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宁来一梦
》
售價:HK$
98.8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HK$
85.8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HK$
217.8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HK$
107.8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HK$
108.7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HK$
61.6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HK$
64.9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HK$
52.8
|
內容簡介: |
工程地质学运用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融合资源环境与工程学科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高新技术,以动力耦合与地质安全、圈层互馈与生态安全、人地协调与人居安全为核心,解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实现人类工程活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地质学》系统呈现了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集诸前沿领域的中国工程地质科学家思考之大成,厘清了学科发展内涵,系统地分析了学科发展现状,明确了学科发展需求和趋势,探索了学科交叉领域和前沿方向。
|
目錄:
|
目录总序 i前言 vii摘要 xiAbstract xix第一章 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1第一节 学科内涵与外延 1一、学科内涵 1二、学科外延 5第二节 在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和工程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7第三节 在国家总体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地位 9第四节 推动相关学科和技术发展的作用 10一、反哺其他相关学科,推动相关领域技术变革创新 11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催生新学科增长点 12第五节 对实施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及其他科技政策目标的支撑作用 12一、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12二、加快推进了人地协调科技政策的制定 15第六节 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6一、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16二、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7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8第二章 发展历史与现状 22第一节 学科发展历史 22一、国际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简史 22二、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历史 28三、重要学科点小传与重要人物 37第二节 国际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现状 45一、区域工程地质学 45二、岩土体工程地质学 45三、环境工程地质学 46四、灾害工程地质学 46五、智慧工程地质学 47第三节 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优势 47一、地域特色 47二、发展需求 48三、重要成就 50四、人才队伍 54五、资助现状和获奖情况 56六、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 5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62第三章 发展规律与态势 66第一节 学科发展规律 66一、重大工程建设与国家需求引领学科发展 67二、学科理论前沿研究驱动学科发展 68三、现代信息与高新技术推动学科发展 68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69五、地球科学与工程科学协同发展的纽带作用 71第二节 学科研究特点 72一、学科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重大工程建设需求 73二、理论创造、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学科研究体系 74三、高度学科交叉、技术依赖与实践检验综合融合的研究范式 75四、长时序、多尺度、多因素与多场耦合的学科总体思维 77五、岩土体灾变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测、预报全过程和系统化 79第三节 学科发展态势 80一、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与应用 80二、人地协调的工程地质学理论 82三、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 83四、技术先导和技术创新引领学科理论创新与实践 85五、地质工程伦理教育强化行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86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87第四章 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 91第一节 学科前沿 93一、特殊岩土体灾变理论 94二、岩土体界面灾变理论 98三、滑坡成因与预报理论 103四、多圈层互馈与地质安全 107五、人类世与工程地质协调宜居理论 111第二节 需求牵引 115一、青藏高原重大工程的地质风险 116二、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地质问题 120三、超大城市群建设工程地质问题 123四、深部工程地质问题 127五、海洋与极地工程地质问题 131六、交通工程地质问题 135七、“双碳”目标工程地质问题 138第三节 综合交叉 142一、极端气候工程地质 143二、生态环境工程地质 148三、军事工程地质 151四、行星工程地质 154五、智慧工程地质 159六、工程地质社会学 163第四节 技术引领 168一、大地感知体系 169二、灾害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新技术 172三、灾害风险阻断与韧性防控技术 175四、生态地质环境修复技术 179五、工程地质原型试验技术 185六、工程地质新仪器装备研制 189七、工程地质原创软件研发 193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96第五章 举措与建议 207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 207一、部门协同、顶层设计 207二、前沿引领、科学创新 209三、需求导向、产研结合 210第二节 完善教育体系,壮大人才队伍 211第三节 引领技术研发,建设学科平台 213一、创新技术,研发软件 213二、研制装备,建设平台 214第四节 强化国际合作,促进学科发展 215第五节 深入科普宣传,提升公众认知 216一、科普队伍建设 217二、科普图书发展 217三、多媒体融合发展 218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218关键词索引 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