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HK$
97.9

《
成为作家:提升创造力、自律性、谦逊和毅力的专业指南(写作不是天赋,作家可以培养,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
售價:HK$
64.9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HK$
129.8

《
具身智能数据工程:标准、技术与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9.8

《
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
》
售價:HK$
176.0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HK$
107.8

《
性格解码:解锁你的职业天赋(第6版)
》
售價:HK$
96.8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沃尔泽关于“道德模式”的独特哲学理解。
|
內容簡介: |
在这部于1994年出版的作品中,沃尔泽没有沉浸在“冷战”结束后欧美对自由民主的乐观心态中,而是敏锐切入迅即涌现的民族主义、部族主义浪潮,以及种种形式的差异政治。他在这个新的时代语境中重新审视、完善关于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独特哲学理解,并进一步阐释社会批判的运作模式及其人性论基础。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沃尔泽否认存在一种独立的、单薄的、普遍主义的道德最小值,认为它实质上植根于特定群体的文化和实践之中,道德因而自始是厚重的和最大主义的。据此,真正有意义的社会批判只能从内部展开,但内部批判完全可以具有普遍主义的道德潜力。沃尔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拒斥普遍主义的“哲学高亢症”,同时也排除犬儒式特殊主义的道德模式,其融道义感与现实感于一体的智慧,对于我们思考这个高度极化、充满冲突的世界而言,可谓开卷有益。
|
關於作者: |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1956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历史系,随后在剑桥大学学习,并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取得政府学博士学位。1962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6年转入哈佛大学任教。1980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担任社会科学终身教授。研究领域涵盖战争伦理、分配正义、政治义务、身份认同、政治哲学方法论、社会批评理论等诸多方面。
译者简介:
谭安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 道德最小主义
第二章 作为一种最大主义道德的分配正义
第三章 最大主义与社会批评家
第四章 正义与部族主义:国际政治中的最小道德
第五章 分裂的自我
致谢
人名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政治一直以来都与人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在古典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人们对于人类生活的原初体验中,政治都占据着核心位置。政治生活被看成是一种最高的生活或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最该去追求的生活。政治与个人的正当生活(古希腊)或人自身的修养(中国)是贯通的。在政治生活中,人们逐渐明白在由诸多人构成的共同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对待自身和对待他人。
在过往这十多年内,国人一直在谈论“政治成熟”。这在某种意义上根源于对过去几十年内人们抱持的基本政治理想的省思。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在根本意义上不在于它在力量上的强大甚或对现实处境的敏锐意识,而在于它可以给整个世界提供一种好的生活方式。只有在人们不仅认识到残酷的人类现实,而且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一种正当的、好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现实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在“政治上”变得“成熟”。
这一克服和摆脱野蛮状态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启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渐运用他自身的理智去辨识什么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该去追求的生活。在此意义上,一种政治启蒙的态度就尤为重要,无论是古典路向的政治哲学,还是以自由民主制国家为典范的现代政治思想都必须首先予以检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此套丛书的基本旨趣之所在。希望通过译介一些基本的政治和法律著作而使国人能够在一个更为开阔和更为基本的视域内思考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关于道德哲学和文化根基之中,以阐释破解了道德哲学的奥秘,从而不仅使道德哲学复归于生活,而且使其理论显得平易近人和易于遵守。沃尔泽这样论证的原因在于其对社群主义的倚重,换言之,社群主义的背景是沃尔泽道德阐释之路无法逃开的宏观背景。罗尔斯等创造主义者对平等和自由进行了设计,但这种设计却忽视了社群的价值他并没有容纳一个清楚地论述社群价值的正义原则。这表明,社群主义在罗尔斯那里是被忽视的,而这一点正是沃尔泽所要强调的,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价值体系,拥有不同的道德主张,而这些不同恰是需要进行阐释和说明的。因此,社群主义背景必然要求沃尔泽对道德哲学论证持阐释态度而不是普遍主义的发现或创造态度。
道德哲学和真理不仅是能够被发现的,而且也是可以被创造的。如果上帝死了,或者人类彻底从自然中疏离,或者自然没有任何道德意义,那么,任何实存的道德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着一个生活世界,但是世界存在的道德世界相对缺失;如果存在着道德世界的充分知识,但是知识并不具备充分的批评性。那么,道德还能够被发现么?一个不在任何特定地方的人,或一个身在别处的人能不能完成这些工作很难说。于是,道德哲学转向创造之路似乎就是必然趋势。
依道德创造者之见,他们创造的是一种道德构架生命共同体,在此共同体里,正义、政治美德、善以及其他的基本价值都能在正义的轨道上实现。但是,在没有任何一个创造的道德世界可以借鉴,也没有神创或自然的蓝图给我们指示的时候,要怎么样创造一个道德世界呢?可以采取的方法是:(1)设计一个可行的程序:(2)遵照创设程序,创造出一个道德结果:(3)为了保证创造的结果和程序相匹配,要以某种方式授权立法者代表我们说话。显而易见,道德创造者的意图不仅仅在于为人类行为的发生确立一种程序,而且也期图从这种程序出发,为某种结果的一致性提供参考。从此意义上说,任何道德哲学家都在做这件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道德、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