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86.9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HK$
71.5

《
中年面相
》
售價:HK$
63.8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HK$
76.8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HK$
152.9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HK$
1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HK$
151.8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20多项图书大奖
★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小说一样好看、像工具书一样实用
★钱理群、朱旭东等重磅推荐
本书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和不得法,而取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理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本书可供家长读、教师读,像我这样关心教育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教益。
——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本书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读性。能同时做到这几点,不容易,非常可贵。它可以真正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养儿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本书取名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不是在妈妈与老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意思。老师在学校和课堂中是孩子的引路人、指导者,甚至是行为上的楷模和榜样,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况且作者本身就是从教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经典家庭教育文章进行升级改版,对原内容做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加入一些新的文章;全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如何做好早教和选择幼儿园”“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难”“做父母应有的智慧”“父母不能犯的错”。此次改版还邀请著名画家李钊老师做了精美插画。
|
關於作者: |
尹建莉: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领军性人物。曾在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多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写作及教育理念的教育推广活动。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上市后引起巨大轰动。
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经典教育观,以生动的事例和精湛的案例分析,向人们呈现了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美妙和力量。
|
目錄:
|
第一章 启蒙教育怎么做 1
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在学龄前,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也是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极强的可塑性。启蒙教育应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警惕不科学的早教机构和学前班。
启蒙教育要做些什么? 3
不上学前班 10
让孩子识字不难 17
教孩子识字要注意什么? 24
古诗滋养的孩子 28
经典背诵要注意的几点 38
开小卖部 43
第二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53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给小板凳揉揉疼 55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62
打针有些疼 68
不要捉弄孩子 75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81
关于性教育的几个观点 88
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 97
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主角,在孩子的衣、食等方面回归自然,和孩子一起成长。
胎教如何“教”? 99
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102
隔代抚养:一个人的安全感首先是母亲给的 111
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116
母乳喂养如何才能成功? 122
不要让孩子罹患“皮肤饥饿症” 127
多抱孩子,少用婴儿车 131
孩子说话晚或发音不清楚怎么办? 134
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138
巧用“心理战”,治愈孩子便秘 147
孩子不爱睡觉怎么办? 152
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156
第四章 如何选幼儿园 165
幼儿园是孩子由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个链接点,幼儿园的每一个老师、每一种生活又深刻影响着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如何选择幼儿园,其实是学前教育观的问题。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167
幼儿园最硬的“硬件”是老师 177
幼儿园的第一个自由应该是吃饭的自由 186
孩子上幼儿园前家长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91
如何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195
主要参考文献 205
第一章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 1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加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就是——阅读。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3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12
阅读需要诱惑 21
“好阅读”与“坏阅读” 27
不看“有用”的书 35
修得一支生花笔 43
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51
第二章 正确对待作业 61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之所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破坏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63
替孩子写作业 72
不写暴力作业 82
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90
第三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9
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101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110
如何让孩子兼顾学业和游戏? 119
如何让孩子玩电脑游戏“不上瘾”? 135
第四章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145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联系到一起,它会使孩子一想到学习,就有微微的不快。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这件事做好。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147
不考100分 155
考好了不奖励 163
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170
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80
主要参考文献 191
第一章 潜台词是重要的台词 1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品行有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负面强化,失去自信,最后真的变得品行不端。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3
像牛顿一样 11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17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26
不纠错,不批评 33
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39
开“提意见会” 47
学会开“家长会” 55
如何培养好习惯? 64
不怕小动物 71
第二章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75
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土地常常是母爱的一种象征)被描写为“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奶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是关心和肯定的象征;蜜则象征着生命的甜蜜、生活的幸福和对生命的热爱。
女儿的隐私 77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83
让孩子成长得更安全些 90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99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105
第三章 做“听话”的父母 109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听话”,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这是成人与孩子间的不平等。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
做“听话”的父母 111
家长挪开,让孩子来做主角 120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 126
“不管”是最好的“管” 136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144
遇到一个“坏小子” 153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159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代表着他的命运 166
第四章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173
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踏实度,取决于他成长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影响,取决于他长大成人后的思维方式与这四个字有多接近。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175
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180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189
第五章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197
谈“儿童多动症”像在谈医疗,实际上仍然是在谈教育,谈当代一个非常大的儿童教育陷阱:教育问题被当作医疗问题来对待。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199
一位“多动症”儿童是如何不费力地痊愈的 229
美国心理学史上的幺蛾子 236
主要参考文献 245
第一章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1
培养一个“完美”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时小心谨慎,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
给孩子犯错误权 3
警惕求完美心理的悄然渗透 9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15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22
第二章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31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和惩罚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要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33
不要把小事“管”成大问题 41
不要“严格要求”孩子 47
对孩子,不要先谈规则,要先谈自由 54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0
减少规矩,才能减少控制 66
“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73
永远正确的家长最失败 84
第三章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89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暴力教育”里只有暴力,没有教育 91
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98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104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111
不和孩子逆着来,孩子就不会逆反 117
唠叨是把小刀子 122
让拳头打在空气中 131
第四章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137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爱与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 139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144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152
第五章 谈谈竞争、寄宿和金钱 159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161
为什么要少让孩子参与“竞争”? 166
寄宿制是个坏制 173
寄宿制稀释了亲子关系中爱的成分 179
发现孩子偷钱怎么办? 185
拜金和吝啬都是畸形的金钱观 190
不必通过干家务给孩子零花钱,直接给就好 196
第六章 关于自闭症 203
现在有一种趋势,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而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当孩子有某种问题时,家长如果不是马上领着孩子跑医院,而是自省一下,我给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教育了吗?我真正理解我的孩子吗?真诚地思考,问题的死扣也许就此开始松动。
走出心理沼泽——小春的故事 205
“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及彻底康复之路 214
主要参考文献 247
|
內容試閱:
|
不上学前班
当年我大胆写了这篇文章,对学前班的设置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这种“提前学习”不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需求,是无用设置。可喜的是十几年后的2023年,国家全面取消学前班设置,学前班退出历史舞台。此次本书改版之所以继续保留这篇文章,是因为学前班思维模式及相关问题并未随着学前班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以变种的方式更加普及,比如所谓的幼小衔接。
2021年出台有关幼小衔接的指导意见,旨在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但由于意见的导向性被人们误读及市场利益的推动,幼小衔接很快演变为新的“提前学习”,衍生出大量民间“学前班”,催生出一个新的市场,同时也像学前班一样制造了非常严重的启蒙教育问题。正像我在文中说的那样,“行政命令可以让当下的学前班消失,但有这样的市场,它一定会产生新的变种,以新的面目出现。”
学龄前教育非常重要,幼小衔接确实是需要成人帮助儿童实现良性过度的一件大事。真正的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则是在损害儿童的天赋。学前教育到底如何做,这是需要每个时代的成年人去思考、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来说,本文不会过时,当下同样有借鉴意义。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经济短缺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
它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而那时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的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让小学办一些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要,并不包含有教育学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这些年我国经济繁荣,人口出生率降低,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儿童入托供需矛盾并不显著,可学前班却延续了二十多年,而且在全国普及,从城市到乡村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个别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所有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前必须上学前班,以至于有些地区小学入学年龄被人为延迟一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该消失而不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它有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学校愿意开办学前班,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前班。
学校愿意开办,自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学前班不属于国家义务教育,可以自行定价收取学杂费。1985年北京市给出的指导价是每个孩子每月三十元,这在当时也并不便宜。近些年更是水涨船高,已达到每月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种杂费,数字可观——也就是说它是学校的一个创收渠道,相当于一个小金库。
虽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识到学前班的不必要,出台文件不允许小学办学前班,但只要手段不强硬,小学就或明或暗地办着,打政策的擦边球。
再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学前班,绝大多数是出于跟风和盲目。一是误以为学前班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级必须先读二年级一样;二是出于对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焦虑,认为上学前班是“提前打基础”了,是在学习上先走了一步。
人生培养战略,如长跑战略,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就能领先。
我的一位亲戚,她知道我不赞成送孩子上学前班,但她的顾虑是,周围的人都把孩子送进学前班。进过学前班的孩子,到上一年级时,拼音和一百以内加减法就都学完了。如果自己的孩子没上学前班,基础就不如别的孩子,这不就比别的孩子落后一步了吗?
亲戚的这种“打基础”想法是有代表性的,但这是家长们的认识误区。一是没搞清什么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础”,二是不了解学前班的真实情况。良好的学前教育是良好的启蒙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学前教育能让孩子小小的身体像颗核弹头一样储备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却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时。
假设家长花了钱,小学收了钱,孩子们真的能通过上学前班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走到别的孩子前面,那也值得。但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结果恰恰相反,学前班教育是给孩子们打了一个“基础”,但往往是坏基础。
首先,目前国家对学前班教学只有指导性意见,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学前班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学前班能给小学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它的非义务教育性质,学前班的教学成绩不需要计入整个学校教学成绩里,学校一般来说对这块教育并不重视。所以,学前班如何教,全凭小学及任教老师自己主张。
其次,几乎所有的学前班招生宣传中都会说,学校为学前班配备了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事实上,寄居在小学校园中的学前班很边缘化。除了设备简陋,更主要的是学校不会把优秀教师分配到学前班。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学校给学前班配的教师一般是工作能力差,课教得不好的,或是和领导关系不融洽的。校长没法解雇这些人,正好把他们放到学前班。
有的小学师资比较紧张,会从外面为学前班聘一些退休老教师。理论上讲,退休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我国几十年来小学教师入职门槛较低,许多小学教师文化或教育素养较低,他们的工龄可能有四十年,但并非有四十年的“教育经验”,往往只是把一种工作经验使用了四十年。仅有的经验也是针对小学生的,而非学龄前儿童。
在没有教学大纲,缺少教学指导,师资绝大部分是学前教育门外汉的情况下开办“学前班”,水平如何,可以想象。
所以,现在的“学前班”,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学一年级的缩写版。
从上课形式来说,孩子们每人有了一张自己的固定课桌,有了上课下课,甚至还有家庭作业。从教学内容上看,学习的一般都是拼音、写字、英语单词、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等。从课堂管理看,老师总是要求孩子们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手放到背后,认真地听课。
这种情形下的学前班,有上课,有作业,却没有智力活动;有纪律,有规矩,却没有教育要素。课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缚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了儿童天性,无聊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注)任何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都会使儿童远离知识和智慧,是反智反教育的行为。
教育上早有这样的发现,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问题,体会不到克服困难、发现新知的乐趣,只是反复咀嚼已熟知的东西,就会引起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态度。经过“学前班”的儿童,进入小学后,他的课程知识可能稍高于一般儿童,那么学习中的新鲜感、发现的乐趣、克服困难的兴致他就都没有,很容易在学习上变得轻浮、不用功。他表现出的“学业优势”也是短暂的,状态维持不了多久。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学前班就被严重消耗,导致刚上小学就厌学——而这样一种情绪几乎会破坏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兴趣。
曾有位家长向我抱怨,说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写字不好,做作业粗心大意。言语间抱怨这是因为孩子没上学前班,没提前学会写字;并说邻居的孩子上过学前班,打好了基础,字就写得比自己的孩子好,成绩也更强。
家长一着急就会胡乱归因,就像一个人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却怪怨袜子的颜色穿得不对一样。事实上经过了解,这位家长的孩子不爱学习,写作业不认真,不是因为没上学前班,而是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家长就过分重视写作业、考试这些事,在这方面太紧张,总是对孩子不满意,经常严厉地批评,弄得孩子精神负担特别重,影响了学业。
我告诉这位家长,学习兴趣以及成绩好坏是件需要多方面力量推动的复杂的事,不可能由某单一因素导致。孩子现在已经三年级,我可以肯定,如果你的孩子上过学前班,而围绕着他的其他教育因素不变的话,他的情况也是现在的样子,甚至会更糟。因为孩子缺少的是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良好的知识结构,而这两样,当下的学前班都给不了。
不知未来还会不会有“学前班”这样一种存在,真正的问题是社会如何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行政命令可以让当下的学前班消失,但有这样的市场,它一定会产生新的变种,以新的面目出现。
在我写作本文时,从市场形势判断,绝大多家长仍然迷信学前教育中的课程学习部分,不仅认为应该让孩子上学前班,还在学前班之外又给孩子报各种和小学课程内容衔接的课外学习班。
把幼儿园小学化,这甚至成了当下许多幼儿园的“特色”,这些幼儿园讲自己的优势时,就会把“双语教学”、识字、数学等内容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它虽没举“学前班”之名,行的却是学前班之实。
重要的是,如何向儿童提供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有价值的教育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智力成长不是在书桌前进行,而是在游戏中进行。
学前教育一定要重视儿童的玩耍权。玩耍对于低龄儿童来绝不是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它在启蒙教育上的作用远比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更有价值。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一个“最大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注)。他强调的是应该让儿童尽情地游戏玩耍,反对用课程学习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
所以不管未来学前教育的名称是什么,在形式上都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联的,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肢体、语言、想象力、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培育,为接下来真正的校园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总之,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才。反对“学前班”,实质上是反对不科学的、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学前班,目的是想把良好的学前教育还给孩子。
儿童越是年龄幼小,启蒙教育的急迫性越强,越需要一个好的智力成长环境。他心智发育的黄金时间被夺走一年,今后不知有多大的损失。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六岁前,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