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HK$
74.8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HK$
184.8

《
明仕录(真实还原明代精致生活)
》
售價:HK$
218.9

《
文心雕龙义证(全四册)
》
售價:HK$
349.8

《
国史大纲(上下册)(简体字版)
》
售價:HK$
107.8

《
长寿:逆转和延缓衰老的科学饮食(上下册)
》
售價:HK$
184.8

《
安史之乱:历史、宣传与神话(40幅插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重要战事)
》
售價:HK$
151.8
|
內容簡介: |
高分子聚合物作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材料,因其优越的综合性能、相对较为简便的成型工艺,以及极为广泛的应用领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高分子材料又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性。聚合物科学与工程学就是在不断对聚合物进行改性中发展起来的。本书对聚合物改性的四种方法(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化学改性、表面改性)从理论到应用作了全面介绍。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聚合物改性(第四版)》第四版在绪论中增加了对人工智能在聚合物改性中应用前景的展望。第二章新增了共混理论的整体框架、人工智能在复合材料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在共混体系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多组分共混体系的形态、共混物的结晶结构等内容,对共混物形态调控的内容作了全面的增补,删去了已过时的内容。第三章增加了聚合物共混改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概述。第四章增加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溶液法制备及其应用实例。第五章增补了化学改性研究进展的内容。第六章增加了表面改性研究进展的内容。
《聚合物改性(第四版)》适合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
關於作者: |
王国全,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聚合物共混改性和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获省部级奖励6项。著有《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等著作,其中《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获世界华人科普奖。主编《聚合物改性》教材。发表论文100余篇。自1988年起,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聚合物共混改性”“聚合物改性”等课程。
王秀芬,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阻燃专委会专家。主要从事高性能弹性体、聚合物阻燃材料、聚合物改性、生物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项奖励。主讲“功能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学”等课程,编著的《聚合物改性》(第二版)获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三等奖。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聚合物改性的主要方法
1.1.1 共混改性
1.1.2 填充改性
1.1.3 化学改性
1.1.4 表面改性
1.2 聚合物改性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1.3 人工智能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前景
1.4 本课程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 共混改性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基本概念
2.1.1 聚合物共混的概念
2.1.2 与共混相关的多元体系
2.1.3 共混改性的主要方法
2.1.4 聚合物共混物的分类
2.1.5 共混物形态的基本概念
2.1.6 关于相容性的基本概念
2.1.7 界面层与相容剂
2.2 共混物形态的观测研究方法及形态调控
2.2.1 共混物形态研究的意义
2.2.2 共混物形态的观测研究方法
2.2.3 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及形态调控
2.2.4 分散相的分散状况
2.2.5 分散相的形貌
2.2.6 多组分共混体系的形态
2.2.7 共混物的结晶结构
2.2.8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研究与观测技术进展
2.3 聚合物共混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加工设备
2.3.1 共混物分散混合过程的模拟演示
2.3.2 “破碎”与“集聚”的动态平衡
2.3.3 共混设备简介
2.4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
2.4.1 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2.4.2 塑料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
2.4.3 共混体系的其他力学性能
2.4.4 共混体系的其他性能
2.5 共混理论的基本框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聚合物共混的应用
3.1 概述
3.2 通用塑料的共混改性
3.2.1 聚氯乙烯的共混改性
3.2.2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
3.2.3 聚乙烯的共混改性
3.2.4 聚苯乙烯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改性
3.3 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3.3.1 聚酰胺的共混改性
3.3.2 聚碳酸酯的共混改性
3.3.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混改性
3.3.4 聚苯醚的共混改性
3.3.5 聚甲醛的共混改性
3.3.6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共混改性
3.4 橡胶的共混改性
3.4.1 橡胶共混的基本知识
3.4.2 通用橡胶的共混改性
3.4.3 特种橡胶的共混改性
3.4.4 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3.5 聚合物共混体系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应用进展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聚合物填充、增强体系及纳米复合材料
4.1 填充剂与增强纤维
4.1.1 填充剂的种类
4.1.2 无机填充剂
4.1.3 增强纤维及晶须
4.1.4 天然材料填充剂
4.2 填充剂的基本特性及表面改性
4.2.1 填充剂的基本特性
4.2.2 填充剂的表面改性
4.3 填充剂对填充体系性能的影响
4.3.1 力学性能
4.3.2 结晶性能
4.3.3 热学性能
4.3.4 熔体流变性能
4.4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
4.4.1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4.4.2 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4.5 聚合物增强体系
4.5.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4.5.2 热固性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4.5.3 热塑性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4.5.4 热塑性塑料的其他增强体系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接枝、嵌段共聚改性及互穿聚合物网络
5.1 接枝共聚改性
5.1.1 基本原理
5.1.2 接枝共聚的方法
5.1.3 接枝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
5.1.4 接枝共聚物研究
5.2 嵌段共聚改性
5.2.1 基本原理
5.2.2 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5.2.3 嵌段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
5.3 互穿聚合物网络
5.3.1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种类
5.3.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
5.3.3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
5.3.4 工业化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发展方向
5.4 化学改性研究进展(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合物表面改性
6.1 概述
6.2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6.2.1 基本概念
6.2.2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方法
6.2.3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机制
6.2.4 等离子体处理在聚合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6.3 表面化学改性
6.3.1 碱洗含氟聚合物
6.3.2 酸洗聚烯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和其他聚合物
6.3.3 碘处理
6.3.4 其他化学处理
6.4 光接枝聚合改性
6.4.1 表面光接枝的化学原理
6.4.2 接枝方法
6.4.3 表面光接枝改性的应用
6.4.4 表面光接枝最新进展
6.5 难黏聚合物表面改性
6.6 偶联剂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6.6.1 偶联剂种类
6.6.2 偶联剂的应用
6.7 表面改性研究进展(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聚合物改性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共混改性、填充改性、复合材料、化学改性、表面改性等内容。以往,上述改性方法大多分别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版了专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各种不同门类的改性方法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关系日益显现出来。这种相互关联不仅体现在理论范畴,而且体现在应用领域。因此,很有必要编写一本全面介绍各种聚合物改性方法的著作。这样一本书不仅可作为材料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而且对涉足这一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聚合物改性(第四版)》是关于聚合物改性的一本基础性的书籍,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编写中,是以聚合物的共混改性为主体,兼及其他改性方法。
近年来,关于聚合物改性的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书在注重介绍聚合物改性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主要应用体系的基础上,也适当介绍一些这一领域的新进展。在理论方面,本书也纳入了一些新进展,如非弹性体增韧理论。
《聚合物改性(第四版)》第1章~第4章由王国全编写,第5章、第6章由王秀芬编写。华幼卿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审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