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HK$
107.8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HK$
63.8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雪
》
售價:HK$
75.9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HK$
140.8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HK$
162.8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质量形成、资源保护及生产的一门科学。本书在《分子生药学》(第三版)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加近10年来分子生药学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果、新思路,在数据、案例、实验等方面更新修订,以呈现了分子生药学的最新进展。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最新工作进展的总结和提炼,展现了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展望生药学乃至中药研究的新方向。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分子生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二至第八章,分别从概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内容与进展、研究实例五个部分介绍了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生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保护策略、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途径解析与调控、药用植物(分子)育种及药用活性成分绿色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關於作者: |
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负责人。曾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和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中国标准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
|
內容試閱:
|
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质量形成、资源保护及生产的一门科学。其以生药分子鉴定为基础,道地药材遗传成因研究为特色,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生产为前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前沿科技成果,立足解决中药在生产、科研及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分子生药学由笔者于1995年首次提出,历经3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走过萌芽期、形成期、快速发展期,逐渐步入成熟期,已有4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008年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分子生药学》教材出版,至今已有8版涵盖“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陆续出版。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术队伍,建立面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职人员的纵向多层次教学体系,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药学科评议组列为中药学二级学科,并建成由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标准、学术期刊、国家奖项支撑的多元化学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
2000年、2006年及2015年,我们分别出版《分子生药学》第一版、第二版及第三版。Molecular Pharmacognosy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2012年与2020年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著作向国内外同行介绍了分子生药学的新视角和新见解,讨论了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并展望了新的研究方向。
自第三版《分子生药学》出版以来,至今已历经十年,其间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新兴的技术方法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分子生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为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我们对原有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通过对最新工作进展的总结和提炼,体现了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见解,预示生药学乃至中药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前三版的基础上,第四版《分子生药学》更加突出科学前沿和实际应用,更加具有系统性,由原有的十二章合并为八章,修订内容包括将“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与“药用植物分子谱系地理学”合并为“药用植物分子系统学”;删除“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合并“药用植物的转基因研究”至“药用植物(分子)育种”;合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与“药用植物细胞及真菌培养生产活性成分”为“药用活性成分绿色生物制造”。每章节系统地分为概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内容与进展、研究实例五个部分,更加清晰地呈现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理论、技术及应用。
参加本书修订和编写的人员均为各单位活跃在分子生药学科研一线的学术骨干,因此本书不仅是众多科研成果的最新展示,同时又为分子生药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在此,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本书的再版提供了便利条件,感谢编委会的同仁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充分融合,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同时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实践来支撑。本书在编撰出版之际,难免存有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黄璐琦
2024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