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CT一学就会:接纳承诺疗法入门指南
》
售價:HK$
152.9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HK$
86.9

《
漫步上海老房子(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江淮方言精汇
》
售價:HK$
107.8

《
历史动力学:帝国的兴衰密码
》
售價:HK$
107.8

《
广岛 普利策奖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弹爆炸真相 20世纪美国百佳新闻作品TOP1
》
售價:HK$
63.8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HK$
272.8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特色就是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跨学科审视。作者在多学科的比较视野中,立足于知识论、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多重审视,在澄清错误认识和批判错误思潮中正本清源,引导读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书的创作缘起于作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一线中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和困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本书内容具有较强思辨性,但语言通俗、质朴、流畅,且辅之以大量的故事和实例来启发读者。
|
內容簡介: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有赖于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误用就不曾停止,要么将其视为包打天下的药方和公式到处套用,要么有意无意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都是错误的做法。事实上,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原理,比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为什么这些学科的原理误解、误用就很少,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呢?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反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寻求马克思的“现身说法”,以及其对原理的认识与运用。第三,揭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深刻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学理根源,理解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树立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性。
|
關於作者: |
祝和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入选“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出版《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人生智慧》等著作。曾获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
目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知识论传统
一、思维着的头脑:西方知识论传统的特点
二、得意而忘言:科学知识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三、原理知识与具体知识: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类别
四、观察渗透理论:科学知识的发生机制
五、反对“醉醺醺的思辨”:科学知识中的个别与一般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论分析
一、反身内求:马克思的研究方式与叙述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争论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世界观能否终结哲学
四、哲学终结论的中国回响:再谈问题与主义
五、人们为什么误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验证”问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的语言学问题
一、走出“语言的牢笼”: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科学”“规律”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的语言学分析
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具体性的误置
四、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语言的澄清与理论的彻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
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思维与存在的“巨大对立”
二、经典的命题或事例:唯心与唯物的争论
三、前提还是原因:机械还原主义的困境
四、主观见之于客观:唯心论与能动性
五、由“说”回到“做”: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解放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体与类的矛盾
二、超越政治:国家与社会的紧张
三、天地与我共生:人与自然的冲突
四、摆脱有限:哲学思辨中的相对与绝对
五、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品格
二、道义上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
三、大历史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
四、人的澄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双向扬弃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一、形而上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古典本质主义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化:“本质性的本质”与“非本质性的本质”
三、批判而非论证:马克思主义与实证科学的距离
第八章 中国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化用而非套用
二、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跳出“证实”抑或“证伪”的困境
四、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为马克思辩护: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
|
內容試閱:
|
自2016年以来,我一直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恰当地把握“基本原理”之艰难,也切身感受到将“基本原理”传达给学生之不易。当然,这里所说的“把握”和“传达”,并不是简单地在词句意义上成立的。实际上,今天的一个中学生就能娴熟且准确地列举出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原理,比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点论和重点论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原理,如何定位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功能?是将之视为静止的、可以拿来直接套用的公式,还是将之视为动态的、对理论研究进行形式化指引的原则?教学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如果不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这些原理的性质,上述问题就很难得到澄清,其消极后果必然如恩格斯当年对德国青年的批评:“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都有着带有鲜明自身标识的原理性知识。反过来说照样成立,只有当一个研究领域能够被概括和总结出专属于该领域的若干原理时,它才能成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程度。对此,学术思想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长的关于学科分化和独立的证明性清单。但意味深长的是,原理性知识在其他学科中似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分歧和困惑。以数学学科为例,一个中学生就知道,掌握好数学知识中的原理、定理和公式,是为了能够解答具体的数学题目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如果仅仅掌握原理性知识而不能解答具体题目,这些数学知识就是抽象而无用的。他还知道,在具体的数学考试中,没有一个题目是能够直接套用公式的,解题需要将数学原理、定理和公式与眼前的题目所蕴含的特殊条件内在结合。他更知道,对于数学原理、定理和公式,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无用的,最重要的是弄清这些原理、定理和公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更要在反复的习题练习中不断地强化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从学到用,再从用到学”的闭环。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呢?坦诚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达到数学学科那种“日用而不觉”的实践境界。而且,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理论界也没有自觉地在道理、学理、哲理的层面予以充分回应并实现“理论的彻底”,以至于在理论研究阐释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吊诡的现象:研究阐述的对象是马克思,但其立场、观点、方法却是非马克思甚至反马克思的;口头上说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一涉及马克思主义或者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失声”甚至“失踪”了;我们似乎也没有通过反复性的“刷题”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时候纸面上的文字通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领会也不存在困难,而一触及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却又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常使用“功力”二字。可见,原理发挥作用,就在于对之加以运用的功力;没有这种功力,无论机械地堆砌了多少辞藻、生硬地制造出多少概念,都无法掩饰思想的贫乏和能力的不足。
此题何解?至少在理论层面,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功夫,即在学理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自我指涉,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这看起来是一种同语反复,却是澄清理论前提、推动知识增长、实现思想进步的重要环节。
|
|