虞美人开了,还有那不为人所注意的矮矮的地黄花开了。在这
个季节里,我终于要结束自己的学徒时代,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忐
忑,匆匆走向新的生活岗位。
这段文字蕴涵了对正在经历的一段艰难岁月的动人体悟,也显示出
作者的诗人气质,印证了我对小林独特的学术性格的感知和判断。小林
文学感受力突出,对审美形式以及作家精神世界格外敏感,每每对文本“内面的风景”有独特的体悟和洞察。日常生活中的小林谦和内敛、敏感
多思、沉凝稳重,而一旦在读书会以及课堂讨论中进入学术话题,就显
露出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诗性气质,也预示着他的学术生涯或许能走出一
条独具个性的探索之路。
在我主持的“1940 年代中国文学读书会”上,小林先后选讲了丘东
平、姚雪垠、萧红、丁玲等作家的 40 年代作品,并逐渐把兴趣焦点集中
在战争年代的作家主体研究,除了前述四个作家之外,还相继研读了巴
金、严文井、路翎、罗荪、李广田、卞之琳、骆宾基、无名氏、沈从文、
孔厥、袁静的战时创作,并最终以《战争年代的自我成长和主体重造
(1937—1949)》为题写出了博士论文。论文试图展现战时中国文学中被
战火淬炼的丰富的“自我”,尝试揭示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化约的“人”的
复杂性,进而考察战时社会历史进程中由“自我”升华为“主体”的不
同实践历程,挖掘战时的主体塑造与战争经验的深刻关系。小林所探讨
的“成长”,既是作家在战争年代重建“自我”过程中的内在性经验,也
同时是特定的叙事模式、精神主题和思想观念,借此重塑了现代文学在
战争年代的认知方式、美感形式和实践场域,从而生发出一系列值得深
入探究的问题域。借用托多罗夫所著《批评的批评》的副标题“教育小
说”(也可以译为“成长小说”)的概念,小林的博士论文写作,也堪称完
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成长小说”。
博士论文虽然宣告了小林“学徒时代”的结束,但也同时标志着小
林进一步探索自己学术个性的“漫游时代”真正开始。博士论文的重要
性,不在于对论题解决得多么彻底,更在于其内涵了多少关涉自己未来
学术道路的可能性。小林的博士论文试图追求一种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文学“细读”方法,既深入到文学作品的肌理,也探索到作家心灵深
处,最终勾勒出关于现代主体的具有动态性的文学想象过程。但囿于论
文的核心题旨是关于“成长”与“主体”,这种试图经由文本形式的中介
去勾连主体精神和外部历史的方法论构架本身还有待进一步“成长”,也
意味着小林未来的学术思路尚存有开阔的可能性空间。而这些空间,在
小林的这部新著《明日的艺术:战争年代的文学经验与形式实践》中得
到进一步拓展。
在我看来,这部新著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的探索。
其一,将战争年代的文学实践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脉络”,从
多个维度重新打开战争年代中国文学的面向。
近些年来,战争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形成
了一个“战时中国”研究范式,对于重新认识现代中国,认识 1940 年代
中国与世界的连带感,认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起源语境,进而重新认识
何为中国的现代,都提供了一个具有总体性的视野。
而小林的研究,为刻绘“战时中国”的历史图景贡献了一些新的研
究视野和学术取向,这是他在本书中的概括:
具体来说,可以将战争年代的文学实践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
“问题脉络”,如战时生活的形式、组织动员的方式、战争局势的走
向、迁徙流动的影响、个体成长的难题、政治挫折的体验等。正是
在回应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战争年代的作家们贡献出了广阔而
幽深的抗战文学图景。这种研究思路,一方面体现出文学对战争、社会、心灵、历史的能
动性介入具有一种全方位的总体性;另一方面,小林的研究,正是因应
了战时文学深度介入战争和历史的结果,也凸显了战争年代文学实践的
结构性特征。小林的研究也由此揭示了作为战时中国之关键结构、核心
主题和历史前景的“战争”:战争既是一个整体性象喻,是作家们或者正
面突破或者迂回包抄的时代主题,也构成的是心理背景,更是历史可能
性和诗学形式远景的本源性起点,或许也是其终极性指向。
而小林把握战时文学图景的方式,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而论,而
是捕捉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脉络”,这就是本书目录所展示的“书写危
机”“抵抗失败”“战争组织”“日常经验”“战时迁徙”“文学重塑”“自我成
长”“再造现实”“时代编码”“铭写未来”十个议题。这十个“问题脉络”,
其中有些与小林的博士论文有一定的延承性,但大部分问题是在博士论
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出新的路径,尤其揭示了现代中国文学在战争年
代的独特价值和形式创新,为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理解
战时中国的真切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一个具体性和总体性兼备的研究
视野。
其二,对重构“历史语境”的追求。
对战时中国的研究必然内涵一种“历史化”的视野,“历史化”自然
也是小林著述的底层逻辑。但本书所表现出的历史化,不同于一般意义
上的历史研究,而似乎可以定义为对“历史语境”的重构。换句话说,
文学研究中所呈现的历史,一方面往往是被文学“语境化”的历史;另
一方面,对语境的建构,也真正表现出文学研究者贴近历史和创造历史
的努力。但对历史语境的重构,不是研究者想当然的结果,而只能是“境从史出”。本书也力图从历史语境以及战时作家的创作和言论中生成
历史概括和“问题脉络”,从而避免了以研究者过于强大的主体性去覆
盖、重置进而抽象历史原貌。
发掘揭示“战时中国”的具体研究路径,找到切入战时语境的有效
端口,往往是战争文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前提与关键环节。正是在这个意
义上,小林对战时中国的研究,用他自己的概括,可以称为关于“战争
和战争的影响”之研究,而“战争”和“战争的影响”也构成了本书两
个核心面向。“战争和战争的影响”这一从老舍战时的表述中生发出来
的判断,堪称集中概括了战时作家表现战争的两种方式和取径,小林从
浩如烟海的历史陈述中把这个概念厘析出来,既表现了还原历史语境的
初衷,也是直面历史语境的结果。“战争和战争的影响”这一老舍化的看
似浅白平凡的表述,其中却凝聚了具有理论意义的“战争的框架”(朱迪
斯·巴特勒语)。小林也正尝试用“战争和战争的影响”来含括中国作家
所遭遇的战争经验和具身体验,进而提升到理解战时中国的方法论层面,
也为学界的战争研究提供了富于启示性的思考。而他在本书中提炼出的
十个“问题脉络”正是战时中国总体性图景的具体展开,也与他所关注
的汪宏伦在《战争与社会:理论、历史、主体经验》一书中提出的探索
战争年代“宏观层次的历史社会变迁、人口迁徙流动、政治治理、以及
微观层次的个人生命经验、记忆与创伤等”构想构成了理论互文关系,
也是对作家们的战争书写既具体化也全景化的勾勒。
其三,“以抗战为方法”。
小林的研究,也善于把作家们的战争经验和战时体验文本化、形式
化,进而诗学化,从而较有创意地把战争主题与形式探索结合起来。或许可以说,战争年代最大的文学政治,是作家们如何从自己宝贵的战争
经验、体验、思考中生发出形式意义上的凝定物,进而激发形式创新的
政治潜能和美学活力。因此,在小林研究的整体性视野中,既有历史场
景、社会生活,也有心理图景和主体行动,但这一切都被小林落实到深
入的文本分析和诗学阐释之中,从而真正把历史语境、社会史视野与形
式分析有效地熔铸在一起。
在小林看来,战争年代作家们在形式创新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
努力,而这一形式探索方面,以往的研究估量不足。在小林的研究中,
战争年代文学的形式活力和政治能量被前所未有地展示出来,也突破了
前人研究中对战时文学形式粗糙、艺术性疲软的惯常判断,进而从文学
性的意义上为战争年代的文学赋值。小林在本书中所表述的“以抗战为
方法”充分体现出这种文学性的自觉:
对战争年代的作家们而言,如何书写抗战一直是个难题,因此
当年“七月派”作家会特别关注抗战以后“新形式的产生”“作家与
生活问题”和“作家态度”等话题。这些讨论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问
题来看,首先是“写什么”,其次是“如何写”。或者说,前者关乎
作为具体“内容”的战争,后者则涉及作家们通过何种“形式”来
获取战争经验的问题。
将“抗战”作为方法,意味着要重新发掘和考察具体的战争在
文本中的结构性作用,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战争经验如何生成独特的
文学形式。对战争年代的作家们而言,“抗战”不仅是一种生存境遇
或书写对象,也可能成为他们重新接通生活、再次打开一些难题的媒介。从这个角度展开对抗战文学的考察,会发现很多原先不在抗
战文学视野中的作家开始浮现出来。抗战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写作,
而且沉淀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学要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区别于主流
抗战文学的叙事模式,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别样的线索。正是在社
会实践和文学书写之间,大量的文学形式被生产出来,它们既与战
争经验形成同构性关系,也保留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些
形式并非完全透明,而是标示出一种无法抹除的差别,有待于我们
在细微的文学表达之处将之识别出来。
小林所擅长的,就是对这种“细微的文学表达”的辨识,这也凸显
出小林对文学形式的特有的敏感,以及自身的诗性气质。
其四,在“明日的艺术”中构建远景。
本书所勾勒出的战争年代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是重建远景。战时
中国的远景叙述中蕴涵了非常丰富的议题,既是文化政治远景、意识形
态远景,也是作家们的心理远景,同时也是文学形式远景。作为远景的
形式意味着作家所创造的文学新型范,既积极应对战时语境,同时也凝
聚和生发对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想象。关于远景的文学想象力因此是充满
生命、政治、社会和历史的激情的。小林敏锐地捕捉到了沈从文所表达
的“明日的艺术”一词中所蕴含的远景力量,既完美地概括了沈从文在
战争年代的文学理想,也在诗学和美学的意义上,为总体把握战争年代
的中国文学,寻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日
的艺术”的范畴,是充分政治化的,也是远景化的。正如小林所说:“明日”及其相关话语生产是既有抗战文学较少关注的问题,但
却贯穿着战争年代作家们的写作脉络,是他们的核心关切所在。比
如,丁玲在她笔下人物贞贞身上发现的“新的东西”、丘东平塑造出
“旧队伍”中的“新军人”、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更新时代的牧歌”、
萧红没来得及给马伯乐提出的“光明的交代”,以及胡风从路翎小说
中看到的“美学上的新课题”等,都是“明日的艺术”的直接投影。
可以说,抗战文学不仅对滞重的现实进行叙述,还将触手伸向了历
史进程的前端,尝试勘探“未来”的内在肌理,最终指向的是对新
的主体、社会和国族的重建。
“明日的艺术”,“最终指向的是对新的主体、社会和国族的重建”,
堪称兹事体大,也同时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学所内涵的丰富的未来性和可
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未来性也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未完成性”存在
于战时中国的文学图景之中的。我们无法忽略的,是战时作家一方面在
勾画“明日的艺术”,另一方面,“明日”究竟以何种形态呈现或者到来,
也是相当一部分作家不甚了然甚至感到迷茫的:
战争年代的作家们对“明日”的想象,往往关联着一系列“难
题”。例如,如何在抗战语境下完成自我改造并获得成长?怎样将个
体的经验与抗战的进展、国家的重建结合在一起?在何种维度上可
以想象一种基于抗战实践的合理社会建制?有关远景的叙述如何落
实到具体社会实践当中?一种完整有效的文学形式方案是否可能?
这既是抗战时期的一些共性问题,在不同政治空间、地方视域下又展现出了各自的现实症结。比如在解放区,远景与革命政治实践密
切相关,通常被放置于现实生活中同步展开;而在大后方,战争的
局势更直接地影响了作家们对远景的叙述,特别是随着战争带来的
破坏,有关未来的想象往往变得不稳定起来。
战时中国的作家们对远景的憧憬也可能与远景的缺失并行。小林在
描绘作家及其笔下人物“自我”历经战争的洗礼走向成熟的历史主体的
同时,也展现出一部分作家屡屡遭遇的是“失败”,是“危机时刻”。与
危机书写和“抵抗失败”相关联的,则是作家的主体塑造也具有某种未
完成性,进而影响了文本形式层面的未完成性,未完成性也由此构成了
战时文学的一个总体线索。因此,在战争年代的创作中,我们既能读到
解放区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中所塑造的坚
定的革命主体,也能看到卞之琳《山山水水》中那种迁徙漂泊流动的主
体,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那种正在形成中的主体,萧红《马伯乐》
中“反成长”型主体,或者钱钟书《围城》中那种随俗沉浮的主体。如
果说小说的形式即是主体的形式,那么战争年代相当一部分小说创作表
现出的是一种“嵌入的主体性”:主体是被嵌进作家正在塑造的形式之
中的。也正因如此,战时的中国文学恰如小林所说,“在‘内容’和‘形
式’上都呈现出一种‘未完成性’”,而这种未完成性“已经成为抗战文
学的一种症候,既可能意味着作家们的现实理解、历史动向把握具有某
种局限性,也说明他们的文学经验及其形式实践依然处于一种向外敞开
的状态中”。
十年前,小林负笈北上,我有幸成为他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也在十年间见证了他的诚挚、敏锐、执著、勤勉与成长。而这部入选上海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望道计划”的书稿,则意味着小林已经慢慢成长
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成熟的学者。本书既是对战争年代中国文学的一次新
探索,也标志着小林找到了自己专精的学术领域,开始显现出鲜明的学
术个性,我为他感到特别的欣慰。
吴晓东
2025 年 7 月 18 日于京北上地以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