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184.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71.5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HK$
85.8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女性,战争与回忆 了解中国女性地位蜕变史
》
售價:HK$
74.8

《
失落世界的幻境:博物馆里的古生物复原艺术
》
售價:HK$
184.8
|
內容簡介: |
全书系统地探讨了金融部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应用,内容涵盖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国际治理框架、中国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全书首先介绍了金融部门关注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机制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对策略。随后,重点聚焦于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展示了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及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书中还探讨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与应用,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与贡献。接着,作者深入分析了绿色金融的机制创新,强调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书中讨论了碳核算在可持续信息披露中的潜在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此外,全书还涵盖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中国方案,以及蓝色金融作为新兴领域的潜力与前景。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碳排放价格与边际价格的制定与应用,探讨了绿色金融在推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最后,书中总结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并提出了转型金融的思路,为金融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解析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關於作者: |
雷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货币金融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政策研究和实务界拥有大量读者。其《次贷危机》入选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改革开放40 年40 本世界经济学优秀中文图书”,《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和《金融基准》入选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榜单,《小微企业融资的全球经验》入选当代金融家年度“十大金融图书”。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金融部门为何关注气候变化1
科学认识气候问题的三层因果关系2
应对气候变化失败需要付出巨额金融成本7
要成功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金融部门付出巨大代价9
气候和环境对金融体系冲击的三个特点11
中央银行的气候争论具有重大价值13
金融机构绿色资本风险管理是可行的切入点吗17
设置绿色价格目标管理可行吗20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22
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24
第二章 气候问题的国际治理框架2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国际合作的核心机制28
美欧对气候变化及其全球治理的态度30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35
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37
气候会成为贸易壁垒的理由吗39
更加关注国际公正转型问题43
气候冲击可能加剧全球贫困问题46
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48
第三章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52
中国绿色金融的高水平起步53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55
气候投融资的独特政策含义58
对绿色金融的激励遵循市场机制61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绿色资金投入63
中国绿色金融进入持续深化新阶段65
第四章 绿色金融标准的中国贡献69
绿色金融标准中的“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 70
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的进展75
中国标准充分发挥了绿色分类法的优势77
需要修补绿色分类法的缺陷80
分级评估和主体评估是更高水平的绿色评估82
ESG能否衡量金融投资的社会责任86
第五章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蓬勃生命力92
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持续创新92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后来居上95
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建设的建议100
绿色贷款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102
加速形成的绿色保险政策与产品体系106
绿色保险是拓展绿色市场边界的“生力军” 110
投资基金的可持续主题112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115
发挥法律的强制底线作用117
第六章 碳核算与可持续信息披露120
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的复杂语义121
各国积极推动环境气候信息的披露123
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趋向统一128
碳足迹体系建设是推动碳核算的另一路径133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正在形成139
中国碳足迹体系也在加速形成141
金融机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面临的三个技术障碍143
金融机构碳核算刚刚起步147
现有披露框架仍无法真实刻画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环境风险149
小步快走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153
第七章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158
实践中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出现“交集” 158
引导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逻辑160
绿色票据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独特融合162
在发展中融合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识别机制166
评估小微企业融资的环境气候效应面临现实制约168
以特定供应链场景为突破的绿色识别方法170
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气候贡献提供额外奖励172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中国方案176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与治理框架加速完善177
中国加速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180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概念与政策取向基本成型181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捷径” 183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两大关键创新186
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需要优先解决信息获取并识别风险188
生物多样性抵消的加入可加强生物多样性金融189
第九章 蓝色金融成为新“蓝海” 193
期待“回归”蓝色的海洋193
略显尴尬的“蓝色”经济196
“自上而下”明确蓝色金融内涵200
拓展蓝色金融的中国实践203
海洋活动外部性的刻画206
提升金融机构蓝色金融能力建设208
第十章 碳排放的价格与边际价格211
难以测算的理论碳价212
两种尚不成熟的替代碳价方案213
碳排放权配额价格的信号作用214
中国碳市场的艰难探索216
碳排放权市场定价机制仍存在缺陷221
核证自愿减排的价格信号更为微弱224
碳市场机制的额外性:额外的负担228
加强碳排放权市场的金融属性231
碳金融市场需要“守门人”和“看得见的手” 234
第十一章 推动绿色产业领跑的经验与挑战236
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实现全球领先发展237
美国新型碳移除产业领先发展240
绿色产业发展依靠技术领跑242
中国绿色产业的市场驱动特征明显247
气候风险减量优化绿色建筑市场251
气候“硬约束”推动形成市场新边界254
第十二章 转型金融———再塑金融新体系257
建立有约束力的转型金融框架258
能源转型复杂性更多来自非经济因素259
中国制造业转型需要机制创新265
全球的转型金融实践269
中国的转型金融实践273
转型金融的中国共识和中国贡献277
转型金融的未来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